整理积木
年龄段:中班
观察时间:2月
观察地点:幼儿园建构区
观察特征:
社会——人际交往——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
语言——倾听与表达——愿意讲话并能说清楚地表达——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
观察记录:
在建构区,孩子们坐在地上专注地玩积木,有的在搭建高楼大厦,有的在排列成各种形状。其中,小明主动提议大家一起建一座大桥,得到了其他孩子的积极响应。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找积木,有的负责搭建。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创意,还学会了如何与同伴沟通和协作。
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在整理积木时显得有些混乱。不同大小和粗细的积木混在一起,有些孩子甚至随意丢弃积木,导致场地变得杂乱无章。教师注意到这一情况后,再次提醒孩子们要按大小和粗细分拣积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认真地整理,有的孩子还主动帮助那些不太会分类的同学。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积木被整齐地放回了指定的位置。观察分析:
中班幼儿在整理物品方面的能力仍在发展中,缺乏清晰的分类意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按标记、按大小整理积木的规则理解不够深刻,也可能是整理习惯尚未完全养成。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过于专注于搭建和排列,忽略了整理环节的重要性。
教育支持策略:
1. 示意图引导:在建构区显眼位置张贴按标记、按大小整理积木的示意图,帮助幼儿直观理解整理规则。
2. 提前提醒:游戏结束前几分钟,提醒幼儿即将开始整理积木,让他们有心理准备。
3. 教师示范:当幼儿整理混乱时,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分类整理方法,边操作边讲解,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掌握。
给家长的建议:
1. 家庭延伸:在家也可以设置类似的整理任务,如整理玩具箱、书架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分类和整理。
2. 正面激励:对于孩子的每一次成功整理,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共同参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整理活动,通过互动增加亲子关系,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整理的乐趣。
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强化,孩子们逐渐能够较好地按标记、按大小整理积木,建构区的物品摆放更加整齐有序。
观察反思:
在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需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不断重复和强化规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如开展“整理小能手”比赛等活动。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对于整理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