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来源:  录入者:小三班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6日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沈心娴    无锡市洛社中心幼儿园

摘要幼儿期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容易接受外界的刺激,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并且形成人的第二天性。本文主要以如何在生活中渗透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为重点进行阐述。从在幼儿园内老师的日常行为引导,再到家园共育,都会为了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措施

一. 引言

(一)选题背景

1.社会背景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小朋友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视为珍宝,他们受到自己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并且养成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幼儿期是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

    2.政策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在幼儿期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因此,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在根据政策的指导下,幼儿园要从孩子的饮食、睡眠等情况出发,让孩子们在幼儿园中得到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选题意义

良好生活习惯,可以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从现实的眼光和长远的眼光来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园中孩子在生活习惯中过多过少都有行为习惯的缺失,例如不爱午睡,挑食等等,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让孩子们改变。

(三)研究目的

1.了解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2.了解生活习惯的培养与身心发展影响的关系。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意

4.家园合作,为幼儿创造生活卫生习惯的空间。

(四)概念界定

全文所提到的幼儿良好习惯的定义都是来自于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有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是从生理、心理、哲学等方面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原理出发,与小孩子的学习、道德、生活、等一些具体的事例形成互证。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3]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大班是幼儿园到小学的关键时期,培养大班级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师要与时俱进,以班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前提,在新课程、新指南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积极探索“最近开发区”大班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策略,以幼儿园1班为例,对学习儿童的生活习惯,做好相应记录,得出结论。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通过有计划、系统地观察孩子的行为,我们获得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数据,积累了孩子生活习惯的不同表达方式,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生活习惯。

2.问卷调查法

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来掌握更加实际的幼儿生活习惯。让教师了解,更加准确的制定时间安排。

针对家庭教育,教师编写适合的问卷,通过问卷的答案,教师掌握孩子更实际的生活习惯,制定更准确的教学计划。

3.访谈法

通过教师与家长的面对面对话,获取第一手的数据和信息,相互配合,从根本上促进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确保教育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1.幼儿可以做到良好饮食卫生习惯,但细节不够。

很多幼儿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不乱掉饭粒等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洗手时会经常把袖子弄湿,吃饭时会挑食,不好好吃饭,浪费食物等现象。

根据每天午餐之前去洗手状况发现,每天都会有2-3位小朋友会把袖子弄湿,并且无法将手上的泡沫冲洗干净。在全班20位同学中,几乎有一大半的同学都会挑食,大多数的同学只喜欢吃肉而不喜欢吃青菜,这种行为非常影响孩子们的身体成长情况,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幼儿的生活作息不够规范,少数幼儿起床气严重。

大多数幼儿已经养成了睡觉前要上厕所,独立安静睡觉的习惯,但仍有个别幼儿睡觉时必须有人陪同,缺少安全感,以及没有掌握正确的睡觉姿势和健康的作息习惯。调查发现,仍有个别幼儿晚上睡觉时间会晚于十一点,第二天会睡懒觉,等一些不健康的作息习惯。通过为期一周的观察得知在全班20位同学中,其中有五位同学,每天在午睡的时候入睡比较慢而且每一次在午睡结束之后却很难醒来,有起床气。

3.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幼儿园中可以,但回到家后无法实施

很多幼儿已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玩具、图书不乱扔乱放等习惯。但经过访谈法,我们了解到有些幼儿在学校时可以做到自己整理玩具,但是一到家便是玩具满天飞。还有一些幼儿还是会出现不会系鞋带,不会自己穿衣服,穿反鞋等行为。

在于我班某某家长的访谈过程中,我了解到,孩子在家的情况。

幼师: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可以将玩具、绘本等放回原来的位置,在家里可以做到吗?

家长:几乎做不到。每一次晚玩具都会将玩具扔的到处都是,并且在我们劝说的时候会走开,如果语气严厉就会哭。

幼师:那您认为他会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家长:在孩子的认识里,他们认为,幼儿园老师说的话更加具有威慑力,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他们会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然而在家里有长辈或者是恋父母溺爱的原因,让孩子们没有管束的感觉,因此他们不会完全听我们的。

(二)研究分析

1. 教师缺少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方法的教育,过多停留在观念的灌输。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幼儿教育。常见的方法是老师安排任务,要求孩子完成。孩子是具有天真、活泼、活跃的特点,往往更向往自由。然而,过于拘束的学习环境会促使孩子形成叛逆心理,这也是影响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主要因素之一。

2.家长过分宠溺,缺少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缺失使孩子已经在园内培养好的良好习惯丢失了。现在的父母大多是80后和90后,他们非常宠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祖父母们更加溺爱他们的孩子。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所以可以为孩子做很多事情[4]。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哪个年龄段的具体发展,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完成什么。他们不理解,也有疑虑。也有家长对孩子不耐烦,看孩子做事慢。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干脆帮孩子完成。假期里,由于缺少老师的监督,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放宽了,让孩子养成了遗忘的好习惯。

3.家园缺少密切沟通,导致幼儿差别对待在家和在学校的状态,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对家长和教师的访谈可知,家长家园互动的意识强,他们认为幼儿园教育中需要家园互动,多数家长愿意参加幼儿园开展的活动,但是他们认为在家园互动中,自己所充当的角色应当是信息交换者,认为在和教师互动过程中,教师担负主要职责,家长次之,家长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数是配合园方或者老师。

四、研究建议

(一)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教育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对幼儿园教师来说,主要主班老师、配班老师和保育员要齐心协力,主要主班老师要以身作则。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为了课堂工作和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理解家长,要换位思考。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的需求,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互动活动。比如:微信群讨论、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访等,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给家长一些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的策略。家长可以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活动,了解孩子正在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好的或坏的生活习惯,让家长在家里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

(二)在家园共育中要配合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

在家园互动中,家长应该配合老师,支持老师的工作,更应该树立主体意识、增强参与意识,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与老师交流、沟通、探讨,为了孩子去主动学习,积累科学的育儿知识,更新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在本次行动研究中,就是因为家长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目标才能在预定时间内得以达成。从长远看,家长教育孩子必须要有原则,不能溺爱孩子,否则孩子很难树立规则意识,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模仿是幼儿最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平时生活中要有良好的行为举止,为幼儿树立好的学习榜样,为幼儿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

(三)引导幼儿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和方法

良好的行为对儿童的生活发展很重要,学前教育是儿童人生旅途的重要基础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和教师通过引导、示范、及时肯定、表扬等方法帮助孩子学习新技能,通过正面强化(盖章、贴小贴)来激励孩子,通过复习巩固和加深孩子的印象,促进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研究者和教师将不允许忽视或体罚儿童。但是,他们不能一味地鼓励和表扬孩子。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冷淡地对待他们。他们甚至可以通过使用严肃的表情和提高声音的响度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和什么是严格禁止的。教育者应该仁慈。

坚持积极教育,主要是在尊重儿童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提出要求,坚持积极肯定、积极引导的原则,补充和纠正儿童的生活行为,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欣赏,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特别是对于生活行为比较恶劣的孩子,老师应该看到更多的进步和亮点。同时,当孩子表现出不良生活习惯时,不应直接批评,而应坚持正面教育,激发孩子改正不良行为的积极性。没关系,再试一次,你能做到的!老师相信你能做到。”这样类似的词语不仅包含着教师对孩子的期望和情感,也可以作为一种支撑力量,鼓励孩子积极表现。

结论

儿童的发展始于思想和行为,而转化为行为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幼儿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养成这一时期的习惯是其未来成功的第一个坚实基础。

在园中,各位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了解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要性,并引导家长和配合家长在家中也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家园共育中,更要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重点工作,在家园双方配合下,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孩子,必须把良好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监督孩子的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成为未来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人,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会很轻松。

参考文献

[1]王雪萍.浅析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策略[J]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18(4):3

[2]郭玉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6(30).

[3]刘孩, 张静.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15(7):8

[4]章珺.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策略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8(2):38-40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