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作者:   来源:  录入者:中十一班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4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豆瓣评分8.4分,同名字一样,这是一本心理书籍。从书

本的故事内容来看,其实很简单。整体讲述的是蛤蟆先生的自我心里救赎之旅。回

到庄园的蛤蟆先生倍感抑郁,在众多好友的帮助下,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在10次的

心理咨询过程中,蛤蟆先生从排斥自我到接纳自我,最终找到不快乐的原因和自己

的人生坐标,弄清楚自己处于哪种人生状态,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和归宿。


    第一次咨询。面对心底的不开心,面对整个人都不太好,我们会怎么做呢?朋友让蛤

蟆先生去咨询心理医生,哈蛤蟆先生选择了认可与行动,在他的心里,他希望自己

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也希望自己能走出去,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前提。第二次

咨询。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听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被社会磨平棱角的我

们似乎很难回答:“你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我们总是觉得应该这样,不开心也

需要这样,在这问题的索引中,我们要关注自身。第三次咨询。回忆童年。其实关

于童年的篇章,我想到了另一.本书籍《亲密关系》,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

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带给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且潜移默化的,它是性格

最初形成的场所,我们要在根的本质中,去找寻自己真正的童年环境。第四次咨询

,分析童年。这是一个多角度的共情,是蛤蟆先生与童年的共情,以及它和咨询师

之间的共情,有了这份情怀,我们的沟通就显得较为随和,无任何利益性质的前提

下,我们与童年的创伤握手言和,只有清晰的了解过去,才能勇敢的迎接将来。第

五次咨询,是蛤蟆先生的遗留问题,在面对愤怒这一情绪中,我们可以转变一种发

泄方式,从而得到更全面的成长。第六次咨询,走过了行为和感受像个孩子儿童自

我状态。我们开始进入父母自我状态。父母是第一教育人,教师是第二教育人,在

第三人的发展过程中,蛤蟆先生认知自己与第三人的相处关系,并逐步认识两个关

系中的自我感受。第七次咨询。这是一次成果的咨询,在对已发生的童年以及童年

环境,在充分认知后,蛤蟆先生有了一定的感悟,也明白很多情绪的由来是自己产

生的结果,在面对这份情绪过程中,蛤蟆开始向着未来进军。第八次咨询。回归原

生家庭,属于前几次的一.种总结概括,这是一种温润的心理慰藉。倾听别人的故事

,以同理心的方式去陪伴,是最为有效的心理媒介。第九次和第十次是心理管理的

尾声,在对未来的规划中,游戏的反转可以调动我们的内心的情怀,这对于蛤蟆先

生也是一样的,在爆发中,个人情感得到了充分释放。至此,蛤蟆先生把心理咨询

师当成了最为信赖的朋友和最为值得尊敬的父亲。


     网上有人说,这是一本给孩子看的书。其实不然,整体品读下来,我觉得这是一

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对于没了解过心理学的人来说应该会是个很容易读进

去的入门,成年群体也能在里面获得自我认知的方式方法。在沟通心理学的理论基

础下,一个人的“不开心”是社会现状,如何突破呢?蛤蟆先生选择了自我式的主

动治愈。在这一治愈过程中,倾听、共情、沟通技巧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在这一发

现自我的过程中,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以及抑郁的情境都是我们每个人心理

角落的隐藏表征。我们在找寻自己的过程中,回顾童年,回忆环境,接纳自身,进

而找寻自己。


     这本书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是一次心理教育的探索。在教育的跑道上,似乎总有

几个令老师头疼的孩子,软硬不吃,油盐不进,常常是办公室里热议的对象,是学

生团体生活中的刺儿头。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不一样”的学生更应该是

每个教育者关注的对象,“问题学生” 本身并没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以

及老师对他们认识不深,只有运用正 确的心理知识去帮助他们,“问题” 就会迎

刃而解。就拿现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是新时代下最年轻有活力的一批人,他们是

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们面临的压

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作业、考试、竞争、睡眠、父母的期望、原生家庭等各种

因素影响,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再加上学生自身所处的年

龄阶段还欠缺成熟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整个教育系统侧重角度之一。而这就需

要我们教育者有所 行,有所为。“ 成长过程中的心里阳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阳光

比智力更重要。”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李玫瑾在育儿座谈上的分享。阳光的背后

便是希望学生都能拥有健康心态。我热爱着的教育事业,因此也热爱着这群活泼可

爱的孩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是啊,一个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好教师,只有懂得了解班里每一个孩子的

心理状况,才能因势利导,事半功倍,才能让所有的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我要

切实发动自身教育者的力量,同时借助家长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通过浸入式感染

式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沿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继续奋力前行!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