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小心灵绽放感恩之花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09日

让幼小心灵绽放感恩之花

摘要: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当今社会,很多孩子不去感恩也不懂的去感恩,他们只知道受惠,不知道感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只知道攀比,不知道回报;只知道被爱,不知道责任。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情感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懂得感恩、懂得知恩图报是为人的基本素质。而幼儿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所以品德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对幼儿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能培养幼儿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

关键词:感恩  幼儿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优良品德。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要是常常心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而且能够促进其完善健康的人格,对其成人以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感恩教育需要我们大人有意识地去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在孩子面前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那么孩子也就无法深切的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关爱。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要常怀有感激之心。当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时,所达到的效果就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教育不仅是对个体实施的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而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共生共存的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一、老师以身作则,让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感恩教育不再是单纯而简单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转变为已让幼儿学会怎样做人为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为此,我们将感恩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之中。那么,怎样把这颗爱的种子播种到幼儿那充满生机的心田呢。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应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幼儿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学会感恩。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尊重他们独有的说话、行动、思维方式,尊重孩子自己的生活节奏,教师的尊重与信任就是孩子生命成长中最坚实的阶梯。只有受到尊重的孩子才会尊重他人,他们心中那份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可的感受会通过健康、快乐的心情流露出来,并以一颗感恩的心快乐成长。其次教师还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的偶像和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幼儿表现出的关爱帮助行为时,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慢慢过程中他们也会做出类似的行为。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只有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潜移默化的渗透才能逐渐形成,犹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过程。

二、父母榜样作用,让幼儿常怀感恩之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影响是无形的,父母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们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所以要让幼儿从小就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作为父母,要学会感谢孩子所带给我们的欢乐,感谢朋友和社会给予给我们的信任和帮助。在幼儿时期,他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所以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应该以具体形象的生活事件来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如通过阅读图画故事书中的感恩故事、参加感恩亲子活动、参观孤儿院或敬老院等活动。记得有这么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把一盆热水端到爷爷的面前,轻轻地把爷爷的脚放到水盆里,说了一声:“爸,幸苦了一天,洗洗脚吧”,这一幕让年满3岁的儿子看到眼里,一会,只见孩子端着半盆水摇摇晃晃的走到妈妈跟前,说了一声:“妈妈,洗脚”。多么感人至深的画面啊,同时,我们也从这一画面看到了我们作为孩子的监护人、首席教师教育孩子的真谛“什么样的父母带出什么样的孩子”。这会给幼儿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这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同时,父母自身也要孝敬父母,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由此,父母在教育幼儿如何感恩的时候,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三、发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开展感恩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材中,有些“爱心”素材可充分利用。如:故事《三只小熊》,该活动目标为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同伴间要相亲相爱。但活动并非到此结束,要将“感恩”教育延伸下去。让幼儿说说自己还有哪些与同伴相亲相爱的事,并画下来,与同伴分享付出爱的喜悦。实践中,我们还利用文学、美术、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作为爱心培养的有效途径。艺术手段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淡化了说教的呆板,使幼儿的心灵在得到美的熏陶同时,爱心也一点点地渗入孩子的心灵。听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并续编故事、角色扮演等都是教师能够应用的方法。比如:请幼儿表演故事《狼和小羊》使他们进行角色表演的同时,体验对小羊表示同情的情感,愿意主动去帮助他,从而使他们懂得,生活中应该同情弱者,使他们明白自己也常会受到别人的帮助,当自己有能力时应主动地去帮助需要的人。角色扮演让幼儿根据一定的情节,扮演某个角色,并通过言语、行为、姿势动作、表情等来表现该角色特征,从中体验在某些情境下该角色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做出恰当的反应

四、抓住日常生活,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

幼儿时期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要做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自然应该是在真实的环境中将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让幼儿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如:早上来园时,向老师、阿姨问好,吃饭前背诵老师所教的诗歌《悯农》,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吃饭要讲究卫生,不掉饭粒,不浪费粮食,午睡时,感谢老师为我盖被子。我不会穿衣服,感谢小朋友帮助我;游戏时,不小心摔了,感谢哥哥姐姐扶我起来,我要感谢他们;离园时要对老师、阿姨说再见,感谢对我们的照顾等,坐公交车时,看到老人、小孩、残疾人时,要自觉地并鼓励孩子让座。给孩子机会,生活中有些东西你可以不必在乎,可生活中有些东西你不能不在乎,那就是对孩子的爱。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家务就是义务,不要在孩子做家务之后支付报酬和奖励,要让孩子意识到,他也是家庭成员之一,他也有义务为家庭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为此我们举办“感恩的心”亲子活动,这次活动是放学回家后为爸爸、妈妈洗脚,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懂得百善孝为先,让孩子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懂得去爱护父母,孝顺父母。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目中的“心肝宝贝”,平时很少做家务,更说不上为操劳的父母捶捶背,洗洗脚。瞧宝宝们第一次帮爸爸妈妈缓缓地脱下了袜子,第一次让父母双脚充分浸湿在热水中,第一次用小手一遍又一遍地搓洗着爸爸妈妈的双脚。动作虽然有些生疏,可见爸爸妈妈都双眼湿润深情地看着孩子,尽情展露甜甜的微笑。在这一刻让他们感受到心里无比的温暖。通过活动,为父母与孩子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孩子们在享受亲情的同时学会感恩和奉献,懂得孝敬长辈,懂得回报家人、回报社会。要让孩子自己经历生活的不容易,爸爸妈妈不能什么都帮孩子做到,不要让孩子什么都不管,只管学习,孩子作为一个人,应该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关心。因此,当孩子们向你表达爱时,别忘了说句“谢谢”,或者一个微笑、一句赞赏,让孩子们收获感恩的喜悦。总之,我们要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随即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通过日常生活,提高幼儿的感恩意识。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就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开始培养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于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孩子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让孩子学会感恩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总之,我们的感恩教育犹如秒针分分秒秒不停息。我们要想方设法在每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一颗感恩的种子,用心灵的泉水滋润、灌溉、培养、呵护他成长,我相信:终有一天,爱心之花会开满人间。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