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探索”中成长 ——浅谈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作者:   来源:  录入者:大九班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3日

幼儿在“探索”中成长

                  ——浅谈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摘要】: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人们对科学和科学探究体制的认识日益深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科学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科学教育走向现代的科学教育。

关键字:科学教育、爱好、实验、提问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过去,我们都认为部分孩子的能力较差,经常采取一味迁就的方法,将所有知识细细嚼碎后再喂给他们。这样越是迁就,他们的脑筋就越不肯动。时间长了,孩子们喜欢上了这种“不劳而获”的学习套餐。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就要引导幼儿从小就了解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技能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并了解社会和科学的关系以及四周环境相互功能的结果,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

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喜好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人。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从幼儿抓起。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幼儿。从小启迪幼儿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喜好,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世界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好似没有一张相同的脸一样,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环境的不同,其形成的的个体差异也不同。以下我将谈一谈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动起双手,培养幼儿的爱好

爱好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爱好是幼儿熟悉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四周事物产生浓厚的爱好。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和活动的喜好、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游戏中,幼儿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熟悉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效果更加。我非常注重让幼儿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尽可能利用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记得,有这样一个科学活动:认识空气。众所周知,“空气”是个极为抽象的物质,其概念无法用简单的话语来形容,那应该如何让这些五六岁的孩子掌握“空气” 的真正涵义呢?于是我选择了“做实验”的方法,它直观而便捷。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第一次:用完整透明的塑料袋“装空气”,并再在上面用针扎个小孔,紧贴住孩子的脸部,让孩子感受到空气的跑出,从而感觉空气的“存在”;第二个:用空瓶倒着放于水盆中,让孩子观察空气被水赶出(有气泡产生),让孩子了解空气的“特性”;第三个:点燃蜡烛,用空杯子罩住,令蜡烛熄灭,让孩子掌握空气的“作用”。在整个实验中教师的话很少,可孩子却已经真正学会了知识,他们观察的认真而仔细,这时,兴趣就被充分的激发了,而“空气”到底是个什么物质,孩子们都能有板有眼的讲出来,这就是“兴趣”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乐,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体功能.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把握牢固,记忆深刻,又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学效果好。

二、什么是科学探索活动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在上空气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找空气时,我们为孩子们投放了打气筒、气球、纸杯等材料,引导幼儿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觉气流的冲击力,以及将充满气的气球对着布条吹气,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等等。

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我能做、我会做”的积极态度。

三、科学教育内容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以前我们布置的自然角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进行创设的,幼儿只是其环境的被动接受者。而现今我们认识到:孩子是创设环境、在环境中进行学习,进行探索的主人。因此在这学期的自然角创设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我们将教室外一片空地弄成了自然角,里面都是小朋友从家中带来的小植物或小动物们,3月份,我们给幼儿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让他们利用假期到大自然中寻找小蝌蚪和植物的种子。听到这里,孩子们忍不住讨论开了,有的小朋友提出疑问:“老师是不是让我们种花呀?”也有的小朋友说:“老师可能是要和我们一起做小实验……”我当然没有明确告诉他们。没过几天,孩子们都跑过来围住我,抢着要把可都种子交给我,可以说是“战果”累累,一会儿就摆满一桌子。之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小朋友来问我们:“老师老师,我的小植物这么死掉了?我明明每天都给它浇水的呀。”还有人问:“老师,为什么我的金鱼浮起来了?”“老师!小蝌蚪长尾巴了!”“老师,蚕宝宝结茧了!它们会死么?”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幼儿来说这些确实是我们值得去教育去挖掘的一些科学知识点。过去,我们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经常局限于园内的教育,而忽视和园外科学活动的结合。其实,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离不开大自然不同的渠道,多种方式,多样活动,都有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得,认知能力的提高。

我们带孩子们出去春游也是一次很好的科学教育,当我们来到那座凉亭时,幼儿就提出许多耐人寻味的新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制造凉亭?凉亭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要造这么多的凉亭……?幼儿对科学经验的吸取和积累,情感、态度的培养,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靠一点一滴逐渐积累的。

这样的教育来源于生活,不需要我们去准备一大堆的教具只为讲一个科学知识。外出春游不仅可以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也能让科学知识自然而然的跑到幼儿的脑海中。

日常生活中,抓住了点点滴滴的机会,在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接受了科学教育。由于幼儿园的教学课程取之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幼儿的周边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有利于各科教学的相互渗透。例如:歌曲演唱《夏天到》就渗透了气象科学的常识,通过歌曲学习,小朋友也了解了雷雨是夏天特有的气象特征之一,是特定的天气温度和湿度造成或引发的自然现象,也了解到了一些夏天特有的景象。

四、在科学教育中应该重视提问引导

 幼儿真正主动探索是有新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想寻找答案的欲望,才能进入主动探索状态,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把自己预想的新问题变成幼儿自己的新问题,适当地多提一些“为什么”。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碰到新问题或产生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释、猜想和判定,使幼儿从各个方面主动探索,获得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五、适时鼓励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指导,对孩子们的求异行为应加以鼓励,而不是横加指责;尽量不作过多的限制,以免幼儿怕犯错误而产生惧怕心理;注重做到适时鼓励,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适当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幼儿得到成功的快乐,在幼儿体验成功的同时,就会获得信心。在课上,教师对幼儿的表扬一般是口头表扬,动作、眼神暗示等,现在我们还可在课件中设计表扬的环节,如幼儿回答对某个新问题后,电脑中会出现表扬的画面,可以是五角星、小红花,也可以是其它一些东西,这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定,另外还可加上语音,如你真棒、太好了等,电脑中的表扬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的刺激,对幼儿也有一种激励功能。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幼儿进行大胆尝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喜好。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激起幼儿强烈主动的探索欲望。

参考文献:

[1] 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8-265

[2] 郭海燕. PBL教学模式在高师《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

[3] 薛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J].大观周刊,2011,(51)

[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