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期盼,为爱而行 ——我的家访育人故事
陶陶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小男孩,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用水杯喝水,也不愿与老师、小朋友交流。为了提高他的动手能力,我耐心地教他。好不容易他能用吸管喝水杯里的水了、会自己拿勺子吃饭了,一回家,他爷爷奶奶还是让他喝奶瓶、喂他吃饭。放学接孩子时,与他爷爷奶奶交流了也不管用,甚是令人头疼。
另外,陶陶经常在课堂上不停地哭闹,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我只能把他带到午睡室去单独安抚。
为了深入了解陶陶的情况,我与他的爸爸妈妈取得联系进行家访,因为家访能够帮助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也是实现家校共建的重要方式。
与家长确认好时间后,我进行了这次家访,从本次家访中我得知陶陶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爸爸妈妈虽然也在身边,但工作较忙,平时不大管教孩子,而陶陶也特别依恋奶奶,很多生活技能都没有学会,特别是吃饭,每餐都是奶奶喂,从不自己动手。我向家长解释了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建议,使家长终于明白:即使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不满意,也不能替孩子包办。比如:孩子穿衣服不整齐,扣错了扣子,家长看着着急也不能替孩子穿好衣服;怕孩子吃饭吃得满身满地都是,家长也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家长在家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因为做得太慢或做得不好,就包办代替,而使孩子失去学习锻炼的机会,养成不良的习惯。家长要多交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会做得很好。家长表示,以后一定配合老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就从独立进餐开始。
我还发现,陶陶的家中墙上贴满了图画,这些都是陶陶自己在家画的。原来陶陶对画画比较感兴趣。我建议家长在家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建议爸爸妈妈多抽时间陪孩子,要多教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因为做得太慢或做得不好,就包办代替,而使孩子失去学习锻炼的机会,养成不良的习惯,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会让孩子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家访结束后我回到家中,进行今天的家访反思,我做了一些计划:在活动中多与陶陶沟通,知道他心里的想法;让他在擅长的领域在集体面前展示,增加自信心。我利用户外活动时,有意识地多与他交流。到他的身边,问问他自己的一些兴趣及有关他的事情。在交谈中运用亲切的语气和他说话,并利用一些辅助性的举动来加强幼儿的亲切感,如拍拍他的小手、摸摸他的头等,让陶陶感到老师也是喜欢他的,让他感到老师的关爱,慢慢地学会愿意与老师交谈。
这段时间,我经常与家长联系,家园共育,发现陶陶与小朋友说话了,就马上表扬,让他意识到与小朋友交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还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让他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自信心。我主动创条件,让他合群,虽然一开始并不顺利,但经过多次尝试,他终于开始适应集体生活。
家访是了解孩子家庭环境和实现家校共建但重要方式。通过家访,为他们提供更个性化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