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玩球 促成长

作者:   来源:  录入者:小十二班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4日

摘要:

根据《学期儿童体育》及国内外相关资料的阐述,球类活动是最适合幼儿开展的运动内容,其运动中的趣味性、多功能性能有效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对发展幼儿的灵敏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

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确定球类活动教育目标,包含情感态度、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个性品质四个方面遵循适宜性和发展性,我开展了丰富的篮球教学活动,并针对这些教学活动进行了案例分析及反思。

关键词:快乐  玩球  发展
案例一

案例描述:

今天的体育课上,我设计了“小皮球开火车”的游戏。练习新的技能传接球,我先和搭班老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幼儿分成两队站好,每个小朋友之间空出一臂距离,听好老师的口令,第一个小朋友开始双手将球传给第二个小朋友,第二个小朋友接住再传给第三个小朋友,一直传到最后一个小朋友,哪一组先完成传球任务及获胜。当小皮球传到顾汶庭这里时,小家伙不知所措了,没有接住球,后面的小朋友直喊:“传啊,传啊”只见他捡起球来把球抛给后面的小朋友,球还砸到了小朋友的身体,动作一点也不规范。游戏结束后我们一起探讨了小顾没有接到球的原因,传球动作错误的地方,在大家的帮助下,顾汶庭多次反复练习,很棒地完成传接球。

案例分析:

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并且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与锻炼价值的体育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愉悦身心。因此,传接球是在篮球活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它是组织配合的纽带和桥梁。通过此次幼儿传接球教学我发现了幼儿的传接球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更好地进行传接球教学我总结出以下五种策略。
策略一:相互观察
  传接球技术易学难精,幼儿很容易把传接球的动作技能与抛接球动作技能混淆。首先让幼儿观察示范教师讲解传接球的动作技巧,初步了解各种传接球的动作技能,然后再让幼儿在自由练习中尝试模仿学习正确的动作技能,减低幼儿的掌握传接球的难度,也更好的区分传接球和抛接球的动作技能。然后,教师在自由模仿和练习中观察幼儿练习和训练情况, 及时了解幼儿传接球的掌握程度、学习进度,并针对情况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对症下药,使幼儿更扎实、更全面、更熟练地掌握的动作技能。最后,教师让幼儿同伴之间相互观察学习。请一些掌握得好的幼儿示范演示,并请其他幼儿找出其掌握得好的优点,然后再请一些掌握得一般的幼儿进行示范演示,请其他幼儿找出其缺点,教师通过让幼儿在互相之间找优缺点,进一步理解和熟悉传接球的动作技能。
 策略二:不断提出疑问 
  在活动中,教师适当的向幼儿提出疑问,让幼儿通过自己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解决传接球学习时遇到的疑惑。如:“为什么接球的幼儿没有接到球呢?”、“为什么球会从接球的幼儿的头顶上飞过,而接球的幼儿还是没有接到球呢?”、“传球的动作技能是怎样做的呢?”、“怎样才能使接球的幼儿接稳球,不打到胸前呢?”、“接球的动作技能又是怎样做的呢?”等等。另外,教师还鼓励幼儿大胆向教师提出困惑,“为什么自己总是把球传不到位?”“为什么自己总是接不到球?”“接球的手势八字形要多大才接到球?”等等,因此,让幼儿把心中的疑虑大胆说出来,并和幼儿一起解决。

策略三:善于运用游戏教学 
  游戏是学习的灵魂,“游戏”和“教学”二者是相互相成的结合体,是一种全新的、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幼儿如果长期沉浸于单一、枯燥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当中,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或产生抗拒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游戏教学,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如:擂台比赛、情景游戏、障碍游戏等)对传接球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例如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课堂中,既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学习传接球的动作技能,既能让幼儿做到身心结合,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
策略四:树立榜样学习法
  幼儿喜欢有竞争的学习和游戏,因此,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幼儿之间树立榜样,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竞争性。教师将传接球动作技能掌握得较好的、较为标准的,而且乐于表现自己的幼儿立为榜样,鼓励幼儿在学习和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当小榜样,并邀请这些小榜样进行示范表演,引导其他幼儿向这些幼儿模仿学习。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又能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在传接球的教学中通过使用这四种指导策略,使幼儿在学习传接球的过程中更快、更容易的掌握其动作技巧,而且,幼儿在互相观察、互相提问、互相学习中相互感染,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中慢慢进步、在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成长。同时在教学中我也能提高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案例二

案例描述:

体育课上孩子们正积极地练习左右手交替拍皮球。有的小朋友一口气可以拍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有的小朋友只能慢慢地拍几个,有的小朋友可以灵活的拍着皮球走,顾汶庭却抱着皮球一动也不动,不一会儿又一个人跑到角落里去,只见他不停地追着自己的皮球跑,于是我走到他身边问:“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练习拍皮球,你为什么不练习呢?”他回答我“我不喜欢。”于是我便和他玩一些简单的球类游戏,见他来了兴趣,便说“我们再来玩一个难一点的皮球游戏好吗”,接着让他先练习单手拍皮球。首先注意自己的站姿,两脚分开,身体站直,用力将皮球扔下去,眼睛看好皮球弹起来的方向及时地用手拍下去,如此反复,慢慢地拍。小顾跟着我一步一步地练习,慢慢地他可以单手拍三个、五个甚至更多了,于是便鼓励他试一试左右手交替拍皮球,经过不断地练习,小家伙可以左右手交替拍好多个,速度也渐渐加快了。

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班级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能力不同,因此我从幼儿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了以下分析:

1、第一类幼儿已经很好的掌握了拍皮球的技能。  

2、第二类幼儿基本掌握了拍皮球的技能,但是还不能很好的对球进行控制,从而导致人跟着球跑的现象。  

3、第三类幼儿基本学会了拍皮球的技能,但是对球的控制非常不好,用力部位往往使用不够准确,有的使用手指力量拍球,有的则用整个手臂来打球,手随球拾起来的缓冲动作以及手腕的弹性用力动作掌握不得要领,从而导致节奏时快时慢,皮球越拍越低,最终停下来。  

 4、第四类幼儿基本没有学会拍皮球,虽然他们能连续拍1到5个,但可以看出皮球根本不是靠他们的手在拍,他们所谓的“拍”就是用手打球,让球弹起来就算在拍了,没拍几下球就马上滚走了,另外他们也没有在球稍微远离自己时去追球的意识。  

5、第五类幼儿根本没有学会拍皮球,也根本不愿意去尝试学习拍皮球。  

针对以上五种情况我总结出五种指导策略:  

策略一:对于第一类幼儿我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让他们在拍皮球的过程中探索如何可以拍的更快;给他们进行了示范,在拍皮球时把两条腿分开与肩同宽,稍微弯腰,皮球不要拍的很高,慢慢的把皮球压低一些,这样可以更快,设计一些比赛的项目,让他们进行比赛,加大拍皮球的趣味性;让他们尝试左右手交替拍球。  

策略二:对于第二类幼儿首先要求他们能站在原地拍皮球,尽量不要跟着球走,然后也对他们提出要求,尽量把皮球压的低一些。  

策略三:对于第三类幼儿,首先,我再次教给他们一些拍皮球的技能,告诉他们拍球时手一定要用力去拍,教给他们正确的拍皮球姿势,尤其是当发现皮球很低时使劲用一下力去拍,要求他们尽量把皮球拍高;其次,利用他们好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在模仿老师拍球动作中感知、发现,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第三,借助儿歌来让孩子了解拍皮球的要领:小皮球,圆又圆,拍一拍,跳一跳,拍的重,跳的高,拍的轻,跳的低。利用同伴间的影响,请拍皮球进步快的小朋友谈谈自己的经验:怎样才能拍的更加快呢?  

策略四:对于第四类幼儿,我首先请幼儿双脚站立的与肩同宽,然后请他们把自己的背稍微的弯下来一点,把小球放在自己可以拍到的地方,小眼睛管住这个球,就能把球拍起来。讲解并师范完后,再请幼儿进行拍球,先请他们一下一下地拍,拍一下便把球抱住,但在拍这一下时一定要用力去拍,当他们能熟练的拍一下时便让他们两下两下地拍,接着再让他们任意的自己去拍,有些幼儿就有了明显的进步,知道球要跑了,马上就把它拍回来,不让球逃跑同样借助儿歌来对孩子进行教育。鼓励孩子自己数数,只要超过五个老师便奖励小红花,以激发孩子练习的兴趣。其间我也不忘一个劲地鼓励孩子拍起来,帮助站姿不对的幼儿学习正确的站姿,帮助手掌用力不对的幼儿学习空拍,知道拍球的用力点是五根手指而不是掌心用力,并提醒个别幼儿尽量用右手来拍等等。  

策略五:对于第五类幼儿,案例中的小顾同学,首先我先手把手耐心的教他练习拍皮球,可这个孩子仍然不愿意学习,我又耐心的询问他不愿意拍皮球的原因,可他只告诉我一句话:“我不喜欢拍!”在我的再三耐心询问下,他才说:“我怕小朋友笑话我不会拍。”我想我不能再去刻意的要求孩子去拍皮球,以免给孩子造成一定的恐惧,我应该首先去激发孩子对皮球的兴趣,只要孩子喜欢上了皮球,自然而然当抱着皮球时便会下意识的去拍两下的,于是我说:“那咱们不拍皮球了,老师和你用皮球玩其他的游戏,好吗?”他点了点头,于是我便和他玩起了其他的皮球游戏,孩子玩的非常开心,当孩子和我玩了一会后,我便要求孩子尝试拍一下,然后我们再玩其他的游戏,孩子毫不犹豫的便拍了一下皮球。可见孩子对皮球已经没有那样的恐惧了。离园时我又和家长进行了交谈,希望家长在家多和孩子玩球类游戏,并多鼓励孩子练习拍皮球,因为孩子不愿在幼儿园练习,他是不愿意小朋友看到他不会拍,而毕竟在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也不用害怕别人会笑话他,加之在家父母可以对孩子一对一进行指导,我想在孩子学会拍皮球前,我不应该再去强求孩子在幼儿园拍皮球,在幼儿园孩子们玩皮球时,我也不要去太多的关注他拍皮球的情况,以免给他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游戏的出发点,我们就要善于发现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从而来达到目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凭经验,按老习惯去组织活动,教育孩子,没有认真考虑过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开展的活动是否适合幼儿的能力;他们是否感兴趣,又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实,在活动中,我们应该及时仔细地观察幼儿的表现,敏锐地感觉到幼儿的变化,并从中找出变化的根源,及时反思,变换形式,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才能使活动有效、深入的开展。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唯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适宜的指导,同伴间相互的影响,激发幼儿加强学习、练习都是缺一不可的当发现孩子存在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不由得,我想起了一句话:琴是弹出来的,舞是跳出来的,球是拍出来的。水滴石穿,熟能生巧,道理都是一样的。我想:多练肯定是有长进,相信,经过多次的练习,孩子能够有更出色的表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