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投放的多元视角与实践反思
摘要:建构游戏构是幼儿通过操作材料进行创造性表达的重要的活动形式。本文重点介绍大班幼儿构建游戏中的素材投放。通过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探讨材料投放对游戏质量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直接影响幼儿的想象力、合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关键词:大班;建构游戏;建构材料;辅助材料
正文:
建构游戏,也叫“结构游戏”。早期的结构游戏,主要是指用泥土、石头建构房子。现在,人们把运用各种建筑玩具或材料构建的活动或游戏构建游戏。在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自由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在建构材料的操作和使用上,根据自己的特点,有一定的创新。幼儿在操作时,会对材料的颜色、事物、大小之间潜在的联系进行判断,并运用多种活动方式,使自己在认识上得到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一、建构游戏中材料投放的教育价值
(一)材料是幼儿认知发展的物质载体。
1.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大班幼儿(5-6岁)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末期,材料的可组合性(如磁力片、齿轮积木)促进逻辑思维发展。
2. STEAM素养启蒙:通过搭建斜坡、桥梁等结构,幼儿在操作中感知物理概念,如重力、平衡等。
3. 空间认知:幼儿通过构建立体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关系。促进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材料投放影响社会性发展水平。
1.合作行为的催化剂:大型积木(如空心积木)促使幼儿协商分工,游戏往往需要幼儿与他人合作完成,这有助于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交技巧的培养。在一起建设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学会分享。这能够提升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2. 解决冲突的调节器: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能会遇到意见不合或资源争夺的情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幼儿的自我调节,他们能够学会解决冲突的方法,如轮流、妥协等,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观察现状的描述
(一)典型行为镜头1:“我喜欢橙色。”
心心和亭亭一组进行建构游戏,并在前一天绘制了她们动物园的设计图。心心:“我们是要搭动物园,我们先来搭大门吧。”亭亭:“拿个长板吧,大门都很高的,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心心:“是呀,但是我们在长板上怎么放动物呢?有了,我们用纸杯吧。”亭亭:“那就拿橙色,我喜欢橙色。”心心:“好呀,我也喜欢橙色.”
(二)典型行为镜头2:“你再去拿一些纸杯吧。”
在第二次建构时,两名幼儿发现昨天搭建的转角有些矮了,选择了纸杯材料进行加高。亭亭:“纸杯要倒过来。小口对小口。”心心:“对对对,第三层你要当心。我来看看,再移一下,好了!你再去拿一些纸杯吧。”亭亭将一橙一玫红两个纸杯小口对小口,心心低下头看有没有对准,再取了一个玫红色纸杯,大口对大口,一共向上垒了三个纸杯。同样的方法又垒了一个,并在两个小口上放了一个半圆形作为回转转角的装饰。在解决了转角问题后,两名幼儿开始搭建动物园内不同动物的家。
(三)典型行为镜头3:“我们这个也和前面一样吧。”
第三次游戏,两名幼儿完成了动物乐园的搭建,动物园里有小鸟、老虎、兔子、猴子、狮子的家。这时,其他小组的小朋友在拿积木时不小心把大门上的橙色纸杯撞到了,心心和亭亭没有生气,也没有哭闹告状,而是重新调整了一下,再搭了一次。并在大门两边增加了三角形积木装饰。两名幼儿继续后面动物家的搭建。心心:“我们去拿一些这个最长的板来,要做围栏,不能让狮子跑出来。”亭亭:“最后我们这个也和前面一样吧,弄高一点,快去拿纸杯。”心心:“也不能太高,一层就可以了,别让狮子跑出去。”
三、幼儿游戏行为的解读
我们从选择建构材料的角度我们来看三个镜头:
在镜头1中,幼儿选择了四块长方形积木拼搭出大门,再使用橙色纸杯进行逐层减少增高,在最顶上上使用了一个三角形进行大门装饰。我们可以看出在材料的选择上还是较单一的。
在镜头2中,幼儿在搭建鸟窝第一层盖顶时,使用的都是同一种短而窄的长方体单元积木。
在镜头3中,两名幼儿使用最多的就是方形实心积木,搭建形式单一化,较少运用圆形或其他形状的积木搭建更有创意的建筑。
从三个镜头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建构时选择的材料为:低结构材料——积木和废旧材料——彩色纸杯。我们在班级建构区中可以看见,材料不仅仅只有积木和纸杯两种,还有废旧材料:矿泉水瓶(大小),纸筒(大小)等,但是幼儿在选择材料时,过于局限性,呈单一化。在材料的使用上,多用延长平铺等技能。作品呈现缺少装饰,形象不是特别逼真,缺少建构技巧的运用。不能创造性地运用活动材料。
四、关于在建构游戏中投放材料的几点思考
陈君认为, 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搭建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搭建技巧,会使用辅助材料,能够事先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能够通过分工协作,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完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建构游戏中提供材料,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兴趣投放。
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才能更好的素材的投放。以年龄特点和兴趣发展为基础,教师合理调整游戏内容,以年龄和兴趣发展的变化为基础。
我们在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只选择纸杯这一种辅助材料,对水瓶、纸筒的使用兴趣不大,那我们作为老师需要思考,如果利用起这些辅助材料,或者是否有可塑性更强的,幼儿更感兴趣的辅助材料。可以提供调查问卷,请幼儿思考,你想在建构游戏中使用什么样的辅助材料?画一画、讲一讲,从幼儿的需要、兴趣入手,建构材料才能在幼儿手中“活”起来。
(二)建构材料投放应该丰富多样。
赵秀英认为,低结构化材料本身具有多多层次的特点,可以使幼儿在自主地对材料进行作用的过程中。感知材料的特性和结构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玩出无限种花样,建构出更多的创意作品,突出了幼儿游戏活动中材料的实效性和教育性。教师可以在材料的投放上增加更多的重量和色彩,如投放更重的实心积木、彩色积塑等材料或投放融合各个区域的成品的一些辅料,如美术区制作的花草树木等;万能工匠区搭建的小车、小人等。辅助材料的加入除了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外,还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建构水平,还能增进幼儿对社会性知识的理解。
(三)根据主题提供辅助材料。
我们在一个学期中会行进多个主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提供不同的辅助材料,比如:《动物王国》主题就可以提供不同的动物形象,可以是玩偶、乐高形象、拼塑类作品等。我班在《侏罗纪世界》微课程中,请幼儿利用纸箱、纸盒、丙烯颜料等材料制作出5只形态各异的恐龙形象,放置建构区,幼儿都很喜欢进入建构区,和这个恐龙们一起玩耍,帮它们搭建领地等等。这是区域之间的融合,充分调动幼儿玩游戏的热情。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发展幼儿的学习动手能力。
(四)辅助材料的层次性。
幼儿的搭建水平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给他们提供的辅助品也要从浅到深,一步的进行。在小班初期,可提供一些大型的,如抽纸盒、易拉罐等,幼儿可以进行最基础的技能练习;到了中班,可以请幼儿将家中不用的废旧物品带到学校进行建构游戏,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到了大课堂。辅助材料可以由幼儿自己亲手制作而成。结合孩子的不同需要,逐步分层投放合适的辅助材料,可以稳步提高孩子的搭建水平。
我们还可以创设“材料加油站”,可面向班级里的其他区域开放,共享游戏材料;同时建议并鼓励幼儿在建构游戏过程中,到其他游戏区域内寻找适宜的、需要的游戏材料
(五)还应考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和环保理念。
1. 可持续利用:选用耐用、易清洁的材料,减少更换次数,避免浪费。同时,鼓励幼儿做完游戏后整理材料,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资源管理能力。
2. 环保理念:投放废旧物品或可回收材料,如纸盒、塑料瓶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环保理念,学会资源的再利用。此举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最后,建构游戏的材料是丰富多样的,并且会随着游戏的需求而有相应的变化。在活动过程中,只有不断充实游戏材料,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幼儿的兴趣才能得到保持。游戏材料的投放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我们要在幼儿的游戏中,认真观察,并针对游戏情节的发展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增加或调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深入观察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才能更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
主要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幼儿园室内外建构游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