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变变变》活动反思

作者:   来源:  录入者:大六班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0日

本次“影子变变变”探究活动,围绕幼儿对影子变化的兴趣展开,旨在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活动结束后,结合幼儿表现和过程细节,反思如下:

一、亮点与成功之处

1. 贴近幼儿兴趣,激发主动探究

活动主题源于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对影子的自发提问,从“影子为什么会变”到“怎样让影子变”,每个环节都由幼儿的好奇心推动。例如在“手影游戏”中,孩子们主动尝试移动手和光源的距离,兴奋地喊出“我的影子变大啦”,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积极性。

2. 注重过程记录,体现幼儿主体性

活动中鼓励幼儿用画图、摆积木(测量影子长度)等方式记录发现,而非依赖教师讲解。比如记录“阳光下的影子变化”时,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用积木块对比不同时间的影子长短,虽然结果不够精确,但过程中充满了思考(“为什么中午的影子只用3块积木?”),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

3. 渗透合作意识,促进同伴互动

在分组实验(如“影子的诞生”)中,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举手电筒,有的摆玩偶,有的负责观察记录。当出现“黑布挡不住光”的问题时,幼儿会互相提醒“要把黑布盖紧哦”,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倾听与配合。

二、不足与改进方向

1. 材料准备需更细致,满足个性化探究

本次提供的光源只有手电筒,部分幼儿提出“用台灯会不会不一样”却未被满足。后续可准备多种光源(台灯、手电筒、自然光),让幼儿对比不同光源下影子的变化,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

2. 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不够

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快速总结“影子和光有关”,但少数幼儿仍停留在“好玩”的层面,未能理解规律。下次活动可设计分层任务:对能力弱的幼儿,用“找影子朋友”(匹配物体与影子)的游戏巩固认知;对能力强的幼儿,鼓励尝试“画影子变化图”,满足不同发展需求。

3. 延伸活动未及时跟进,探究深度可加强

活动结束后,幼儿仍对“晚上没有光,影子去哪里了”感兴趣,但未设计后续延伸。可在区域活动中增设“影子剧场”,提供幕布、小道具,让幼儿用学到的知识创编故事,将探究从“发现规律”延伸到“运用规律”。

三、总结与启示

本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大班幼儿的探究能力远超预期,教师只需做好“引导者”而非“主导者”。未来设计活动时,应更注重“从幼儿问题出发”,在材料准备、环节设计上给幼儿留出更多自主尝试的空间,同时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

教育不是灌输答案,而是点燃幼儿对世界的好奇——这是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