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讲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教师将“钥匙”交给幼儿,创造地教;解放幼儿,让幼儿创造地学;《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陈鹤琴先生主张打破班级、时间、空间、教材的界限,不提倡班级授课制,重视室外活动,提倡“共同研究学习”。学前期的儿童要在玩中学,玩中求创新,尤其是在体育活动中,更要把自主权交给幼儿,让他们放开手脚去探索,去发现,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造火花。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能力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而激发和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引导孩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和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呢?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创设允许孩子玩的环境,并鼓励、肯定孩子异想天开的玩法,为孩子探索做好铺垫。
多彩的器具让孩子动起来
案例1 我班幼儿在练习跨跳的基本动作时,老师给他们提供了沙包、球等,但总觉得孩子们跑得不够积极。老师偶然发现孩子们喜欢上弦的动物玩具。当上足了弦的青蛙满地跑时,孩子们又叫又笑,边追边喊。于是,老师们做了一只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绿色的青蛙。青蛙在户外区域活动中一亮相,孩子们立刻被吸引住了。老师拉着青蛙跑和跳,孩子们跟在后面边喊边追。一会儿,大青蛙就被跑得快的孩子追上了,他们踩住青蛙,很是得意!但有些跑得慢的孩子,每每只能插空摸摸青蛙外衣。渐渐地,他们退出了游戏,站在那里成了“观众”。
为此,老师们又准备了另一只浅绿色的小青蛙。活动时,拖着小青蛙的老师跑得快一些,方向变化多一些;而拖着大青蛙的老师跑得慢一些,变化少一些。跑得快的孩子就去追小青蛙。而跑得慢的孩子自然就去追大青蛙。全班孩子因青蛙玩具都跑跳着运动起来了。
案例解读:幼儿园的孩子喜欢有趣的、假扮性强的体育游戏,他们对活动的投入程度更依赖游戏材料的支持,往往把自己想象成强有力的角色,把活动材料要么想象成“对手”,积极去“战胜”它,要么想象成“弱小者”,积极去“照顾”它。大班的孩子开始喜欢新奇刺激、竞赛性的体育活动。他们把活动材料当作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工具,关注活动的结果,往往把伙伴当作竞争对手,想方设法取胜。我在材料设计、投放中充分运用了这些特点。给孩子投放的材料注意了形象逼真、色彩鲜艳,使孩子们容易投入游戏情境:有的孩子把跨栏当“障碍”,练习跨跳;有的把彩旗当“气球”,追着去保护。这种设计和投放材料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充分的想象中享受了游戏的快乐,因此,孩子们都主动地参与了活动。当我发现孩子们在玩沙包、玩球时跑一会儿就不积极了,而对一只上弦的青蛙玩具却有着长久的浓烈兴趣和积极行动(又叫又喊,长时间地追着跑),于是领悟到,追逐跑跳的方式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老师们不是把形象生动的青蛙扔给孩子自己玩就行了,而是让青蛙“跑”,孩子们追。老师在拉着青蛙跑的时候,用了快跑、慢跑、转弯跑、跳跃等方式,把幼儿跨跳的基本动作和技能练习都融合在孩子喜欢的游戏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及时发现孩子感兴趣的材料操作方式,并充分运用这种方式,把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物化在使用材料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这是提高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的关键。
自制玩具让孩子告别单调乏味
案例2 体育活动中,为了使幼儿学会立定跳远、跨跳等有距离要求的动作,教师经常在场地上控制好距离,让幼儿一味地反复练习,造成活动枯燥乏味,影响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一天,我在体育室寻找跳跃活动区材料时,有一个没摆稳的草盘掉到了地上,这时一幼儿走过来,一步跨跳了过去,在我请他捡起草盘的同时,一个念头闪入脑中“草盘不也可以作为一种体育器具来开展活动吗?”为了了解孩子们的现有水平,我把草盘投放在晨间活动中,幼儿很感兴趣,想出了多种玩法,如立定跳过平放的草盘、头顶草盘走、两草盘斜靠做小房子跨跳、滚着草盘向前走等等。为此,在练习50cm跨跳的体育活动中我大胆的尝试了用一个直径为50cm的草盘作为学具,利用其平放、两草圈斜靠等多种形式,将幼儿难以掌握、枯燥单一的跨跳练习动作变为具体直观、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草盘”的宽松、快乐氛围中主动尝试并积极完成动作要求,从中又体现了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这一《指南》精神。
案例解读:在体育活动中,幼儿最不喜欢的是单调乏味的动作训练,而本活动能从实际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融锻炼的内容于游戏中,趣味十足,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活动中所选择的材料是取于农村地区特有的“稻草制品——草盘”,学习的过程中让幼儿进行探索式的活动,以“草盘”为学具,通过草圈盘平放、叠放、靠放等多种摆放形式,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求异思维,在相互交流、合作游戏的过程中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改变了教学活动中机械模仿、训练动作的陈旧 课改以来教师们关注与困惑的问题之一,而在我们农村可以利用的又很多,只要用“心”挖掘,就会找到适合我们幼儿学习的教育资源。本次活动对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案例。活动围绕主题为幼儿安排了自主探索、积累经验的机会,接着又准确地分析了幼儿现有经验的水平和特点,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现有经验的体育活动。
本次活动,正是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以趣味游戏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体育活动还带有比较强的挑战性,能够唤起幼儿好胜的心理,通过探索、交流、综合游戏等,幼儿可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带给孩子们的是富有挑战性活动。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就为孩子提供了自由玩草盘的机会,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尽情地发挥着想象,玩着手中的草盘,有拿起草盘滚着玩的、有顶着草盘走“模特步”的、有平放在地上当“小水潭”跳的、还有放在背上当乌龟壳等等。本案例真正体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
在本次户外体育活动中,老师用机智的语言适时提升、细致的观察和恰当的调整,使活动通过轻松而有效的师幼成功地体现出“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特点。如在学习助跑跨跳的环节中教师以“小朋友真聪明,大家来教教老师,怎么才能跳过“草盘”好吗?”的口吻来请幼儿“教”基本动作,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前,孩子们在展示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掌握要领。整个活动中,每个幼儿从自由探索到合作探索的过程中都趣味十足,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活动中没有强迫,没有失败,没有自卑,只有幼儿对玩草盘的兴趣,而在这其中又隐含着秩序、规则、合作等这些大班幼儿值得获得的体验与经验,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一个人玩草盘到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合作玩草盘,促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新的玩法而且也掌握和巩固跨跳的基本动作,促使孩子们不断深入地去探索、去创新。在有目的、有意图、亲身经历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不仅是陈述性的知识,更多的是程序性的知识、实践和体验的知识。在活动中获得什么样的技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获取技能。
一物多玩让孩子尝试创新
案例3: 户外区域活动开始了,我在招呼他们来玩玩新的玩具,孩子们很高兴奔跳着来到这一截一截的短绳之前。在玩之前,我简单的提醒了使用的规则,并没有强调它的玩法,想看看孩子们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一开始几个男孩开始用绳子间隔起来跳着玩,后来随着人的增多,开始兵分成两队了,另一组的孩子开始简单的学搭各种图形,并在图形之间一会儿跳跃,一会儿玩老狼和小兔的追逐游戏……通过一系列踏、跑、跳、跨跳的基本动作来完成活动。然后用跳的方法,自由探索“跨越小沟”的办法。很快小朋友就找到了跳过去的方法,最后每个人都发现了适合自己玩的好办法。当老师说要给他们增加难度时,小朋友都表现出大无谓的精神,嘴里还不停的说:我们一定行的。
师:小朋友,在我们前面的是几条小河,今天消防员的第一个活动是跳过小河,如果跳在中间就是掉进了小里,你们敢不敢跳过去。
“敢”幼儿集体回答。
师:那么你们自己试一试。(交代规则)
幼儿尝试跳过小河在尝试过程中大多数小朋友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跳过去,有的小朋友借助助跑跨跳,有的小朋友直接跳过去。但是当所有小朋友都跳过去后,教师发现有两位小朋友怎么也不敢跳,此时教师尝试用各种方法鼓励,如:其他小朋友鼓掌加油,教师也用言语鼓励。但是方法仍然没有作用,每次跑到旁边就是不敢跳而是跨,因而每次都是不成功的,此时如果继续让幼儿去跳,他可能在这次活动中是不能成功的,并且对于其他幼儿来说是长时间的等待,影响教学的进程。此时教师没有放弃,而是立刻走到小朋友的身边说老师牵着你的手我们一起跳过去。在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顺利的跳过了小河。
在比赛的环节,每个人都积极热情的投入,气氛非常活跃,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
案例解读:此次活动对这位小朋友来说不仅仅是跳过了小河,更重要的是跳过了心中的一条大河。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没有采取好的措施帮助他跳过去,那么要使这位小朋友在后面的活动中能有更好的表现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在今后的活动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仍然是不敢。
作为户外体育运动,幼儿不仅仅是身体的发展,同时还是他勇敢尝试的表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有的教师只注意关注幼儿运动的发展而对于起胆量也就是勇敢尝试的精神却比较忽视。教师过多的是夸奖愿意尝试而且取得成功的幼儿,而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不能采取更好的方式去鼓励,让他们跨越心中那道坎。
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将主动权交给孩子,利用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孩子探索过程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和推广,更好的鼓励其他的幼儿去探索和发掘,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注重的是让孩子学会探索各种方法,而不是以往的交给他方法,使得每个孩子都在不知不觉中创新。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调控和安排,使每个幼儿都有同等的机会来充分进行锻炼,得到表现能力的机会,多给他们创造机会,促使全体幼儿的共同提高。
在活动过程中发挥幼儿创造性。鼓励幼儿一物多玩。一条绳子不仅是用来摇,还可一跳,可以连环套着当车跑。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居二线成为旁观者或提醒者,作为教师自身的积极参与更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质量。
尊重、接纳个体差异,通过活动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让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感,才能激发并维持每个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了解每个孩子在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材料的投放量与使用方式,使其有不同的难度,让幼儿能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运动水平的活动方式和探索创新,这将保证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