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让孩子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观
【摘要】 本文以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音乐教学中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关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的发挥,是孩子自觉学习、快乐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有效发挥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所体现的作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根据孩子不同的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孩子成为课堂音乐学习的主人,这样就能有效促进音乐教学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 幼儿音乐;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意义;策略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活动也是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幼儿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开展了一系列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探索,其中对学生内驱力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原动力,强大、持久的内驱力是学生积极进行幼儿音乐学习的重要支撑,是幼儿音乐教学课堂开展高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近两年本人在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对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有效利用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幼儿音乐的内驱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把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尝试应用到理论教学和孩子的沟通活动中,发现学生对音乐更加乐意接受和参与课堂活动了,师生关系也变得更为融洽了。实践证明利用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进行音乐教学确实能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效率.
本文以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音乐课堂中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探讨如何把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合理有效地应用到音乐课堂中,使得孩子乐意的接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效率。
一、音乐活动的价值概说
(一)价值的概念
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展即有价值,价值包涵人的意识与生命的双重发展,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这些价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领域发展中范畴性规律性本质存在,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发展。而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将充斥着各种不同的领域。
(二)音乐活动的价值
1。 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许多音乐家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才”。
2.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
3。 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活泼的旋律,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鹿在奔跑,小兔蹦蹦跳等,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自己快乐玩耍的欢快情境。
4. 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
幼儿学习音乐,首先是靠他的听觉获得信息,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幼儿靠听觉不断的学习,并记忆来巩固,这样幼儿的听觉能力便得到加强与提高。在此过程中,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更快更好地学会唱歌、跳舞,使幼儿的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
4。 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语音能力。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教学不仅是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好的儿歌、诗歌、散文;一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在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语言在音乐教育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5。 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三)孩子“自我存在”意识的价值
在孩子的成长中,其实孩子是较为关心和在乎“自我存在"的价值的。李中莹先生在《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中,认为有效利用孩子的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孩子在乎的价值主要包括神秘、新奇、变化多、节奏快、挑战、竞赛、刺激、能够帮助人、能得到肯定、证明自己有能力等。孩子在乎这些价值的实现,希望“被"存在。只要能够准确的找到这些点,并且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便很容易的被推动去做事。
二、“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教学是艺术,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幼教活动中,让孩子时刻感觉自己被存在,而后体会“自我存在"的价值。进而逐渐形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音乐课堂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在打击乐活动”瑶族舞曲"中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教师可分别编上拍腿、拍肩、和碰手指的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
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小班音乐活动中可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手势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姿态,便能很好地把幼儿的情绪激发起来,特别在指挥分合唱和打击乐时,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因此,简明的手势(包括指挥)能启迪、激发小朋友的情感,使其节奏统一、速度统一,从而引起老师和小朋友间的情感共鸣.
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如在欣赏歌曲《狮王进行曲》时,教师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采飞扬的姿态,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儿,使他们充分感受狮王的神态,《摇篮曲》等较为柔和和抒情色彩较浓的歌曲,教师应注意运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教唱,便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又如唱《大公鸡》《郊游》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用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就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内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师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进行唱歌和随着音乐节奏去进行律动表演,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有所起色。古往今来,凡是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课都让学生着迷。 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作为一种催化剂,有助于幼儿有效地理解和实践,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音乐的特点,寻找恰当的切入口,以更具趣味性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用课堂中的音乐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幼儿音乐的兴趣,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让孩子深刻体会“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增强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学习主动性
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注重学生“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在音乐学习中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利用课堂趣味和幼儿“自我存在”需表现需被肯定的心理来促使学生有效的音乐学习,对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激发音乐潜能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及时恰当的肯定学生“自我存在”的价值,让学生在成就感的驱动下,认真欣赏音乐,试着模仿并力图去做独立的表演,产生“再现"的欲望,在积极的“自我存在”价值观的内驱力下激发着学生音乐上的潜能。
三、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自我存在”的价值观的策略
(一)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统一起来
在学习新《纲要》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意识到幼儿艺术教育不能只着眼于艺术的表现,而更应重视情感的体验。在《纲要》关于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一开始就明确指出:“艺术是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而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务必将融合音乐的情感体验.
(二)让每个孩子都成功,确立幼儿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目标
孩子的音乐基础是不同的,教师在备课时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做到充分了解孩子关注什么价值,以学生兴趣活动为中心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多元化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做到多层次的目标设计,将“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应用到教学中去驱动学生自己主动介入,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审美教育,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
案例:在教《不倒翁》这首歌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师唱这歌的时候拿出了一个做好的不倒翁放在桌上,教师轻轻的推了一下不倒翁,但不倒翁马上又立了起来,这时幼儿那惊讶的表情都表现在了脸上,都想来玩玩,体验之后都想自己能拥有一个。教师心灵深处感应到孩子们的渴望于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制作不倒翁的乐趣。通过对该歌的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充分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在音乐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需要,把握“教”与“学"的适度,给予幼儿一些选择权利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每个孩子都有宝藏,做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
音乐活动技能是儿童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从技能上看,儿童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虽然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但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仍是以教师的领唱、学生跟唱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孩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学习过程,失去了个性学习的机会,因而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孩子没有充分得到学习的快乐。幼儿音乐教学应当认识到学生的基础差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案例:在新授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教师扮成"秋风”,”秋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他们说一说,这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飘到了哪里?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这个游戏是为学唱歌曲服务的,但也让教师更了解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更让小朋友化身自己想象的角色而体会“自我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李中莹先生
2)《幼儿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出版
3)《幼儿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4)《学前教育研究》中《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策略和技巧》一文
5)《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 长江文艺出版社 朱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