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点滴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2日

爱的点滴

——解读幼儿爱心教育片段


摘要:爱心是孩子成长期的奠基性品质,爱心教育是情感教育,和谐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健康人格,这是一切教育最基本,最重大的原则。作为教师,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从孩子出发,有效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教育价值,引导,支持,促进幼儿的发展,催发幼儿心中的爱心。爱心培养从小事抓起: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关爱,学会爱护,最后汇成爱的真谛。

关键词:分享 关爱 爱护

 

社会学家说:“没有爱就没有人类。”医学家说:“爱是无以伦比的养料。”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爱心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很大作用,爱心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现实环境需要爱心教育,现代教育更需要爱心教育。

然而,生活就是一个综合的活动,包含了多领域的丰富的教育内容。作为教师,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从孩子出发,有效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教育价值,引导,支持,促进幼儿的发展,催发幼儿心中的爱心。

一、学会分享

如果只有一个苹果,孩子是捧给长辈,是分给别人一半,还是自己独吃?如果你生病了,孩子会问一句哪儿不舒服,会给你端一杯水,还是无动于衷?爱心的培养决定孩子的未来,温暖的心灵成就健康的人生,一颗有爱的心,是健全人格的标志,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和影响,此时培养幼儿的爱心品质越易成功。

案例1

分享

“哼!小气鬼!不给我玩!我自己去买!”许润杰嘟嘟囔囔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第二天,拿着他的新玩具走进教室向小朋友们“炫耀”起来,当小朋友向他要玩时,他一个劲的摇头不肯。他很爱惜自己的东西,带到幼儿园,自己不玩的时候,他总是很小心的放在抽屉里。可是别人的玩具也很诱人,每次他都会去抢,碰到爽快的就会给他玩一会儿,碰到不爽快的,就要碰钉子,发生纠纷了,时间长了,大家也不给他玩玩具了。有一次,他跑来告诉我说:“某某不给我玩他的玩具。”我说:“那是他的玩具,你想玩吗?那老师教个方法。你要玩他的玩具就跟他好好商量一下,这个方法一定有效。”后来他要玩别人的玩具时总会先和人家商量一下,有了一定的进步,慢慢地,当别人提出要跟他玩玩具时,他也肯了,虽然只是让人家玩一会儿,进步还是蛮大的。

 

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园里的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他们享受着家庭成员的精心呵护。分享,谦让,关爱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无法体验到,这使得他们逐渐养成不良的习惯和品质。幼儿园是改变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的主要阵地,通过观察我发现小朋友不会与别人分享,当他与别人发生争执时,我只是一旁观察,并没有介入。直到他来向我告状,我再与他分析,利用小朋友对他的态度进行教育,收到的效果也不错。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塑造爱心,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关键在于我们成人如何引导,有时给他们解决问题的空间比直接介入的方式来得更为好。

 

二、学会关爱

《纲要》中提出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密切贴近幼儿生活的世界。幼儿园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平台,然而,作为管理幼儿的我们,何不防让幼儿做做管理员,管理好自己的小抽屉,自己的衣物,床铺,我班从小班到大班逐步培养和锻炼起来,教师是慢慢地交待幼儿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幼儿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使幼儿愿意做事,爱做事。

案例2

小金鱼事件

在我们幼儿园里,每天清晨,孩子们入园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把自己护理的“对象”放到有太阳的地方,然后给它们“喝”点水。今天刚从苏州农作园回来的孩子们是格外兴奋,因为人人都有他们的小宝贝—小金鱼了,从苏州一路带回来的小金鱼宝宝们,孩子们都小心翼翼,不时得关注,回来的路上都舍不得休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心,我故意对那些小金鱼说:“小金鱼,你想不想喝点水呀?”这样一来,孩子们也形成了习惯:很多孩子也常常和自己护理的对象在交流着……

午睡起来突然发现有三个孩子养的小金鱼死了,跑来告诉我的孩子很开心,夸自己的小金鱼长大了,笑别人养的金鱼死了,说自己是优秀管理员。于是我看到那三名失去自己宝贝的孩子时,我大声问:你们心里一定很难过吧!你看你们那么用心的护理它们,可还是死了。小金鱼死了,永远不可能活的,再也见不到它的妈妈了,它的妈妈一定更难过的,妈妈没有了宝宝,是很可怜的……我自己说着说着也眼睛也涩了,孩子们见我这样,心里也跟着难过起来,还有那几名“告状”的孩子也跟着哭了起来,我问:“小金鱼已经死了,怎么办呢?”有个孩子说:“我们把它们埋起来吧”!大家都说这个方法好,于是我和这个班的老师及孩子们,一起把小金鱼给埋了起来,但我把小金鱼放在土里时,很多孩子都哭了……后来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小金鱼为什么会死,怎么做,小金鱼才会长大-----孩子们说了很多很多,也总结了以后应该如何更好的护理。

就这样孩子们的爱心,责任心自然形成了。

解读:

在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家长们在责备自己的孩子缺乏爱心,缺乏持之以恒的责任心。其实,孩子的责任心和爱心是可以慢慢培养的,这得从幼儿期加以重视,只要你重视了,做法并不难。

在孩子们将小金鱼放置后,作为成人的我们对孩子提出相应要求。先告诉孩子们这些动物成长过程,交给孩子护理方式,请孩子们做这些动植物的管理员,负责将它们培养长大。而且还可以让孩子们进行比赛看谁的小动物长的大,看谁的植物长的最高。从这个事件看来,孩子们的爱心是需要情境激发的,他们需要“提醒”, 时间一久,孩子们自己形成了习惯,不用别人提醒了。

 

三、学会爱护

孩子的爱心意识体现于文明习惯,而文明习惯的养成,必须从点滴抓起。我们知道:养成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用包容和负责任的心不厌其烦地对幼儿的进行教育,逐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案例3

花坛里的花花绿绿

    一天手工活动结束后,我照例组织幼儿做活动后的卫生清理工作。由于桌上、地上碎纸很多,我就一边用笤帚清扫,一边让幼儿把桌上的碎纸捡了扔进厕所的纸篓里。孩子们积极地响应着,很快,花花绿绿的碎纸不见了,活动室又整洁如初了。

可是,当我带着孩子户外活动时,却发现许多碎纸被丢到了室外的花坛里。我没有发复追究是哪些幼儿犯的错误,而是采用“蹲下来看幼儿”的方法,试着去理解幼儿,帮助幼儿,让他们意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一指出后,孩子们纷纷上前把地上的碎纸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我非常欣慰,我想,孩子们已经意识到不负责任地乱丢垃圾会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于是,我进一步启发他们:“那以后我们扔垃圾时应该注意什麽呢?” 孩子们抢着回答,“应该走到垃圾桶跟前再扔”,“对!不能着急”,“还应该把纸揉成一小团再扔”,“要是不小心扔到外面了,就应该把垃圾捡起来再扔进去”……听着孩子们的真心的话语,我高兴地笑了:“大家说的很好,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希望咱们班又干净又漂亮,那我们每一个小主人都来爱护我们优美的环境,不乱丢垃圾,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好吗?”

解读:

乱丢垃圾本来是件小事,但爱护环境的意识,文明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事抓起。分析这次乱丢事件主要是因为个别幼儿急于清理完卫生后,去户外参加体育活动,因此注意力分散,做事慌张,不认真,不小心把垃圾丢到了外边,不是故意所为。但错误发生后,幼儿不重视这种小事,没有自觉地改正错误。这说明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够强,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刚发现问题时,我有些急躁,但在孩子们的议论声中,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便很快调理好情绪,开始从正面启发幼儿。我们知道: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幼儿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外在强制。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要让幼儿自己觉得这个习惯是我需要的,因此,我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思考:垃圾丢进花坛会成什麽后果,这样可促使幼儿进一步思考这种行为会对自身的生活造成什麽影响。在孩子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并着急地追问“怎么办”时,我没有进一步说教,而是用自身的行动给了幼儿一个明确的答案。在我的带动下,孩子们也行动起来,争着把碎纸片捡进了纸篓。接着,我再次启发幼儿思考:怎样做才能保护环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并指出干净整洁的环境是我们大家都需要的,我期望孩子们都来爱护我们的优美环境,当好小主人自觉地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做个文明的好孩子。        

我们知道,有爱心是孩子成长期的奠基性品质,爱心教育是情感教育,和谐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健康人格,这是一切教育最基本,最重大的原则。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在孩子生活的环境里,树立起爱的榜样,是至关重要的。到孩子长大的那时那刻,在他们心底,“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现在起,我们千万不要荒废了幼儿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和竞争的起点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