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融于生活 生活彰显德育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2日

[摘要]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 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取向, 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中, 幼儿的道德培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幼儿在家、园所表现的行为不一致, 在幼儿园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出了幼儿园又变了一个样, 在一件事情上知道如何做, 换了一件事又犯“老毛病”。进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 能够帮助幼儿将道德行为内化并合理的迁移, 在生活化的情景中让幼儿体会、实践道德行为, 最终将道德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多年来,我们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道德教育,可是收效却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远离了孩子们的生活,忽略了孩子们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陶行知先生曾还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

一、创设统一认知,和谐道德氛围

与幼儿共同建立 统一的行为 标准, 形成统一的 道德认识。可以提供正反事例,让幼儿辨析, 然后制定班级的规则, 规范幼儿的行为, 再通过评选每日的礼仪之星, 强化幼儿的文明行为。这也是幼儿主体性的表现, 是幼儿“我要改变”而不是“要我改变”。当所有幼儿都认可了统一的道德标准并一起为之努力的时候, 班级的道德氛围也就形成了, 而和谐的班级氛围则包含着更多的道德情感在里面, 宽容、包容、理解、鼓励、坚持、期望、赞赏。道德认知的统一和道德情感的激发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基础。我们规定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德育要求,从早上入园进大门开始,就要求家长、幼儿能有礼貌地向值班领导问好问早;需要帮助时,提出“请”等礼仪教育。各生活细节无时无刻不体现德育的渗透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体现了“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的理念。每周一升旗时,主持人都要报告升旗手的班级、姓名,让幼儿产生自豪感,并且提出本周的德育要求,请全体幼儿遵守;评定幼儿园“精神文明小星星”;利用墙壁、区角,进行德育宣传,做到环境育人,使德育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创设健康环境,丰富幼儿生活。

陶行知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幼儿园的每一处环境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 化的作用,我们努力让幼儿园的每一处环境都活起来,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 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教师无小事,事事教育人。特别是在幼儿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因此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幼儿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种朋友关系、对话关系。孩子们在和谐、温暖、纯洁的氛围中,经历、感受、体验,这也正是“生活德育”所倡导的:人在生活中也便在教育中。即“过程即目的”。这种教育是“无痕”的,但同时也渗透着教育者的智慧和爱心。

比如在我们地区孩子们乘车,接触地最多的是方便车,我们摒弃了“出租车”等游戏,开设通往市区的方便车游戏,让孩子们体验“方便车”真方便这一特点。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注重请幼儿来参与设计,当我们本地新开一个超市后,孩子们觉得我们玩游戏时也可以加人这样一个大型超市,于是我们根据孩子们讨论得出的内容开设这一游戏,还模仿超市门口放上木马,因为这一游戏是孩子们日常经验接触的,所以玩的时候规则意识很强,不再需要教师经常嘱咐游戏规则。

三、创设游戏情景,再现幼儿生活

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源泉。而创造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力,其发展与游戏紧密相连。陶行知先生提倡创新教育时。曾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游戏是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在游戏中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解放,孩子的创造力也在其中得到充分地发挥。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投入的游戏活动,也是我们生活德育所关注的主要活动形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 能。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要与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 了使角色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他们之间就先要协商由谁担任什么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及动作:游戏中常常要改变计划,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在游戏中还可以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才能符合游戏的规则等等。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再现,是一种准生活,尽管它的场景是模拟的、仿真的,但神韵是相似的,同样有着幼儿主动性发挥的空间,有着更直接、更深厚的德育意义。

在一次“菜场”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地面上有许多游戏时掉下的材料,为此,我们进行讨论,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发现平时街上有许多城管队员负责监督马路上的卫生工作,他们将这一角色引人到游戏中,解决在游戏中发生的许多问题。我们总是引导孩子们多注意生活中发生的事,运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游戏中发生的问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四、协调家园关系,发掘社会作用。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离不开家长与社会。幼儿是社会人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 幼儿在家庭中、社会中学到的并不比在学校中学到的少。然而, 由于部分家长对幼儿的宠爱, 使得幼儿被剥夺了行使道德行为的机会和权利。幼儿成了小皇帝, 在家连吃饭也要人喂, 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到了家里就变了样子, 显然家园的合作出现了问题, 家长的宠爱使得德育的进行变得困难重重。教师应及时向家长通报幼儿园德育教育的进程, 对于个别幼儿经常了解其在家里的情况, 帮助家长下决心进行教育, 同时, 也应发掘社会在幼儿德育方面的作用。只有构建以幼儿园道德教育为主体, 家庭道德教育为基础, 社会道德教育为依托的立体德育网络, 充分发挥幼儿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 幼儿的德育教育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

例如在家长会中,每次提出德育教育要求时,我们都积极与家长采取座谈会、说明会的方式,向家长宣讲,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知晓榜样力量的重要性;期末评定“好家长”,调动家长配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看到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放松要求后,立即召开了家长说明会,恳切地对家长提出要求,取得了家长的认同,连七十多岁老人送孩子时都毕恭毕敬、双手下垂向老师行礼问好,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为幼儿做出了榜样。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替代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这是父母所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可以在家长接送孩子时作简短的交流,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不好的习惯与家长一起去作及时纠正。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幼儿的生活管理是幼儿园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从幼儿抓起,要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乐于探究、勇敢白信、有责任感的21世纪儿童。

幼儿园德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我通过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观察、引导,使幼儿逐渐积累良好的德育经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 服务于生活, 帮助幼儿更 好的于人交往, 幼儿具备了道德的认知和情感后创造条件让幼儿将所学付诸实践, 即产生道德行为, 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与平衡。幼儿通过实践道德行为可以检验幼儿所学, 深化幼儿 对于道德的理解。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幼儿才会把道德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