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他又…… ——浅谈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指导策略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2日

老师,他又……

——浅谈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指导策略

无锡市洛社中心幼儿园    钱艳

摘要:小班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看似幼稚实则反映了幼儿的复杂心理需求。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探求幼儿爱告状的深层原因,辨别哪些是必要的和不必要的,并加以适当引导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和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 告状行为 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幼儿告状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在受到他人的攻击、侵犯而感到委屈时,或发现他人的行为违反了幼儿园及教师规定的规则规范时,积极主动的向教师反映实际情况的行为。幼儿告状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寻求帮助

有的幼儿与同伴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甚至出现肢体冲突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而寻求教师的帮助,于是就会产生求助型的告状行为。常见的就是幼儿间争抢玩具、争抢座位、争抢游戏区域时发生了倚强凌弱的行为,被攻击的一方为了转变自身的弱势,寻求教师的庇护而向教师告状,其中最常听见的告状语言就是“老师,他打我”、“他推我”、“他欺负我”!这时候,在教师的干预下,攻击方不仅会停止攻击性行为,还会被教师批评,所以幼儿在这种情况下多会以告状行为来摆脱困境。

(二)在教室环境秩序受到破坏时维护规则

有的小班幼儿对秩序特别敏感,而有的幼儿却行为习惯较差,经常违反幼儿园常规和秩序。因此,有些幼儿就特别在意其他同伴是否遵守幼儿园的常规,一旦发现同伴的行为不符合教师规定的行为规范,就去告诉教师,希望教师能帮忙矫正同伴的行为。如进餐前让幼儿洗手,有的幼儿不小心把水洒地上了遭到同伴的告状;进餐时饭粒掉的满桌子满地板都是而遭到同伴告状;户外玩滑滑梯,有的幼儿在滑梯上倒着爬而遭到同伴告状,虽然都没有危害他人,但却因为违反幼儿园的规则而被告状。

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反映出了幼儿的幼稚、自我、依赖等缺点,致使教师一天到晚忙于应对幼儿间的鸡毛蒜皮,增加了教师管理、教育的负担,又使幼儿遇到问题只会告状,失去了独立处理同伴交往问题的机会,影响社会性发展。因此,幼儿告状行为对班级管理和个人社会性发展都有不利影响,教师需认真分析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成因,从而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

(一)幼儿方面

从幼儿层面来说,幼儿的告状行为源于其他幼儿的违规行为,有其自我保护、维护规则的积极性,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表现为小班幼儿的思想还比较幼稚,遇到问题习惯于向成人求助,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与庇护。还有的幼儿特别在意教师的关注与看法,告状也是一种师幼互动形式,因此幼儿喜欢通过告状行为来获得教师的关注,甚至表扬。

(二)家长方面

大多数家长都宠爱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孩子在幼儿园里吃一点亏,因此经常教育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问题就向老师反映,甚至有的幼儿经常和家长告状,谁谁谁打他了,抢他书本玩具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若不分清白的一味维护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反映事实情况”,很有可能让幼儿的告状行为更严重。

(三)幼儿园方面

告状行为很多是源于幼儿间产生的矛盾。幼儿园活动区域狭窄、可操作材料匮乏、自主活动缺乏规则约束、教师观察不细致及时等情况下,幼儿都比较容易发生摩擦,这就增加了幼儿的告状次数。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有效指导策略

(一)幼儿园要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幼儿的摩擦

既然大多告状行为源于幼儿间的矛盾与摩擦,幼儿间矛盾不可避免,但幼儿园仍要尽量减少因幼儿园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幼儿间矛盾。

如户外体育活动中,不同班级安排不同的时间段外出,让每个班级的幼儿都能在宽阔的操场上自由跑跳游戏;在室内的区域游戏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受欢迎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并用线条、桌椅进行必要的隔离,避免相互影响或争抢空间;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要考虑幼儿参与的人数,投放的材料要充足丰富,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二)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告状,给予引导或纠正

幼儿的告状行为存在不同的类型与目的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告状行为的类型给予准确的应对,以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1、求助型告状,给予帮助与鼓励

对于幼儿间产生矛盾后的告状行为,教师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程度做出不同的处理。如奇奇告状天天霸占着一本有趣的绘本不给他看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奇奇通过协商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告状问题又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但遇到比较严重突发状况后的告状行为,如发生了肢体冲突,教师就需要亲自出面解决了。

2、求罚型告状,及时引导与纠正

有时候同伴的行为并没有损害到他人,只是因为能力的欠缺而做的不够标准规范,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幼儿就觉得他表现不好,希望通过向教师告状来惩罚或批评同伴,这种告状行为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制止。如小班里,月龄大的轩轩拿勺子比较稳,桌面干干净净的,因此就向老师告状月龄小的烁烁饭菜专门掉地上,表面看是在维护规则,实际是希望教师看到同伴的表现而加以批评。面对这样的告状,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看待比自己能力弱的同伴,不是责备而应该是给予帮助与鼓励。

(三)家园合作促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自主能力

如今的家长都重视幼儿智力发展,但其他方面的发展培养较少,甚至因为宠爱孩子而导致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容乐观。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在纠正幼儿告状行为的实践中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让家长尽量放手让幼儿独自面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自主应对同伴交往问题,必要时教导幼儿同伴交往的技巧与能力,而家长自己需要做到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如一次中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一一在玩积木,悠悠也想玩就直接过去抢,结果两个人就打起来了。虽然教师及时的拉开了两人,但悠悠的脸上还是抓出来一条红痕,教师及时与两位幼儿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并交换了处理意见。晚上悠悠回家就和父母告状,结果父母只是简单看了眼伤口,发现没有大问题后就教导悠悠要通过协商去获得玩具,并主动要求与一一握手言和。父母这种平静友好的处理方式,让幼儿的告状行为没有掀起波澜,反而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对幼儿发展起到了进步作用。

四、结语

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仅只是为了向成人求助,还存在着求关注、求赏识、试探性等潜在性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辩证的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以尊重、理解、耐心的态度去倾听孩子,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孩子告状行为的原因,然后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之策。家长也要认识到大多数告状行为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完善的问题,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给予孩子机会自主处理同伴关系,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京东.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J]. 新课程·小学, 2013(10):79-81.

2、刘莹琦.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1):168-169.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