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比,最大区别及难点在于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婴幼儿,还包括家长;而作为亲子园教育实施主体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观察、指导婴幼儿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观察和指导家长,提升亲子互动质量的能力,如何提升亲子活动质量呢?我就从三方面来介绍一下:
案例描述1: 宽松的精神环境 宝宝愉悦活动的保证
亲子活动又如约而至,又到了“开开心心”地时间了,和家长们一起指导宝宝玩游戏,从而促进宝宝大肌肉动作的发展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在愉快地情境游戏中玩耍。这一次活动我设计了“小兔去买菜”的游戏情境,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练习钻、爬、跨等动作,家长在活动时注意观察宝宝的活动情况,鼓励宝宝完成全部活动,同时注意宝宝的安全;待宝宝买到蔬菜后和宝宝做交流,询问宝宝买的是什么。游戏开始了,宝宝也提或挎着小菜篮出发了,家长们也是在旁小心地看护着,同时不断用语言鼓励宝宝爬过小山坡,钻过小山洞,走过独木桥,跨过小土沟,与孩子不停交流着,突然我听到“哎呀”一声,哲哲在跨过小土沟时不慎摔了一跤,他妈妈马上把他抱起来,检查摔了哪里,看到她紧张地样子,宝宝也变得无所适从,过会他妈妈看看孩子无恙后就叫哲哲继续游戏,谁知宝宝站在那里持观望态度,再也不愿玩了,无论妈妈说什么,他就是不愿去跨栏杆。我悄悄地走过去,和他妈妈们交流了几句,让她拿一个小贴纸,鼓励一下自己的宝宝,说自己宝宝最棒了,一定能行的,给小兔买好了菜还能得奖品呢,宝宝在鼓励声中,大胆地跨过了小土沟,到达了目的地,妈妈也给了宝宝一个爱的拥抱,高兴地把宝宝举了起来,宝宝也发出咯咯的银铃笑声。
解读:
亲子活动作为早教活动的一个模式,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与欢迎,可是毕竟家长在活动中关注到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较多,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主动意识带到活动中,从而影响到宝宝在活动时的情绪,上述案例中因为家长的过分关心而导致宝宝自己的活动欲望受到干扰,变得胆小起来。因此作为专业的亲子园老师来说,指导家长在活动中如何有效带动自己的宝宝游戏比直接指导宝宝参加游戏来得重要,也就是在亲子园的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指导家长,这也是亲子园教育与我们平时教育的最大区别之处。
我们很清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同时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决策人,所以教师教育的重点放在家长身上,家长有了正确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宝宝,家长教育方法,方式,直接反映到宝宝身上,如何指导家长在活动中更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宝宝真正运动起来,,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制作亲子报,重点放在让家长学习一些育儿经验,可以在教育宝宝上借鉴一些方法。重点放在通过家长阅读了解宝宝的年龄特点及这一时段的运动特征,对家长指导宝宝玩游戏提供参考。亲子游戏为了让家长们在家中也能促进亲子感情。把教师收集到和创编的亲子游戏登载到报上,介绍游戏作用、玩法、活动建议等等深受家长欢迎。
2,开展家长聊天室活动,0至3岁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家庭和教育机构同步对婴幼儿实施的科学教养。那怎样才能达到同步的教育。我认为只有双面的沟通,相互了解双方面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对于双方面困惑互相支招,共同去切磋才能达到同步。从而我们把家长聊天室话题来源,定位在解决双方面教育的困惑上。当在活动中,我们看到许多家长没有真正的走进亲子活动,一些家长在活动中充当的旁观者,活动中看到有的家长很放松地站在宝宝旁边观看,让宝宝自己玩就行了或者家长自己充当主导者什么都包办,不让宝宝有充分运动开展出来的时间。所以订出话题“走进亲子运动”。
3,个别访谈,在家长聊天室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是大多数幼儿家长存在困惑。但对家长目前教育宝宝来说,确实是难题。可以在每天亲子活动后,找到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切磋、支招。一、两周后教师会做追踪。看上一次支招在宝宝身上是否有转变,转变程度多大,教师会与家长在一次支招----个别访谈受到家长欢迎,对于个别幼儿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案例描述2: 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
又到了亲子活动的“蹦蹦跳跳”环节了。今天,我给宝宝们准备了《小熊抓鱼》的活动。活动前,我给大家讲了游戏的规则,宝宝们要钻过“山洞”,跳过“小河”,走过“小桥”,随“大风”原地自转,才能拿到一条小鱼。我给每个宝宝1只小箩筐。教师:“熊宝宝们”,现在我们要去给妈妈抓小鱼咯,拿上你们的小箩筐跟老师出发吧!”我带着家长跟宝宝来到场地边,家长站在一边,宝宝们则有序地一个跟着一个开始上路了。宝宝们真能干一个个都有模有样地在那前进,这时我发现有个叫景芸的宝宝站在原地动都不动,看样子也是想参与到游戏中的,只是她好象不敢尝试。她妈妈站在旁边就很着急:“宝宝,你钻过去啊,快点啊。。。,你看别的小朋友多能干,你怎么这么胆小呢?”妈妈的急切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于是,我走过去跟宝宝说:“宝宝,我们一起去抓小鱼吧!抓到了小鱼,老师奖励一颗五角星,好吗?”听了我的话,这位宝宝终于开始慢慢地向前走去了。活动结束以后,我也跟她妈妈交流了一下,她妈妈跟我说她的孩子非常地胆小,在家里还好,一到陌生的环境就变的不爱说话,也不大乐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
解读:
其实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照样持续,结果是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就如案例中的这个宝宝,来到了一个陌生的集体环境中就胆怯了,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
有些孩子从小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缩,怕见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家长可以指导、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毛病。我们觉得,孩于胆小,除小部分原因与遗传因素有关以外,主要跟后天的环境因素有关。改变孩子的胆小性格应从不同原因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措施。
1.首先家长要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不能心急,也不能打骂指责,更不能用鬼怪来吓唬孩子。要耐心引导,正面教育。对胆小的孩子不能用强制的训斥的方法,这样做效果肯定是不尽人意的。就象刚才,宝宝因为害怕而退缩在那,没有参与到活动中,家长就可以用些鼓励的话语给孩子打气:“宝宝,你试试看,妈妈知道你能走得很好。”“加油,你很棒!”。相信几次这样的尝试,宝宝应该会慢慢地适应集体活动。就如有的孩子怕狗、怕猫,一看到它们就心惊肉跳,唯恐躲避不及。家长可以自己先摸一摸,或让其他不怕狗的孩子先摸一摸,让他看看。然后,再鼓励孩子自己也去摸一摸狗,使他亲身感到并不可怕。最后,孩子就会高高兴兴地把它抱起来,逐渐地就不怕猫狗了。这个方法叫做系统脱敏疗法,是一种治疗胆小十分有效的方法。
2.要扩大孩子的社会生活圈。对胆小的孩子家长要耐心引导,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交面,如家中来客,可让孩子去接待,送茶倒水,迎客送客,鼓励孩子自己去商店买东西,问价钱,付款等。这样,孩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就不至于那么缩手缩脚,才能放开手脚地参与进去。
3.培养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自己整理玩具,家长只要对他做方法上的指导。孩子做事认真的话要表扬,做得不太好,除要告诉他怎么做以外,仍应鼓励他,以增强其下次做好的自信心。
案例描述3: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杨洋是幼儿园亲子班的小朋友,刚回来时他可是一个“小霸王”,幼儿园的玩具他要就得给他玩,不然就打小朋友;集体活动时他不会听从教师的引导,还时常大声喊叫,影响别的小朋友的注意力。扬洋的妈妈很无奈,只能让老师帮助教育。
开始的时候,洋洋根本无法让我接近,他会尖叫着说:“走,走开”之类的话,我试着和他玩“开飞机”的游戏,没想到他上来就是一把抓住我的脸,我没有责怪他,还是微笑着轻声和他说话,时常夸他。慢慢地,他不让我走开,也不再说他不喜欢我了。在下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他终于开口说:“那你喜欢我吗”?我说:“当然喜欢你,要不怎么会和你玩吗”!那天,我特意为洋洋做了一朵小红花,我从孩子的表情中看出孩子很高兴,他需要别人的肯定,需要别人的赞美。
解读:
我在班上开展了,“手递手经验分享”交流活动。我在进行访谈时发现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许多优于我们的经验,他们的经验是通过自己的尝试得到的并且是有效的,因此,我们想这种宝贵的经验应介绍给更多的家长,这样既可以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有可以弥补我们在教育中的不足。于是,我们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一些有效事例记录下来,如:有家长尊重孩子,与孩子能平等相处的,有如何培养孩子意志力方面的等,请他们分别介绍给所有亲子园的家长,使他们在今后教育孩子方面能有所启发和借鉴。另外,老师和家长们还针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当孩子任性怎么办?当孩子在外人面前不听话是给孩子面子,还是给孩子面子等。家长们各抒己见,老师还针对如何培养情感智力,关注孩子情绪、情感的重要性做了阐述。活动结束后,家长们表示愿意与教师共同探讨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我也和洋洋的妈妈谈了洋洋的进步,同时对他妈妈的教育方式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洋洋妈妈通过这样的一个交流平台,对他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观。
洋洋妈妈对我讲:“现在他和小朋友交往不再打人了,而且他还教育妈妈不能打人了,孩子成了妈妈的老师。”我笑着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孩子的变化使我们更加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每一个孩子就像天下没有相同的一片叶子一样。不可能完全的一样。我们只能去粗取精。这个粗是指不适合自已孩子的部分,精就是适合我的孩子。在亲子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通过不同形式为家长和宝宝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和谐的心理环境以及家长经验交流的机会。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对开展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它对于培养“根”的事业不但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