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他的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提出:“游戏,可应用于儿童的一切活动,艺术可视为游戏的一种形式,儿童在艺术特别是绘画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内在需要得到真正满足。幼儿的绘画过程,是幼儿依照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它源自幼儿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在日常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往往不能完全区分绘画和游戏活动,他们常常把绘画当作游戏。我们要正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小班孩子的绘画规律,把绘画过程看作是游戏的过程,充分将游戏运用于绘画教学中,让幼儿在游戏中绘画,在游戏中感知,观察,想象,并动手画下来,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让他们感到绘画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
一、游戏化美术,激发了幼儿美术创造的热情,使幼儿“想画”。
“爱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天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谈到幼儿心理时,将幼儿的心理特点归纳为七点,其中第一点便是“小孩子好游戏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美术教师要学会魔术师的变戏法把那些高深的艺术规矩变成孩子们喜爱的“艺术游戏”,让孩子首先感到的是画画很好玩,而不是在受教育。我们坚持所选的内容必须具有游戏性。因为我们懂得单调的涂色练习和艰涩的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进行学习。
根据这一特点,我把所要画的东西先让幼儿尽情地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即让幼儿熟悉所画的对象、对所画的对象产生兴趣。如美术活动《给小鸡筑篱笆》,我们采用了做“狐狸和小鸡”的游戏——感受又直又密的篱笆能挡住狐狸——体验成功(战胜狐狸)——鸡妈妈请求帮忙——帮鸡妈妈筑篱笆——鸡妈妈选篱笆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努力营造一种新奇又有趣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并掌握活动的重难点,更主要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充分体会游戏化美术活动所特有的魅力。这样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体验,从而激发幼儿美术创造的热情,使幼儿“想画”。
二、游戏化美术教学,促进了幼儿美术创造的欲望,使幼儿“敢画”。
小班幼儿年龄小,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又易操作的活动材料,如为幼儿提供印章、纸团、弹珠、牙刷等,让幼儿进行印画、滚画等活动。使幼儿在游戏化的美术活动中,既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又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美术活动《滚滚的车轮》中,我们为幼儿提供刻有各种图案的轮胎模型(花、人、几何图形)等,让幼儿做司机,让轮胎蘸上颜料在白纸上自由地来回行驶,留下各种形状的轨迹。这样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是一个“好玩”的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
让幼儿觉得是在玩,而不把绘画的概念强加给孩子,使孩子在觉得好玩以后才会有兴趣,才会乐意一起活动。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提供各种材料幼儿使用,促进了幼儿美术创造的欲望,使幼儿“敢画”。
三、游戏化美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技巧,使幼儿“会画”。
幼儿美术不应过分追求技法的掌握,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幼儿掌握一定的技法,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绘画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怎样在游戏化美术教学中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使幼儿“会画”呢?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幼儿举一反三。
如在《我设计的冰淇淋》活动中,我们利用故事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呀!我找到了一个蛋筒上有雪娃娃的冰淇淋,我喜欢可喜欢啦!”“还有一个是可爱的小狗冰激淋。小朋友,快动动小脑筋,帮我设计一些更漂亮的冰淇淋 ……”。在鼓励幼儿创意的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的想象力。他们很快设计出了皮球冰淇淋、灯笼冰淇淋、七彩冰淇淋等。
如在美术活动《长颈鹿》中,我是这样示范的:有两个蛋,一只是恐龙蛋,它长得又大又圆,住在纸的中间。一只是鸵鸟蛋,它小小的,住在纸的左上面(帮助幼儿掌握长颈鹿头和身体的大小及所在的位置)。它们两个是好朋友,经常互相打电话,(画长颈鹿的脖子),它们说了很多的话(画长颈鹿的鬃毛),恐龙蛋高兴地伸出四条腿和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尾巴。鸵鸟蛋也高兴地裂开了蛋壳(嘴巴)长出了两只角和两个耳朵。此时长颈鹿已初步成形,幼儿都开心地鼓起了掌。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幼儿还应给长颈鹿添上漂亮的衣服。虽然这个活动内容难度较大,但在绘画过程中,没有一个幼儿说“我不会”,在指导过程中体现游戏化。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掌握了绘画的技能,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把绘画变成幼儿的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
幼儿园绘画活动游戏化: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绘画活动入手,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审美需要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游戏化的教学内容,或通过游戏化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使幼儿在“看看、想想、做做、画画、玩玩”中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更提高了绘画的积极性,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绘画活动中感受美、热爱美、享受美、创造美,从而使幼儿成为乐“玩”、会“玩”的“玩”美儿童。正如陈鹤琴先生说:“我们主张幼儿园应当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去引导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