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语言发展水平如何是鉴别学生智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期,抓紧这个时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发展智力,发展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的前提,将受益终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他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幼儿一般用语言进行思维,同时也运用语言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一生的发展。所以在幼儿时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教师应根据幼儿语言的发展状况,在实际教学中抓住教育时机,采用多种方法让幼儿多观察多听、想说、敢说、喜欢说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幼儿语言;表达;日常
幼儿的语言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与成人或和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发展的。幼儿时期幼儿模仿和接受能力很强,在生活中,大多数幼儿都可以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看,想法以及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阶段的培养显得如此重要,是因为语言表达习惯一旦成型就很难更改,对人的一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幼儿教育要不断给幼儿创造多听,多看,多说的机会,并且不断地引导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一、幼儿的语言表达现状
根据我对于刚刚入园的农村幼儿的观察与了解,这些幼儿在入园前接触的人很少,只有自己的家人和领居,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就像刚刚断乳的婴儿。所以当他们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他们对于教师不仅陌生而且很畏惧。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大多数都很沉默,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和教师以及周围的朋友交流。而幼儿园的教育经常是教师在传达,幼儿在接收,因为他们年龄小对于周围的环境并没有什么了解,所以幼儿一方面觉得教师上课枯燥。另一方面幼儿还不知道如何与人互动,这会给语言表达带来很大的障碍。
二、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多年执教发现幼儿语言能力是通过在生活中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很难通过上课将语言表达能力教给学生,所以教师需要在游戏活动中给予幼儿一定的引导,游戏又是幼儿最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深受幼儿的喜爱。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幼儿语言的训练。让幼儿自己领悟并且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曾经有个不太爱讲话的幼儿在玩“娃娃家”时,独自一人坐在一旁面无表情地抱着个娃娃,这时一位教师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哎呀,你怎么不高兴啊,是不是你的宝宝生病了?”听了这句话,幼儿顿时觉悟过来,完全进入了角色,说“我的宝宝这几天受凉了,总是哭闹。”她用手抚摸娃娃的头,“哎呀,她发烧了,快给他看看吧!”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无意地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扮演成一位医生,是不是会起到更佳的效果呢?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每一个幼儿都要参与其中,教师先说清游戏规则,让幼儿明白如何去玩,游戏的规则是什么。教师说开始了,幼儿就开始玩这个游戏。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不能直接指导,可以用角色的身份去影响幼儿。游戏过程中幼儿肯定会有交流。教师在一旁用心观察,一旦幼儿之间发生口舌之争的时候教师就积极地引导幼儿使用文明用语来化解矛盾。在游戏活动活动中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幼儿可以暂时忘记上课枯燥的气氛,可以自由自在、忘情地玩耍。另一方面,多数幼儿对教师有一种畏惧的心态,与同龄人可以更好地交流。
要真正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阅读了。阅读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加速器,是提高书面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每周去一次书城,每次读一本,买一本。阅读要先从亲子共读开始,我引导小儿阅读时,经历了四个阶段:我读 、 俩人同时读 、各人读一段 、 放手让他读。图书的选择也经过四个阶段:字少画多的书 、 字多画少的书 、 无画的拼音书 、 无画无拼音的书。经过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既增加了词汇量,又积累了不少知识,为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要求孩子:晨间读诗,大声有感情;睡前读故事,轻声、默读,拿笔读书,边读边做记号。
(二)让幼儿多观察,多听,多表达,多练习
1.多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创造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比如,在给幼儿讲四季的故事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幼儿,夏天到了,一些植物、动物都有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是夏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夏天到了和春天有什么不一样呢?发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自己用心观察到底都有哪些不一样,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且分享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积极地发言。
2.多听。倾听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就是从学会听然后慢慢模仿而来的,所以多听对于幼儿来说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对于年龄小并且对于周围世界认知很少的幼儿来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插入一些小故事,在讲故事时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加上形象、生动的体态语言吸引幼儿,帮助幼儿记忆,激起幼儿复述故事的欲望。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与幼儿相互交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多表达。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创设一些交谈的氛围,让幼儿在这个环境中可以无拘无束,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就去表达,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幼儿语言不当,教师要及时引导。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谈论,还是在非教学活动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教师的积极引导对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语言课的教学中,我们常教给幼儿儿歌、儿童诗、故事等。儿童诗比较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对朗诵诗歌兴趣盎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特点,教会他们朗诵诗歌。如果诗歌的句型、内容比较简单,轻易让幼儿接受,我们也可尝试让幼儿按照同样的句型创编诗歌。比如有一首诗歌《想妈妈》,这首诗歌是中班下学期的内容,对于中班幼儿来讲,这首诗歌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句型上都较浅显易懂,幼儿很快就能学会。这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创编“妈妈出差了,宝宝多想她,想看妈妈咪咪笑,想听妈妈悄悄话,想给妈妈唱首歌,想XX......”创编诗歌,把对妈妈的爱表达出来,帮妈妈做些事。
4.多练习。在幼儿阶段主要是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晰,丰富幼儿的词汇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地掌握,这就需要幼儿反复地练习。家长应该配合幼儿教育,多给幼儿创造练习机会并且及时纠正正确发音,引导正确的语言表达顺序,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观察幼儿个性心理,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正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三)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为幼儿创造话题
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生活中,教师都需要许多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操作的,也可以是故事,还可以是视频短片。当然前提是这些材料都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而专心挑选的,这些材料都带有一定暗示性的作用。比如,教师课上给幼儿讲丑小鸭的童话故事,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与丑小鸭相比,幼儿应该感觉到自己很幸福。父母关爱着自己,自己回家应该跟爸爸妈妈说什么,然后教师引出,“说谢谢,爸爸妈妈辛苦了”这种礼貌用语。
早上入园看见晨间检查的老师能够积极主动的与老师问好“老师早上好”,到班级与班级教师再进行礼貌问好,教师再根据幼儿的表情进行一番问候,比如有天早晨我在进行晨间接待,我发现有位幼儿的嘴巴嘟着,心情很不好,我耐心询问,引导他慢慢说,好好说,不要着急,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父母创设有利于孩子表达的语言环境,使孩子有话敢说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孩子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父母与孩子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话敢说,有话愿说。对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支持和引发孩子表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同时,鼓励孩子大胆表达,提倡敢说先于正确。因为每个孩子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父母应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抓住时机,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方式和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鼓励孩子的每一次表达,并让孩子通过语言表达体验到语言交流的意义、成功和快乐。当孩子词不达意或语句不太完整时,父母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加以纠正,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给孩子以挫折感或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比孩子说得是否正确更为重要。
总之,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幼儿语言的训练应贯穿在幼儿的全部生活中,多创造机会让幼儿说,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的兴趣。让内向的幼儿大胆说,让爱说的幼儿说的好,让全体幼儿都能说会道,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的共识。
参考文献:
[1]《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2]满爱杰.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