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区域游戏活动区的策略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1日

浅谈优化区域游戏活动区的策略

——解读课程游戏化后的区域游戏现状

洛社中心幼儿园 张珏

摘要:

幼儿园区域活动正是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幼儿园教师及幼儿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对集体教育的有效补充。通过这段时间对新课改游戏化课程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谈谈自己对优化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区一些策略:1、合理安排空间 2、科学投放材料 3、巧妙建立规则  4、适时适度介入

关键词:自主活动  观察  个体差异

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一个无视幼儿游戏的课程不可能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在幼儿园中,也不存在与课程无关的游戏。自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我们教育者将以往的传授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为了观察,发现,体会孩子的行为。不断地探索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属于幼儿的游戏,体会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每个幼儿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园区域活动正是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幼儿园教师及幼儿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对集体教育的有效补充。通过这段时间对新课改游戏化课程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谈谈自己对优化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区一些策略:

    策略1:合理安排空间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的活动室空间比较有限,而幼儿较多,在有限的空间内既要进行集体活动,又要开展自主游戏,探索游戏,区域游戏等其他活动,因此需要我们合理安排。

我们可以将区域活动的一部分延伸到集体活动空间中,同时可将就餐的桌椅根据实际需要几张拼成一块,作为一个操作台,并做好相对应的区角活动标志(标志可以是自由收放的,如饭店中的餐桌牌),这些区域适合一些收放方便、作品保留形式比较灵活,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设施或太大的场地,如图书角、美工区、益智区等。此外,午睡室、户外场地也可以利用起来。将比较安静的、规则自觉性较强的区域如语言区、图书角设在午睡室。将自然角、运动角设在户外或走廊。这样,动静分割开来,孩子即使跨区域游戏起来,目的也方便找寻。

策略2;科学投放材料

1.材料投放要充足,但种类不宜过多

经常发现在区角中幼儿因争抢材料或因需要材料不够时,会出现有意无意的破坏行为,将区角搞得一片狼籍。例如,我曾经为了让幼儿了解水的流动性(从高处往低处流、四面八方溢出、受到阻碍时会改变流动的方向),在科学区放了两套同样的操作教具(斜坡、碗、盆子、水桶、水管),马上许多幼儿对这个新鲜货充满了兴趣,围着、抢着要玩水流设备,其间有的幼儿觉材料不够而自行退出,而有几个男孩子则是每人抢了一种操作材料瞎玩,于是有的用碗舀水玩,有的幼儿因为没了碗就直接用水管接水,根本不考虑水会不会从另一端流出来,弄得地上、桌上全是水,出现这种情况让我知道当孩子对感兴趣的材料出现争夺的时候,主要是我事先没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这也导致他们浓厚的探索兴趣因材料的不足而告终

2.投放材料牢固、耐用

在区域活动中,有一部分材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并制作的。这既是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所以,老师们都不甘落后,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以至于出现了同一种材料越做越新奇、越做越精细的状况。然而精细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这些材料往往是观之甚佳,动之甚危,孩子们稍加摆弄就坏了。所以我认为,既然是操作材料,应以操作为重,不应太关注外观多精美,制作多精细,而应看重它是否牢固耐用、易于反复操作和经得起幼儿的实践考验。因此,我园将一贯开展的“五筐行动”利用在了区角材料上,通过家园协作,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在平时,利用废旧材料,如薯片罐,硬板纸,酸奶瓶,牙膏盒,一次性纸杯等等。将这些废旧材料摆出来让孩子自由选择,自主玩耍,尤其建构区,孩子在摆摆,拼拼搭搭,垒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了手眼协调和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师通过观察,逐层地增加游戏的可玩性和挑战性,孩子进步了,满足了,玩得不亦乐乎。

3.投放材料有层次

区域材料投放还应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为能力不同的幼儿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如在小班的豆豆加油站游戏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大小的豆豆和使用难度不同的工具,如筷子、调羹、镊子,允许能力不同的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工具为豆豆加油,从而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意识到,我们在区角活动中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特点及活动目标提供丰富、形象、有趣的活动材料,吸引幼儿主动参加活动,并与材料发生互动。材料的提供既做到了动态调整和更换,又做到了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并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成功的愿望。

策略3:巧妙建立规则

区域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场所,而规则是幼儿顺利活动的保障。但活动中过多的指导、干涉会对幼儿的思维、幼儿对活动的投入程度、幼儿间的相互交往产生干扰,只有在规则化的环境中,区域教育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因此需要将各类规则隐藏在环境和材料之中,用环境和材料的隐性规则来暗示幼儿区域活动中应遵守的规则。

1.利用空间布置提醒幼儿不随意越界

很多时候我们会要求幼儿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活动,不能将手工区的带到娃娃家去,使幼儿做到既不防碍别人的活动,也不被别人的活动防碍。如给幼儿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却要求他们自觉控制在一个小范围内绝对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教师可以通过空间的安排来设限,将自由还给幼儿,如使用隔断物。当然隔断物并不一定要固定的柜子,可以是一张毯子,也可以是几个废旧的纸箱,教师就不用一遍一遍地提醒,幼儿也能自觉地在这个范围内开展活动,而不至于越界。

2.利用规则提示物控制各个区角的人数

在区域活动中往往发现有的区角人满为患,操作材料供不应求,而有的区角则无人问津。而大部分幼儿又有这样一种心理,越是人多的区域越喜欢进。主要原因是之前教师没有对每个区角的人数进行限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可以对进入的人数进行规则提示,呈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用小脚印、小点子、小夹子、胸卡来表示。小脚印上鞋子放满了,小夹子、胸卡取完了,表示人数已满,后来者不能再进入,要等有人出来将提示物放回,你才能进入。

3.利用标记及符号交代操作规则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数字、图片、或图形作为材料取放的标记。如在小班的益智区中,柜子上贴上各类小动物,盒子上贴上与之相对应的动物喜欢吃的食物,要求幼儿在准确取放的同时学习配对;同样可以在语言区进行词组对应、图文对应等。材料取放规则蕴涵了教学内容,体现了区域特色,使取放过程更具有挑战性、趣味性。

策略4适时适度介入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一直以来,教师的最大困惑是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尤其当下我们关注的是一个“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怎样做才能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时机。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例如,在建筑区,幼儿拿着数字积木有的在玩垒高的游戏,有的在玩接龙游戏,而有的则在建构大型的房子,但玩到一定时候,我发现他们对于这种重复性太强的游戏失去了兴致,有几个幼儿还将所有的积木撒得满地都是,都说真没意思。于是我不声不响地走了过去,拿起了其中的几块积木,说:老师有一种非常好玩的,你们瞧瞧。我简单地将积木排成了一列,玩起了多米诺骨牌。幼儿看了哇哇叫起来,于是他们的兴致又提了上来,开始了新的游戏。见幼儿都是照着我的样子在排,我提示说:你觉得积木宝宝还能怎么排队,试试其他的排法会更好玩。于是有的幼儿排起了圆形,有的排起了S型,再一次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观察者、促进者。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探索中,老师们收获了很多,我们慢慢地学会跟着孩子的脚步走,学会如何和孩子开展对话。幼儿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己操作,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愉快的体验,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了的而作为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区域活动以后,就应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活动区相互作用,既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材料发现并解决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体。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