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有效创设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2日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也是现今幼儿园教育最普遍的教育形式。它是发源于实际生活,用生活来教育,同样也为生活的需要来教育。在活动中,我们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幼儿在情感上的发展,而这种积极的情绪情感不是每次活动幼儿都能体验到的,是需要各方的支持和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这一理念它充分发挥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原则

那应如何开展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幼儿、教师、环境与材料。这三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兴趣等,开展新颖的主题、提供相应的材料;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是的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幼儿同环境材料的互动发挥的淋漓精致。

一、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幼儿是区域活动的“灵魂”,其主体性的发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变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区域活动的设置应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及个性的发展,贯彻落实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首先,幼儿可以自己制定活动规则。每一个活动都有其要遵循的规则,但大多幼儿却无法自觉的遵守,因此,我认为可以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成为规则的主人,并通过亲身体验使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这样,不但有效的保证了活动的进行,而且为幼儿今后发展做了铺垫。

其次,自主研究是幼儿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在活动中应尽可能的让幼儿独立开展游戏,通过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当其需要帮助时,恰当的给予引导,让他们能在自我尝试、自主研究中获得成长。

最后,幼儿拥有自主结束游戏的权利。在活动中,常会发生一些幼儿不想玩了,那么这时教师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如若大部分幼儿想结束或者继续游戏,那么就可提前结束进行讲评或者继续开展。如果一部分幼儿想游戏而另一部分想结束游戏,那么可以分开进行,一部分继续进行游戏,一部分则参与其它自主活动。

(二)幼儿兴趣的激发与保持

注意幼儿对各区域活动的物品、主题等方面的兴趣。若幼儿对此活动已经相当的熟悉,并能很好的开展时,那么就应对此活动的难度进行调整,甚至可以撤换成其它新颖的,并能激发幼儿兴趣及好奇心的活动。如在绘画区,教师发现幼儿对油画棒的绘画的兴趣降低了,那么就可以改成棉签点画等,从而再次勾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三)幼儿个性的展现与发展

区域活动的氛围是自主、宽松的,而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这种环境使幼儿的个性得以全面、真实的展现。如一位对表演很感兴趣的幼儿,她常常在小舞台待很久,不断的表演,此时,可以再表演区放置她自己的童话故事书,让她尝试根据书中的故事进行表演,发挥她的个性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杜威曾经指出:“在教育上,人格比学科重要。知识并不是目标,只有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是目标。”他强调了教育对人自身价值的意义。其中,兴趣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主要方式。可见幼儿兴趣的培养比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 而区域活动则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何谓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具有教育性、趣味性、操作性、创造性、探索性的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的非正式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开展学习的有效形式,与探索型主题活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具有良好氛围和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的教育环境群,通过幼儿与材料、环境、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目的

(一)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让幼儿与教师、同伴、材料形成全方位的互动。首先,教师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使得活动的内容及深度得到提升。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参与活动,并引导幼儿如何热情礼貌地招待,“爸爸妈妈”的分工是如何的,家中应如何整理等。在游戏中充分肯定了幼儿的表现,同时也让幼儿对角色的分配有了一定的认识,使得活动得到升华。其次,教师应大力的促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培养幼儿的团结与合作精神,了解人际间的交往。最后,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幼儿成为材料的提供者和制作者,把自主发展的权利交予幼儿。如在点心店的活动中,有一教师制作的果汁机,那“果汁”从何而来呢?很简单!教师事先教导幼儿用小块的皱纹纸搓成条放入一旁的小碗里,需要什么“饮料”就用小勺舀一勺放入杯中端给顾客,这样,幼儿在空闲的时候便可一边制作“果汁”一边等待顾客了。这样不但使得活动更充实,而且也增添别样的乐趣。

(二)教师应有敏锐的观察力

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则,但有些细节也是教师所无法提前设计好的,而此时教师的敏锐观察力则是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产生了矛盾冲突,教师便应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调节;同样要时刻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从他们的动作、神态等中,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并思考活动的改进等问题。

(三)教师要善于挖掘“闪光点”

在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是参与者,是指导者。应时刻观察留意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自主性、交往能力等,必要时老师还可参与幼儿的活动。学会调动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研究,获得直接经验,促进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引导幼儿游戏的同时,应充分肯定幼儿,让他们在健康发展的同时,了解、肯定、喜欢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去发掘它们则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如在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小豆豆很有“领导风范”,就及时的抓住这一闪光点进行评价,充分肯定了他的领导协调能力,并鼓励他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幼儿进行分工,这便进一步的促进了他这一优点的发展。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无论是以游戏者身份,还是旁观者身份,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和综合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法进行指导。

三、充分发挥环境与材料的媒介作用

(一)环境的创设要科学、合理,并结合主题

首先,要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活动区。在设置活动区时,可根据各活动区特点与所需条件,将其分为相对安静的和活动性较强的两类,把较安静的区域相对集中在一起,如益智、美工和建筑等;活动性较强的则相邻设置,如娃娃家、小舞台等。这样,既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又可以相互作用和补充形成合理的结构,较好地发挥整体功能。同样要注重幼儿的年龄、兴趣、认知特点、季节等因素,如春天可以带些当季的植物蔬菜等。

其次,活动区环境的创设要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如开展“我是小小世博志愿者”主题活动时,我们将科学区创设成世博馆,让幼儿参观、学习、工作,尽可能充分的体验世博精神另外,对于区域中的问题师幼可以共同讨论解决,在这过程中,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并促使她们开动脑筋,同时学会探讨。

(二)材料的投放要有针对性,主题性、多功能性

首先,材料的投放要有针对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体现活动的层次性。如为了帮助幼儿熟练数数,在益智角里先提供数量为1~10的图卡,让幼儿数出有几个并贴上相应数字的贴纸;等幼儿对10以内的数都熟悉后,再让幼儿比多少;最后让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数量变成一样多

其次,材料的投放要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如在我是小明星”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小舞台里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服装、各式道具、观众席等,不仅幼儿的表演添彩,同样也让他们充分体验了舞台表演的真实性与趣味性

再次,材料的投放可“一物多用”。如在美工区里制作的小糖果、小点心等,可以送到超市、菜场出售,也可以用来补充班级的环境布置

区域活动的创设和指导是一项不断创新的工作,要想使区域活动更富有个性化,更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为幼儿提供良好的交往条件和机会,了解幼儿的经验和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使幼儿在角色游戏这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从而使幼儿的交往更加自然,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区域活动才会熠熠生辉,才更富有生命力。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