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在常规活动中的培养策略
摘 要: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各个方面都发展不成熟而且自理能力较弱,所以对小班幼儿实施生活常规培养非常的重要。本文论述了科学教育策略与方法的重要性,主要通过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对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对幼儿园、幼儿教师及家长分别提出以下策略环境创设中培养、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增强理论知识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制定统一的常规培养策略、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制定与幼儿园一致的作息制度、避免畸形教育,不溺爱孩子的科学的常规培养策略,以提高生活常规教育的质量,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关键词: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生活常规;培养策略
一方面,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关爱,导致一些幼儿任性、自私、娇纵蛮横的态度,很多家庭虽侧重于孩子的养育,但在生活中父母长辈包办一切,造成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差,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另一方面,此阶段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如若教师和家长对这个时期的幼儿加以合理的、科学的常规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能力,还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良好的生活常规是幼儿学习各种知识的前提,一个班级如果连最基本的规则纪律都无法保证,那么教师很难正常教学,幼儿无法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本文主要对小班幼儿的常规进行研究以此丰富幼儿园培养常规意识的理论素材。
2. 实践意义
小班幼儿刚刚踏入幼儿园这个大环境,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想去探索的,小班幼儿的常规怎么样,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一日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生活常规让幼儿知道在生活方面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么样做才好,以此形成幼儿的神经反射,缓解幼儿对于生活中一些规则的紧张感。本研究对小班幼儿常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高幼儿的常规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并帮助教师理解和解决常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查阅有关小班幼儿常规活动中规则意识培养的文献,了解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程度,从而奠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2. 观察法
本研究主要对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常规活动进行参与式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小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中所使用的教育方式,以及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而总结出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
3. 访谈法
本研究选取幼儿园的六个小班的带班老师进行访谈,包括半结构访谈和平时的非正式访谈,主要了解了各位带班老师对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方法、策略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另外,对家长和幼儿的访谈也丰富了本研究的材料。
(四) 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学者对小班幼儿的常规研究不仅涉及常规培养的作用,还涉及到常规培养的内容、培养方法和策略及其意义。陈文清认为,幼儿园常规主要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在常规培养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进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吴云认为幼儿园常规教育作用在于:一方面,可形成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保证幼儿各方面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良好的常规训练,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国外研究状况
福禄贝尔在其创建的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提出了对儿童生活及作息制度等进行规范的生活常规。
蒙台梭利认为,让幼儿理解纪律可以提高幼儿遵守纪律的持久性,进而产生真正的规则行为。
(五)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常规
本研究主要采用周雪梅的概念,常规是指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及要求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2. 规则意识
本研究中的规则意识主要是指遵守某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二、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意义
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制约的作用,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规则意识的培养更为重要。小班幼儿刚刚踏入社会,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没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他们无法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所以在小班这个培养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家长、教师、社会给予其科学的、恰当的培养方法不仅能建立教育活动的需要,同时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三、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常规活动中忽视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很多幼儿园里,教师对于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都有一些自己习惯性的做法,比如:
1. 生活环节包办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对于规则的意识是很模糊的,习惯了在家中自己随意喝水或者家长提醒喝水,但是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中幼儿不懂集体喝水该怎么去做。很多教师可能因为怕孩子喝水时很乱,就把水倒好送到孩子的手里,让幼儿在自己的位置上乖乖喝水,其实这样不符合常规培养的要求,一方面,孩子在这种“保护式”的做法得不到锻炼,常规活动非旦没有得到培养,还使幼儿养成了依赖懒惰的心理,虽然“端水喝”这种方式使得纪律看起来不错,但是幼儿因为得不了锻炼,使得幼儿完全没有规则意识。另一方面,教师的送水给孩子喝的方式,不能保证有些孩子的需水量,教师一直给幼儿把水倒好送过去,可能会使幼儿不敢说出想喝水的想法,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2. 消极行为难控制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时因为对陌生环境的恐慌,多半孩子在正式入园第一天都会哭,这时大部分的老师就会看到谁哭的厉害就去哄谁,一天往往是在抱孩子、哄孩子中度过的。其实这种方式对于幼儿适应环境来说没有多大的好处,当老师在哄一个哭的厉害的孩子的时候,原来不哭的孩子可能为了得到老师的抱抱,也会去哭,这样只会导致老师哄了一个又去哄另一个的现象。
类似这样习惯性的做法还有很多,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开始接触幼儿园的新生活,在常规上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能力差、自我控制力差等情况,集中表现为:和同伴打闹、争抢玩具、攻击他们、没有纪律等行为。
3. 忽视环境的创设
许多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时倾向于考虑美观,而忽视了教育作用。其实环境对于幼儿的常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对于小班幼儿,他们更容易被新奇的环境所吸引,所以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于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意义重大。
4. 家园合作脱节
幼儿的常规怎么样,与家庭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家庭与幼儿园的不配合,导致幼儿生活习惯混乱,分不清怎样做事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许多幼儿在幼儿园一周培养的常规,经过一个周末可能就回归原点,如此循环十分不利于幼儿常规的培养。
(二)常规活动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小班幼儿常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原因:
1. 幼儿自身因素
从心理学上分析,小班幼儿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1.1. 容易冲动
小班的孩子情绪情感发展不稳定,情绪容易产生变化,自控能力差,哭笑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当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可能会哭,这时有些家长可能就会妥协,周而复始,孩子学会以哭作为满足要求的工具就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 好模仿
幼儿最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尤其对于小班的幼儿,好模仿是他们突出的特性。
1.3. 依恋行为
小班幼儿第一次与家长分离,独自处在新环境中会产生怯生、焦虑的情绪。刚入园的生活会使他们原本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原本在家中的时间是自由的,来到幼儿园后生活变得很有规律,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的幼儿来说,在各方面都会变得不适应,在幼儿园里可能会觉得无助。
2. 幼儿教师因素
现在很多幼儿教师可能会因为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工资低等因素,会对工作产生倦怠感,当小班孩子的生活常规差时,教师会显得不耐烦,如此反复,导致恶性循环,使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得不到培养。同时,有些幼师专业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对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不到位,也使得小班幼儿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3. 家庭因素
虽然二胎政策已经放开,但是目前还是有不少家庭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且家长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过分溺爱,什么事都为孩子做好。上厕所家长陪同脱裤子、吃饭家长喂、衣服家长穿、事无巨细,丝毫不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孩子在新环境中根本无法适应。
四、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在常规活动中的培养策略
在了解认识到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后,生活常规中怎样培养给他们的规则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幼儿园方面
1. 在环境创设中培养
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的意义重大。蒙台梭利也认为:环境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可以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玩具,让幼儿觉得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给以孩子温馨的感觉,使他们在幼儿园里有安全感、归属感,消除分离焦虑。幼儿的经验和能力有限,经常生活在某种环境中,容易被被环境中的行为与习惯同化。所以,要培养幼儿好的常规,幼儿园要注重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创造。
幼儿园应该规划户外的时间和空间,以贴近大自然为主,积极调动幼儿的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如保留一些土地,让幼儿去跑去跳,投入大自然,在与环境的接触中得到经验,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生活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例1:幼儿园盥洗室一般空间较小,在幼儿洗手时时常会出现拥挤的情况,这时可在饮水处和洗手池等比较容易造成拥挤的地方在地面贴上小脚印,引导幼儿按照脚印来排队,同时,在墙面上还可以贴上文字、图画等标识来告诉幼儿要节约用水,环境是很好的教师,只要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常规。
(二)教师方面
1. 增强理论知识学习
在如今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影响孩子发展与因素多种多样,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增强幼儿教育的理论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园中教师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对象,教师应该爱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去真正了解关爱孩子,使得孩子也喜欢你、信任你。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的内心更需要去关爱,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如可以经常用一些肢体语言表达老师对她们的爱,通过这些细小的动作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这种感情基础,建构良好生活常规才会变得轻松。
3. 组织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对纪律越熟悉,就越遵守纪律。生活中许多幼儿违反规则并不是故意不遵守,而是不知道纪律是什么,怎样去遵守。教师在制定常规时,可以尊重幼儿的意愿、考虑幼儿的想法,将幼儿合理的想法制定成规则,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4. 制定统一的常规培养策略
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一样,但是在常规培养方面班里的老师应该制定统一的培养策略。如果老师们的培养方法不一样,孩子们刚刚适应一种方法,换一天又要适应别的方式,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他们的社会道德意识还没有萌发,所以不知道该去按照哪种方式去做。
例2:可以统一上课时的坐姿要求、统一上厕所的规则要求、统一饮水要求等等,只有制定统一的常规培养策略,幼儿长期在这种规则意识下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
每个幼儿在入园之前的生活环境不一样,造就他们的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使得生活自理能力和规则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小班班级有些幼儿年龄相差有些大,再加上有些幼儿有上过托班的经验,这些幼儿在生活常规上很容易培养,例如,他们有良好的吃饭睡觉习惯、上厕所可以自己脱提裤子、上课时可以保持良好的纪律等。而有一部分幼儿可能因为年龄较小,在家中家长也没有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得来到幼儿园一切都不能很快的适应,例如,不知道自己主动去上厕所,经常会尿湿裤子,甚至时常尿床;不能够主动的吃饭,经常表现为坐立不动地看着饭等等。对于这些生活常规能力上差异较大的幼儿,教师不能够以一种方式要求他们,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主要以巩固为主,对其表扬鼓励。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着重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当有进步时,教师及时对其鼓励夸奖,逐渐缩小幼儿之间的差距。
5. 丰富教学方法
5.1 榜样法
榜样法就是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幼儿。小班幼儿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就是爱模仿,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特点。
例3:每天午休起床时,很多孩子都会跑来跟我说:“老师,我不会穿鞋子”,这时我对孩子们问:“你们谁最能干,自己穿鞋子呀?”“老师,我会”小朋友都转过头看着他把鞋子穿得好好的,“你真能干,老师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于是其他孩子都开始模仿自己穿起鞋子,虽然有些幼儿把鞋子穿反了,但是我还是会表扬他鼓励他下一次再加油就可以穿对了,采用这种方式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效果显著。
5.2 游戏法
游戏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手段。在常规培养上,若采用空洞呆板的方式去让幼儿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会使得幼儿失去兴趣同时效果不好。但是若将培养培养内容渗透到游戏当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体育游戏过平衡木中培养幼儿的排队意识、和幼儿一起用废旧物品制作作品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等。
5.3 体验法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体验减少,一味的说教,可能无法让幼儿印象深刻,教师可以采用体验法增强幼儿的社会经验。如若幼儿经常出现挑食、不吃饭的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参观食堂的活动,感受食堂里叔叔阿姨工作的辛苦,知道食物来之不易,适当告诉孩子不能够浪费粮食、不挑食,孩子们吃饭难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好转。
5.4 情感陶冶法
对于小班幼儿教育时单一的说教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采用情感陶冶法,巧妙利于情感和环境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尤其对于那些经常不遵守规则的幼儿,教师可以用情感去感染幼儿,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家长方面
幼儿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长的各种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对幼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新入园的幼儿,父母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
1.制定与幼儿园一致的作息制度。
很多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规则意识也较强,但是经过一个暑假寒假、甚至一个双休日,教师会发现平时的常规培养又回到原点。
所以家长要注意调整幼儿在家里生活的随意性,替幼儿制定和幼儿园生活作息同步的时间表,同时家长还应该培养幼儿基本生活技能,还要养成不挑食、不浪费食物、睡觉时不大声喧哗、不含小东西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迅速习惯幼儿生活。
2.避免畸形教育,不溺爱孩子。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父母切勿溺爱孩子,应给予孩子适当的爱,多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过度保护和过度关爱。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进行研究,论述了科学教育策略与方法的重要性,主要通过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对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对幼儿园、幼儿教师及家长分别提出一系列策略,以提高生活常规教育的质量,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综上所述,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培养,要同时从多方面进行。一切教育手段都要依照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育幼儿,才能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为其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