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只小猴去旅行(童话)
活动目标
●感知小猴子的旅行历险记,体验其中幽默有趣的情节,知道要遵守公共规则,不做危害环境和危险的事情。
●通过提问和阅读警示牌的形式,把握小猴子旅行的经历,感知调皮的小猴子转变的过程。
●喜欢阅读小猴子旅行的图画故事,乐意表达自己对故事的认识。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幼儿会玩“猴子学样”游戏。
●警示牌图片:“禁止摘花”“禁止爬树”“禁止入内”“禁止进入木桶”“禁止穿行”。
活动过程
●游戏《猴子学样》,引出主题。
——教师在前面表演各种身体动作,全体幼儿扮演小猴子,幼儿观察老师的动作,学样模仿表演动作。
——教师:爱模仿的小猴子,要出去旅行啦,他们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自主阅读故事《7只猴子去旅行》。
教师:故事里有几只猴子?小猴子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什么?做了什么?
●教师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带领幼儿采用逐页提问的方式感知阅读画面。
——教师:画面上有谁?有几只猴子?
——教师: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牌子上写了什么?小猴子做了什么?
——教师:后来,小猴子遇到了谁?怪物看见了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教师:小猴子回家,走在路上,看见了什么牌子?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教师完整讲述图画故事。
●围绕重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并阅读警示牌上的警示语。
——教师(出示相应的警示牌):花园旁(大树边)竖着什么牌子? 小猴子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带领幼儿阅读汉字警示语:“禁止摘花”“禁止爬树”。
——教师(出示警示牌):怪兽为什么能抓到小猴子?
启发幼儿阅读警示语上的汉字:“禁止入内”。
——教师(出示警示牌):怪兽在河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消失的?
鼓励幼儿阅读警示语上的汉字:“禁止进入木桶”。
——教师(出示警示牌):调皮的小猴子后来转变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带领幼儿一起阅读警示语上的汉字:“禁止穿行”,并教育幼儿遵守公共秩序。
——带领幼儿完整地阅读警示牌上的警示语,并启发幼儿想象、猜测并讨论:大树下的大口袋和牌子是谁放的呢?大木桶旁边的牌子又会是谁放在那里的?放在那里做什么?
●交流阅读感受。
——教师: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最喜欢哪个画面?为什么?
——教师:你喜欢小猴子吗?为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教育孩子遵守公共规则,不做危害环境和危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