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鼹鼠的家
年龄段:小班
观察时间:4月
观察地点:沙池区
事件特征:
社会——人际交往——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游戏
语言——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
科学——科学探究——具体初步探究能力——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
观察记录:
场景一:
在餐前准备时,我给小朋友们讲了一个绘本故事《啪啦啪啦——砰》,当讲到小鼹鼠的家被水淹了,小朋友们非常同情它,都想帮小鼹鼠一起找个新的家。当问到“你们想给小鼹鼠造一座什么样的新家呢?”时,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着……苏绍说:“我想给小鼹鼠造一个木头房子。”强佳柠说:“木头房子会被风吹倒的,要给它找个石头房子。”肖一诺说:“小鼹鼠喜欢在地下!那我们可以给它挖一个深深的、很大很大的房子。”陈奕含说:“让小鼹鼠住我们幼儿园吧!”大家一致同意,在幼儿园里帮小鼹鼠找一个家。
场景二:
午饭后散步,大家一起走到沙池边,肖一诺直接叫嚷起来:“老师,这里适合做小鼹鼠的家!”方瑾萱指着沙池旁草地上的“天空攀爬架”说:“老师,快来,这个好像小鼹鼠的家呀!”说完拉着几个小朋友钻了进去,从各个攀爬架的出口探出脑袋。小朋友们兴奋地边拍手边大声叫着:“打地鼠打地鼠!”强佳柠一本正经地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这个地方真像小鼹鼠的家,小鼹鼠可以在这里挖洞找吃的,也可以住在这里,小鼹鼠还可以在这里玩游戏,这里还有水池,可以洗澡,炒菜做饭!”于是,小朋友从教室拿了小旗,插在了这里,把沙池周边作为小鼹鼠的家。
场景三:
带着给小鼹鼠造一个家的任务,小朋友们来到了沙水天地。鸭梨组宝宝和草莓组宝宝负责在沙坑里挖小鼹鼠的家。西瓜组宝宝和香蕉组宝宝负责在草地上利用太空舱建造小鼹鼠的家。瞧!沙池区的小朋友已经换好了靴子,准备大干一场了。他们拿着各种工具努力挖着洞,心里想着小鼹鼠马上就有新家了,大家就充满了干劲。还时不时着让老师和同伴看挖的深不深,还自言自语说这样小鼹鼠住进去就不会冷了!草地上的小朋友们从器械区拖来了很多垫子,给小鼹鼠铺了一条软软的垫子路,有的小朋友还扛来了拱形门,给小鼹鼠要钻洞用的。
观察分析:
从场景一可以看出,小班幼儿由于他们年龄的特点,很容易把自己代入故事,代入游戏的角色,通过讲述《啪啦啪啦——砰》的绘本故事,成功地引起了小朋友们对小鼹鼠遭遇的同情,进而激发了他们为小鼹鼠建造新家的强烈愿望。这种从情感共鸣到创意发散的引导方式,为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情感素养奠定了良好基础。午饭后散步到沙池边时,孩子们能够主动将周边环境与小鼹鼠的家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自主地观察、思考、决策并付诸实践,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协作技巧。以给小鼹鼠造家这一明确任务为导向,成功点燃了小朋友参与活动的热情。无论是鸭梨组和草莓组在沙坑中的挖掘工作,还是西瓜组和香蕉组在草地上利用太空舱及其他材料的搭建行为,每个小朋友都全身心投入,各司其职,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主性。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指令,而是主动思考如何完成任务,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目标导向意识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育支持策略:
一、增加更深层次的相关探索活动
在今后类似的活动中,当幼儿提出各种想法和观点时,我要准备更深入的追问和引导问题,鼓励幼儿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在互动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尝试制定简单的计划。
二、丰富的想象与实践结合
在造家过程中,将沙坑想象成小鼹鼠的地下住所,努力挖掘使其足够深以抵御寒冷;在草地上,他们巧妙利用各种器械,如用垫子铺成软路、用拱形门构建钻洞区域,为小鼹鼠打造出一个多功能且富有创意的家。在接下来的小鼹鼠活动中,需要继续把这种将想象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空间感知、逻辑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小朋友对小鼹鼠生活习性的理解与运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进行互动,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并引导孩子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玩游戏,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