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使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与家长的接触当中发现,还有一部分的家长还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正确位置,不能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展开,会对幼儿行为习惯造成损害和消极影响的地方。
所以,建立一个“家园合作”的互动双向体系,在现今的幼儿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两者之间只有达成共识,采取同步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就能塑造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一、“家园合作”的意义
1.“家园合作”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老师与家长作为教育者,都是对幼儿实施教育、促进发展的教育的重要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家园配合,同步教育”只有双方在沟通中相互融合适应,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园合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幼儿至少有60%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身体、文化等方面的品质,而且这种影响是全面的,甚至是幼儿园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积极开展“家园合作”可以使得家园和幼儿园之间保持在同一频道,家长在家的以身作则或者一些适当的引导都会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莫大助力。
3.“家园合作”是增进亲子关系的纽带。
如今社会工作生活的压力使现在很多年轻家长没有时间与孩子培养感情。父母经常跟孩子沟通,跟孩子培养感情,成为孩子的好朋友,是孩子能够健康茁壮成长的重要基础。“家园合作”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家长可以了解孩子每天在园的经历,及时对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进行指导纠正,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大有裨益,更是在无形中建立了牢固的亲子关系。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长和教师都越来越注重教育的创新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往往忽视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专家的研究表明,培养行为习惯最关键时期是3-12岁,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刚刚开始发展自己的价值观,正是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所以在幼儿时期就应该注重养成良好习惯,对一生都有着决定性意义。
1.从生理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一个固定的作息生活,平时将身边的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强健的体魄。科学研究表明,作息规律可以有效缓解白天生活的疲劳,还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机能。让孩子身体更强壮不易生病。而对于一个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幼儿来说,睡眠质量还直接影响激素的控制。
2.从意识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成为孩子将来人生的一大助力。当习惯真正养成以后,就会进入到下意识层面,即使不用大脑思考,也能够自然地做出想要的事。一个行为习惯良好的人,他下意识的每天就会完成当天的学习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就愉快的把事情完成了,这实际上受到好习惯的支配。
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人一旦养成了一个习惯,就会不由自主地在这个习惯的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痛苦一生。所以在幼儿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科学持续的培养才能养成的。对于幼儿的习惯培养,家庭和学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家庭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可以留给孩子最宝贵、可受用终生的财富,每一位家长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1)言传身教。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往往会导致幼儿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学习。父母在日常用语或者动作上必须要注意这一点,防止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言行让孩子感知到。譬如说,看见了地上的废纸,家长一定要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幼儿在长期的观察后,一定会得到“废纸要扔进垃圾桶”的信息。作为孩子最好的表率,父母亲是幼儿最直接的范例,有什么样的父母,势必会把幼儿引领向那个方向发展。
(2)奖惩分明。
幼儿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当他们在发生不良的问题时需要家长和教师积极地纠正,并且告诉他们问题的原因,让他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幼儿有时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同时也会希冀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夸奖。所以,在幼儿行为习惯有所改善或者表现良好的情况下,要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有时,幼儿的表现并不如人意,但是在他需要自信心的情况下,也需要合适的鼓励。在给予孩子鼓励的同时,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也必不可少。当然,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摧残孩子的身心,要及时对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否定,希望孩子能及时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3)持之以恒。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幼儿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在习惯的养成和固定上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家长在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方面需要一个耐心坚持的态度。要相信,长期的量变终究会取得质变。这种变化,既体现在好的方面,也体现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方面。古训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件事难在开头,更难在坚持下去做到底。家长往往会在刚开始对待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上雄心勃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渐渐地淡了下去,这使得前功尽弃,甚至孩子的行为习惯会不如从前。
2.学校教育
“教不严,师之惰。”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受到父母的影响,和教师更是息息相关,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在幼儿园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慢慢渗透而来的。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树立楷模。
对于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的幼儿来收,楷模的树立,可以给他们人生的道路上一个明确的航标。教师可以在幼儿园里,对一些表现比较好,比较突出的孩子长期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同时给其他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和楷模。相信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一定能让一些在现阶段的行为习惯上还有不足的孩子取得一定的进步,同时形成一个班级集体积极向上的氛围。
(2)因材施教。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现在的幼儿园班级学生多,老师如果通通采取一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也影响一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能够在工作中细心观察,记录每个孩子的能力喜好特点,就可以因地制宜。另外,教师能够在幼儿时期对孩子一些特长方面帮助兴趣培养,并对幼儿的一些薄弱项目进行鼓励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健康全面的成长。
(3)循序渐进。
习惯养成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强化,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发展。幼儿园教育切记揠苗助长,把横向的比较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每个孩子的特质和能力,给孩子一个“踮起脚能摘到的苹果”,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比如说有的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而身边的同学都会午睡起来自己穿。这时候对这个孩子来说,能自己穿鞋子就是一种进步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的重复,如果孩子不会做就要手把手、不厌其烦的教。同时,能够抓住细微的进步及时表扬,适当奖励。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如果强行给幼儿制定过高的目标可能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
3.家园合作
由于现在的二孩开放,家长可能兼顾不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大部分都由长辈来带孩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溺爱现象,所以幼儿对家长的依赖性相当地强。由于幼儿阶段,幼儿的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加上幼儿在幼儿园所持续的行为很难在家保持持久的状态,所以,幼儿园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家的积极配合,教育目标一致,在家创设一个民主、互动、高效、快乐的情境,一定能够使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爱的熏陶。
(1)线上合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信、QQ一类的社交软件都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利用新型科技产物进行家园互动无疑是最便捷的。建立家长教师交流群,建立公众微信号,都是方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及家长与教师密切沟通的好方法。孩子在园的情况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家长了解,然后积极配合。而老师也可以通过线上的信息了解孩子在家的最新动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双方无间合作帮助孩子在融洽的氛围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线下合作。
线上沟通虽然发达,但是仍然会有不足之处。所以丰富的线下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好家长会可以弥补线上沟通的不足,也方便家长间进行横向参考。定期的家访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的心理距离,可以追根溯源地直接从幼儿的生活环境了解到其生活和学习习惯的情况,甚至一些家长的生活工作习惯的情况,这都有利于全面了解孩子、有效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另外,适当地开展一些线下兴趣活动对于提高孩子积极性、养成好习惯以及促进亲子亲密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任重而道远,教师和家长需要携手努力,形成“家园合作”相辅相成的体系,全方位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引导和培养。相信在教师和家长们的不懈努力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指导,最终一定能够使得幼儿在良好行为习惯的陪伴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