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0日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大班茜茜的一次美工区的折纸活动为案例作为研究主体,分析材料投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表现,探讨幼儿在进行区角活动时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在幼儿活动时材料投放较为具体方法和步骤,为幼儿的区域化学习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域化学习,大班美术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一、引言: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已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欢乐、自由的象征。而区域化的学习活动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让幼儿能在实际操作中获取快乐,同时也能促进其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是如何较好的开展大班美术区域学习活动?让幼儿乐不思蜀、快乐成长?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的。

本研究以案例分析法为切入点,通过对一次折宝塔的美工活动,以茜茜小朋友为观察重点,从美术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角度切入,具体针对大班美术区域活动中有效材料投放,能较好的促进大班幼儿的主动性学习,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个案概述:

在早点结束后,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开展各自的活动。我在美工区内提供了宝塔的分解图示,以及若干正方形彩纸、剪刀和一个成品。茜茜选择了她最喜欢的美工区。挑选了一张宝塔的折纸分解图示和一张正方形的彩纸,开始了活动。茜茜非常认真专注,能够边看图示边折纸,从第一步到第三步都非常顺利,但是却在第四步上卡住了,怎么都折不出来。但是茜茜很机智,通过模仿、请教其他小朋友的方式解决了困难。但是紧接着茜茜又被卡住了,宝塔的正反翻折难住了她,同时其他小朋友也不约而同的卡在了这一步上,于是我直接介入了活动,通过示范法来帮助茜茜解决困难,但是似乎效果并不好,茜茜依然没能折出来。我思考了一下原因,猜想可能是在材料的投放上出现了问题。于是决定针对材料进行调整,将纯色的彩纸换成了双面的,并重新制作了分解图示,加重了虚实线和箭头,还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彩纸的正反两面,这样更显清晰明确,便于茜茜理解。最终在活动结束之前,茜茜将宝塔完整的呈现,并向大家展示自己作品,显得非常高兴!

在之后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还鼓励茜茜通过绘画、剪贴等的方式,将宝塔进行完善、丰富,将其变成一副美丽的风景图。

三、投放材料中的问题与分析

在以上案例中,材料的投放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1、材料投放过于单一

对于区角活动而言材料的投放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幼儿的兴趣点。丰富多彩的材料会大大吸引着幼儿的目光,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在发展自身各项能力的同时获得巨大的快乐。

在案例中,美工区内的“折折乐”,教师仅仅投放了一个宝塔的折纸分解图示,剥夺了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我觉得材料的投放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这个丰富多样性体现在材料的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但要注意的是材料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包括材料自身应付着多种教育因素,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玩,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若在案例一中,教师一开始就投放过多的折纸分解图示,容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花眼。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年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对幼儿的活动观察,进行定期补充。

2、材料投放缺乏针对性

皮亚杰认为:“教育工作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来实施,各阶段从低级到高级,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同时要针对本班幼儿的兴趣、能力等多发面发展进行适宜的调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

在案例中,教师一开始的材料投放并未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茜茜又被卡住了,宝塔的正反翻折难住了她,同时其他小朋友也不约而同的卡在了这一步上”到“针对材料进行调整,将纯色的彩纸换成了双面的,并重新制作了分解图示,加重了虚实线和箭头,还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彩纸的正反两面,这样更显清晰明确,便于茜茜理解。最终在活动结束之前,茜茜将宝塔完整的呈现。”都体现出,虽然在折宝塔的过程中,有些步骤确实有难度,但通过材料的调整,使其更加清晰明确,提高材料的针对性,能较好的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同时,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差异,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投放材料的难易程度应层层递进,让他们慢慢地适应。

3、材料投放缺乏趣味性

首先,幼儿的观察能力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多方面比较,存在一定困难,一旦材料缺乏趣味性,幼儿很快就失去动手的兴趣,所以材料应具备趣味性。同时材料还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较好地激起幼儿的兴趣。

在案例中,材料投放了宝塔的分解图示,以及若干正方形彩纸。虽然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还是很高的,但是长此以往,由于材料过分单调,缺乏趣味性,可能会使幼儿的主动参与性下降。同时,幼儿的观察能力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存在一定困难,一旦材料缺乏趣味性,幼儿很快就失去了兴趣。案例中,老师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对折纸的图示进行了调整,但只有教师知道,虽然图示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但幼儿的兴致却不再高涨,并且失去了探索的兴趣。它却只能在视觉上再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是幼儿每次都看着这些一成不变的图示,最终也会产生视觉疲劳。因此,教师应该要充分认识到大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材料投放时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材料,通过这类材料吸引幼儿,引发、促进幼儿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从而进行相关的活动。

四、材料投放的方法与策略

材料的投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也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或者方式,使材料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1、材料投放具有安全性

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的清洁和消毒。在案例中,我们提供的材料如图示、彩纸等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安全的,即使是剪刀也是钝头的。

2、材料投放具有生活性,并符合幼儿的兴趣

我觉得材料还应具有生活性,孩子的经验绝大部分来源于生活,而且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幼儿新经验的获得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能和幼儿已有经验联系起来的新事物更易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新《纲要》也提出:“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区域活动之前的计划环节,活动内容应该符合大班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对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幼儿有着较强的自主权,通过选择幼儿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等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同时让幼儿感受到区域化活动的快乐与满足。

3、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也就是说区角材料的投放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最大限度上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年龄来进行投放,支持和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按照各自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出的“阶梯”。

4、材料投放具有经济性

经济性指的是: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适宜。所以我们应该提倡一物多玩、一物多用,让孩子通过动手发现:运用不同的折法,可以折出不同的物品。让材料发挥价值,单一但又不浪费,可以一物多玩。同一种材料不同的方法,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操作同一种材料,以期能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达成多个教育目标。

五、结论:

陶行知老先生这样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我深切感悟到:任何形式的创造都是在情感自由、探索自由和活动自由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机会,把孩子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放开孩子的头脑和手,使他们具有平等的参与意识。我们应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等一类的话;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欣赏、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在快乐中成长。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还应鼓励幼儿尝试有难度、有挑战性的美术区域活动。让我们尝试把握每一次机会,让每一次活动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让孩子真正能成为活动的主宰!创新的主人!在美术区域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大班茜茜的一次美工区的折纸活动为案例作为研究主体,分析材料投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表现,探讨幼儿在进行区角活动时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在幼儿活动时材料投放较为具体方法和步骤,为幼儿的区域化学习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域化学习,大班美术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一、引言: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已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欢乐、自由的象征。而区域化的学习活动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让幼儿能在实际操作中获取快乐,同时也能促进其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是如何较好的开展大班美术区域学习活动?让幼儿乐不思蜀、快乐成长?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的。

本研究以案例分析法为切入点,通过对一次折宝塔的美工活动,以茜茜小朋友为观察重点,从美术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角度切入,具体针对大班美术区域活动中有效材料投放,能较好的促进大班幼儿的主动性学习,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个案概述:

在早点结束后,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开展各自的活动。我在美工区内提供了宝塔的分解图示,以及若干正方形彩纸、剪刀和一个成品。茜茜选择了她最喜欢的美工区。挑选了一张宝塔的折纸分解图示和一张正方形的彩纸,开始了活动。茜茜非常认真专注,能够边看图示边折纸,从第一步到第三步都非常顺利,但是却在第四步上卡住了,怎么都折不出来。但是茜茜很机智,通过模仿、请教其他小朋友的方式解决了困难。但是紧接着茜茜又被卡住了,宝塔的正反翻折难住了她,同时其他小朋友也不约而同的卡在了这一步上,于是我直接介入了活动,通过示范法来帮助茜茜解决困难,但是似乎效果并不好,茜茜依然没能折出来。我思考了一下原因,猜想可能是在材料的投放上出现了问题。于是决定针对材料进行调整,将纯色的彩纸换成了双面的,并重新制作了分解图示,加重了虚实线和箭头,还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彩纸的正反两面,这样更显清晰明确,便于茜茜理解。最终在活动结束之前,茜茜将宝塔完整的呈现,并向大家展示自己作品,显得非常高兴!

在之后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还鼓励茜茜通过绘画、剪贴等的方式,将宝塔进行完善、丰富,将其变成一副美丽的风景图。

三、投放材料中的问题与分析

在以上案例中,材料的投放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1、材料投放过于单一

对于区角活动而言材料的投放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幼儿的兴趣点。丰富多彩的材料会大大吸引着幼儿的目光,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在发展自身各项能力的同时获得巨大的快乐。

在案例中,美工区内的“折折乐”,教师仅仅投放了一个宝塔的折纸分解图示,剥夺了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我觉得材料的投放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这个丰富多样性体现在材料的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但要注意的是材料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包括材料自身应付着多种教育因素,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玩,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若在案例一中,教师一开始就投放过多的折纸分解图示,容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花眼。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年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对幼儿的活动观察,进行定期补充。

2、材料投放缺乏针对性

皮亚杰认为:“教育工作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来实施,各阶段从低级到高级,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同时要针对本班幼儿的兴趣、能力等多发面发展进行适宜的调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

在案例中,教师一开始的材料投放并未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茜茜又被卡住了,宝塔的正反翻折难住了她,同时其他小朋友也不约而同的卡在了这一步上”到“针对材料进行调整,将纯色的彩纸换成了双面的,并重新制作了分解图示,加重了虚实线和箭头,还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彩纸的正反两面,这样更显清晰明确,便于茜茜理解。最终在活动结束之前,茜茜将宝塔完整的呈现。”都体现出,虽然在折宝塔的过程中,有些步骤确实有难度,但通过材料的调整,使其更加清晰明确,提高材料的针对性,能较好的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同时,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差异,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投放材料的难易程度应层层递进,让他们慢慢地适应。

3、材料投放缺乏趣味性

首先,幼儿的观察能力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多方面比较,存在一定困难,一旦材料缺乏趣味性,幼儿很快就失去动手的兴趣,所以材料应具备趣味性。同时材料还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较好地激起幼儿的兴趣。

在案例中,材料投放了宝塔的分解图示,以及若干正方形彩纸。虽然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还是很高的,但是长此以往,由于材料过分单调,缺乏趣味性,可能会使幼儿的主动参与性下降。同时,幼儿的观察能力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存在一定困难,一旦材料缺乏趣味性,幼儿很快就失去了兴趣。案例中,老师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对折纸的图示进行了调整,但只有教师知道,虽然图示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但幼儿的兴致却不再高涨,并且失去了探索的兴趣。它却只能在视觉上再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是幼儿每次都看着这些一成不变的图示,最终也会产生视觉疲劳。因此,教师应该要充分认识到大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材料投放时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材料,通过这类材料吸引幼儿,引发、促进幼儿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从而进行相关的活动。

四、材料投放的方法与策略

材料的投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也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或者方式,使材料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1、材料投放具有安全性

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的清洁和消毒。在案例中,我们提供的材料如图示、彩纸等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安全的,即使是剪刀也是钝头的。

2、材料投放具有生活性,并符合幼儿的兴趣

我觉得材料还应具有生活性,孩子的经验绝大部分来源于生活,而且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幼儿新经验的获得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能和幼儿已有经验联系起来的新事物更易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新《纲要》也提出:“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区域活动之前的计划环节,活动内容应该符合大班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对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幼儿有着较强的自主权,通过选择幼儿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等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同时让幼儿感受到区域化活动的快乐与满足。

3、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也就是说区角材料的投放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最大限度上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年龄来进行投放,支持和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按照各自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出的“阶梯”。

4、材料投放具有经济性

经济性指的是: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适宜。所以我们应该提倡一物多玩、一物多用,让孩子通过动手发现:运用不同的折法,可以折出不同的物品。让材料发挥价值,单一但又不浪费,可以一物多玩。同一种材料不同的方法,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操作同一种材料,以期能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达成多个教育目标。

五、结论:

陶行知老先生这样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我深切感悟到:任何形式的创造都是在情感自由、探索自由和活动自由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机会,把孩子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放开孩子的头脑和手,使他们具有平等的参与意识。我们应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等一类的话;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欣赏、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在快乐中成长。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还应鼓励幼儿尝试有难度、有挑战性的美术区域活动。让我们尝试把握每一次机会,让每一次活动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让孩子真正能成为活动的主宰!创新的主人!在美术区域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