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游戏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小五班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2日

创设游戏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但知识的学习往往离不开老师们的教授,如何让看似枯燥的知识变成幼儿愿意主动汲取的营养呢?那就需要一个重要的载体——游戏。

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人处在幼儿时期的神经活动,兴奋大于抑制,这决定了幼儿好动的性格特点!不难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基本的生理性活动之外,游戏是频率最高,历经时间最长的活动,所以,我们把游戏看作是幼儿教育的主导活动,是对幼儿人格和权利的尊重,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儿童学习成长的特点的尊重,是对幼儿教育规律的尊重。

了解了游戏对幼儿的意义,接下来就要探索如何利用游戏进行知识的传递。

一、游戏环境开放化,激发幼儿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的。游戏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幼儿的游戏水平,制约幼儿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意图的实现。因此,游戏环境的创设十分重要。游戏环境包括了物质环境和幼儿心理环境。

1、开放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具体环境,开放物质环境包括拓宽游戏空间;利用室内外空场地开辟多种活动区;丰富游戏材料、充分利用废旧材料,为幼儿提供新颖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玩具等等。如在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中,要让幼儿学习颜色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首先,幼儿一起进行了一个集体游戏,人手一瓶水摇一摇,发现颜色变了,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接着孩子们自己找找水变颜色的原因——原来是瓶盖上有颜料。接着让孩子们自己探索还有哪些情况颜色会发生变化。我们提供了颜料、调色盘、各色糖果纸、手电筒、三棱镜等等各种操作材料,孩子们自由选择进行学习。结果,有的孩子发现不同的颜料混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有的孩子发现透过糖果纸看东西,会看到都是糖果纸的颜色;有的孩子发现手电筒上贴张糖果纸,光的颜色会变;还有的孩子发现把三棱镜对着阳光,会出现小彩虹。总之,孩子们在游戏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结果,每个幼儿都很开心,这是一次愉悦的自由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自主性,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在摸索中他们主动思考、想象并动手实践,得到结果时会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兴趣。

2、开放幼儿心理环境。

开放幼儿的心理环境,是指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鼓励幼儿自由操作、探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会格外专注。如幼儿发现墙角有一个蚁穴,纷纷过去看,很久很久都舍不得离开,原来蚂蚁们在运食物回家呢。看到这个情况,老师没有去制止,而是为此设了一堂课《蚂蚁王国的故事》,通过各种实物图片给幼儿讲解蚂蚁的种类、生活习性等等,让孩子们对蚂蚁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老师为班级添加了《蚂蚁家园》桌面宠物,让幼儿得以观察到蚂蚁真正的生活状况,每天孩子们可以为蚂蚁们送食物、清理垃圾,还可以看工蚁如何工作,蚁后怎么繁殖后代,还可以自己去草丛里捉蚂蚁送进蚂蚁家园。幼儿由此学到了相关的许多知识,这些知识是他们主动探索得到的,是在他们的参与实践中得到的,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游戏环境的开放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并保持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喜爱!

二、游戏方式多样化,适应幼儿知识学习的差异性。

由于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的不同,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我们会依靠结果抽测来判定幼儿的学习效果,这是比较片面的,如今,通过游戏,每个幼儿都能参与进来,我们就能通过活动中每个幼儿的表现来确定他们的真实水平。但是,在同一种游戏方式中,虽然看出了幼儿的差异性,却无法很有效地因材施教,此时,就要改变游戏方式,以适应不同幼儿的不同学习程度。如果过难,会打击接受能力较弱的幼儿,如果过易,则会引起能力强的幼儿产生倦怠情绪。

如在学习“交通信号灯”这个内容时,首先我教给幼儿“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口诀。然后让幼儿排队“开车”,出示交通信号灯图片,有的幼儿玩了两遍就学会了,有的幼儿怎么都记不住,总是出“交通事故”,这时,孩子们就开始有意见了,已经学会的幼儿开始不耐烦了,还不会的幼儿急的直挠头。这时,我想了个办法,我请会看交通灯的幼儿上来扮演红绿灯,红灯时站立不动(停),绿灯时原地踏步(走),黄灯时左右看看(等),于是,已经学会的幼儿又开心地要做信号灯了,不会的幼儿看到身体语言的提示,也慢慢记住了信号灯代表的意思。在这个游戏方式的改变中,兼顾了所有幼儿的学习能力,一方面让已经会看交通信号灯的幼儿来扮演交通信号灯,既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将思维转化为动作的敏捷性;另一方面,能力较弱的幼儿出现了焦虑的情绪,此时的改变帮助他们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因为有形象的动作提示了,这种情况下他们学起来就更快更好了,有助于建立自信心。

三、游戏情境真实化,促进幼儿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大多数知识,我们需要靠虚拟的游戏去让孩子们理解和学习,如爸爸妈妈的职责,我们会通过“娃娃家”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们去体会,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而有些知识,我们却可以让幼儿到真实情境中去体验,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等各种器官的参与,来了解各类事物的发生和性质。这种学习更加直观、有效。如学习“糖、盐、味精”的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幼儿自己来动手尝试,在水里加入不同的调料,并亲口品尝,这比让孩子回忆生活经验来的更加直接,同时也能亲眼比较观察三者不同的结晶状态,这是多感官形象的学习。再如冬天下雪后,带孩子们在雪地里“打雪仗”, 与仅仅用冰块和雪做教具来进行教学,讲解冰雪的知识,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玩过雪的孩子,没有不知道雪放在嘴里和捏在手心里的感觉和变化是怎样的,没有不知道雪球会越滚越大而雪团扔出去是会散开的。再如,科学课里的沉浮知识,我们带幼儿到园内的小水沟里去做实验,把树叶、小石子和其他手边都能捡到的东西扔进水沟里,探索沉浮知识,既有趣,又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实践,这对他们日后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个知识是十分有意义的。

游戏情境的真实化,给予了幼儿自由学习的机会,也激发了他们主动去发现生活中各种奥秘的积极性,这对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是有长远意义的!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发展价值,在游戏中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挖掘游戏的深层意义,并能设计有效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