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5的幼儿正处于中班,是幼儿阶段告状频率最高的年龄段,同时也是师幼互动中占比比较高的行为。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应对这些告状行为是至关重要的。恰当的解决办法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提升幼儿与同伴、教师等长辈交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本研究基于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聚焦中班幼儿同伴交往、师幼互动,通过行为观察、访谈记录,深入探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产生原因及教师的应对策略三部分内容,帮助教师科学、恰当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从而提升教师工作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正文】
一、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研究者通过对幼儿告状现象及教师的应对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通过整理发现有三成以上是因为教师处理不当引起的。幼儿告状行为种类繁多,影响幼儿告状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研究者在对观察记录的分析中进行探讨,从影响告状行为的内因、外因着手展开研究。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围绕着幼儿自身,外部因素则由学校、家庭环境组成。
(一)教师对于诉状的忽略会增加幼儿的告状频次
案例一
在某次午餐时间,许老师和吴老师正在为孩子们打汤。这时,希希跑到吴老师的面前说:“老师,点点没有把菜吃完,点点挑食。”吴老师仍旧低头盛汤,没有给予希希回应。希希看吴老师没有理会自己,又说了一遍:“老师,点点没有把菜吃完。”就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去。
午餐结束之后,我和吴老师请教类似的情况。吴老师说:“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一看到希希站起来,就知道她要来和我告状。点点挑食的问题,我们也是一直在引导他改善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和家长沟通。她每天都跑来和我说,我有时都不想回应她。”
案例二
在某次午餐时间,许老师和吴老师正在为孩子们打汤。这时,希希跑到吴老师的面前说:“老师点点没有把菜吃完,点点挑食。”吴老师仍旧低头盛汤,没有给予希希回应。希希看吴老师没有理会自己,就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去。
午餐结束之后,我和吴老师请教类似的情况。吴老师说:“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一看到希希站起来,就知道他要来和我告状。点点挑食的问题,我们也是一直在引导他改善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和家长沟通。但是,希希每天都跑来和我们说,有时我们也没有时间去回他。吴老师还提到,有时候,一些小事情,孩子们只是想跑来告诉你、让你知道,并不需要你处理,你只需要把他们说的话听完就好。”
在上述案例中,由于教师对于幼儿呈上的诉状没有及时回应,导致幼儿一再前来诉状。正是因为教师没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幼儿才会一再因为类似情况进行告状。
同时,研究者发现为了得到教师和长辈的赞赏及表扬,幼儿告状的次数会增加。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热衷于扮演“好孩子”这一角色。他们渴望得到权威的长辈的表扬,从而证实自己是个好孩子。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则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幼儿一旦发现同伴未遵守规则,他就会进行告状。在幼儿看来,一方面,他向老师诉状的行为是在帮助老师处理工作;另一方面,他也在暗示老师及其他同伴,他自身有按照规则来行动。中班幼儿向老师呈上状令的次数是最多的。该阶段幼儿告状的目的从求助老师维护自己的利益转向为维护班集体的利益或是引起长者的注意。因此,告状正好满足了希望长辈认为他是好孩子的需要。
(二)幼儿的告状行为受制于幼儿园规则与管理
研究者发现,一日常规的培养对幼儿日后的生活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上课发言前要先举手示意,对于桌椅要轻拿轻放,吃饭、睡觉时不能闲聊等规则看似微小的规则对于爱动爱问的幼儿来说是有些难度的。在幼儿的眼中,哪位同学要是没有遵守相应的规则,是要接受老师的批评的。所以,对于幼儿来说,未遵守规则也是幼儿告状的一大特点。
案例三
薇薇是班里的乖宝宝,她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其他小朋友也很严格。吃饭时,希希没有把菜吃完,她跑去告诉了吴老师。吃完午饭后,俊俊没有洗手,她跑去告诉老师。午休前,航航没有把鞋子摆好,她也跑去告诉了吴老师。
案例四
俊俊是个顽皮的小男孩,音乐鉴赏课,别的小朋友都在认真听讲,他总是东张西望的,时不时看看窗外,偶尔拍一拍旁边的同学。坐在后排的点点一直转身和汤老师说:“汤老师,俊俊上课一直玩儿,都不听吴老师讲,他还去找其他同学玩。”
孩子们总是认为所有事情,不论大小,都应该让老师知晓、处理,有些情况对于幼儿来说是可以自行解决的。所以,幼儿园繁多的规则也进一步增加了幼儿告状的次数。幼儿园是一个集体场所,建立规则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走路时不可追逐打闹,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幼儿的各种行为在无形中会受这些规则的影响。若有某位幼儿出现了“违规”的情况,其他幼儿就会前去投状。繁多的规则潜意识中也影响了幼儿告状的行为。有时,幼儿会过于依赖教师,缺乏主体意识,从而进一步导致幼儿频繁向老师告状。
(三)幼儿的自我防御能力和判断力影响着告状行为
遇到危险或是困难,自我防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由于幼儿年纪尚小,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具有权威的教师是班里唯一能帮助、保护他的人。一旦教师帮助他们处理诉状,问题很快就能迎刃而解。
案例五
在建构游戏中,航航觉得君君用雪花片拼的“飞机”很好看,便询问君君能否把“飞机”借给他玩一会,君君的回答是:“等一会儿就给你。”奈何航航是个急性子,没有拿到“飞机”便想要强抢,君君吓得去找吴老师告状。吴老师在了解事情原委后让他们俩自行解决,航航道歉了,君君也原谅了航航。
由于幼儿身心年龄特点,移情能力远不如成人完善。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及判断力较弱,在与同伴的相处中难免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摩擦,由于商量不妥进而出现告状行为。
(四)家庭教育中的某些错误建议会增加告状次数
家长总是提示幼儿在园内若遇到无法自行解决的情况要求助教师,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有些家长一再强调有事就找老师,幼儿是可以独立处理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的,一味的要求幼儿求助教师会削弱幼儿的独立性,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是不利的。
二、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建议
1. 公平裁决
公平裁决是指在幼儿认为自己被受到侵犯后,向老师进行告状,通过老师的权威来惩罚被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站在一个第三者角度来倾听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这个过程是不偏不倚、非常公正的,所以这是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教师不会因为他是告状的同学就偏袒他,也不会因为另一方是被告的同学就批评他。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是非常公平的一种应对策略。
在案例中,老师并没有因为希希被打了就偏袒希希,去批评明明,而是引导两位幼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后进行处理。这样,老师不仅解决了这次的告状,还促进了双方的同伴交往能力。
2. 重复规则
重复规则是指当幼儿因举报其他幼儿违反规定、规则,通过试探教师的态度来进行告状。此时,教师可以再次复述规则,这是一种中间型的策略。教师重复规则不只是针对前来告状的幼儿或是被告状的幼儿,也是在暗示其他幼儿。
根据观察,由于中班幼儿的自我约束力较弱,有时,他们知道规则应该是这样的,但往往不会按照规则上的要求来进行活动,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进行活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很多由于没有遵守规则而产生的告状,针对这种告状行为,最合理的处理方式就是重复规则,让幼儿在老师权威的提示下,明白该项规则的重要性,并及时调整改正。
3. 有意忽略
有意忽略是指在幼儿对教师进行告状后,教师下意识地忽略幼儿的状令。这种不回应是教师特意为之的行为。对于教师而言,幼儿的状令,教师给予的关注越多,幼儿告状的次数就会越频繁。有时,有意的忽略是教师刻意为之的办法。但在案例中,幼儿队于教师的状令没有及时反馈。这并不是长久的应对策略,某些时候,教师如果不及时帮助幼儿处理问题,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4. 教师直接自行解决
有时,教师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解决问题。为了追求效率,教师会自行解决问题,不给幼儿解决的机会。这种教师包办包括语言包办和行动包办,语言包办是教师通过口语表达的形式引导幼儿怎样去解决这种情况;行动包办是教师直接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幼儿解决当下问题。在和吴老师的访谈中他提到,有时孩子特别调皮,你和他耐心说道理,他是不会听的,你只有利用老师的威严来约束他。教若不快速解决问题,就没有时间去进行后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