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及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把科学教育渗透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让幼儿在生活中接触科学。针对幼儿年龄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科学教育内容,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精心地指导科学教育活动,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
一、选择适宜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
1.科学教育内容应该贴近生活、为实际生活服务
科学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人体和健康,植物和动物、自然科学现象与科技教育等。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制约,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接触的都是简单的科学知识。简单的科学知识主要是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主要是让生活更加美好。因此,当幼儿在学校所学的科学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或者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他们就会觉得科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既拉近了幼儿与科学的距离,又能让幼儿感到成就感。并且只有在生活中能够观察的现象才更好理解,才更加接近幼儿的理解能力。
2.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点
对幼儿进行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现代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一方面有家庭中的现代化技术,即认识生活用品和家用电器,探索包涵其中的科学原理,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如通过学习“冬天的用具”,了解护肤用品、手套、棉帽、热水袋、取暖器等用品在冬天的用途。另一方面有社会生活中的现代化技术,即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代化工具,如超音速、移动电话等,了解它们的先进功能,感受科学化生活所带来的便捷。
二、营造适宜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氛围
1..创设平等、宽容的交流气氛
幼儿只有在平等、宽容的学习气氛下,才会有更大的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去实践。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交流的时候应该语气温柔,当幼儿做得对的时候要诚恳的表扬他们,当他们得到错误的答案时,要委婉的纠正。在做探究活动的时候可以适当与幼儿有亲密的身体接触,例如轻摸幼儿的头、拍拍幼儿的肩膀等,让幼儿感受到你的关注,获得彼此的信任,更好地开展科学交流。
2.创设幼儿喜爱的观察感知、动手探索氛围
幼儿认识外部世界首先是从观察感知开始的,因此,幼儿科学教育也以观察感知为基本手段。丰富多彩而又新异多变的环境会引导幼儿注意环境,关心环境,对种种科学现象产生兴趣,从而萌生爱科学的情感。如“落叶树和常绿树”活动中,幼儿来到了小花园进行观察活动,小花园这样一个新鲜的环境很好的抓住了每个幼儿的心,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每个幼儿都蠢蠢欲动。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活动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形式,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各种科学活动──科学游戏活动。如“会跳舞的磁铁”,该活动中一个组织了三次磁铁探索活动,第一阶段幼儿自主玩磁铁;第二阶段,让两个磁铁一起跳舞;第三阶段,让三个磁铁都跳舞。如此层层递进的游戏活动,大大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磁铁的探索过程之中。
三、提供适宜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
1.材料具有趣味性和科学性
科学教育活动中提供的材料应兼备趣味性和科学性。具有趣味性的材料才会吸引孩子的兴趣,但是,如果一个材料只具备趣味性,没有科学性,其教育作用就微乎其微;相反,如果材料只具备科学性却无法吸引孩子的兴趣,其同样也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2.材料具有层次性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不管是横向,不同的幼儿之间存在差异;还是纵向,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之间存在差异,这都意味着材料的投放必须体现层次性。教育学中指出,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而再依据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来投放材料就会显得更加科学。因此,老师在准备科学实验时,可以将实验的工具由难到易进行分类,让孩子们自己选择。
四、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1.科学教育的引导者
幼儿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但有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力是隐藏。当提出探究的问题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想,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同时,有助于幼儿在这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答案的过程中更加享受,对最后得到的结果印象更加深刻。
2.科学活动的合作者
幼儿有着与科学家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好奇、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因此教师必须善待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如当幼儿听完了故事,他们为了知道谁在录音机里说话,会想办法打开录音机;当下雨的时候,我们越告诉幼儿踩进水塘会把鞋子弄湿,他们会越要往水塘里去踩……“科学始于好奇”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因此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及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当幼儿发现问题时,作为合作者的老师,应该适当地提供一些工具,让幼儿通过看一看、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进行探索,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再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例在探索吸铁石时,教师可以向幼儿准备剪刀、尺子、铁块等工具,与幼儿一起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磁铁会吸一些东西,又不会吸一些东西,到磁铁会吸怎么样的东西再延伸至怎样让两块磁铁弹开和相吸等一系列的活动。如此,幼儿的探索兴趣也就一直延伸下去了。教育和教学过程应该是自始自终充满真情实意的过程,它意味着教师有时要接纳孩子不同的探究方式和发现,并且能及时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真诚地加入孩子的探索过程,成为孩子探索发现的目击者、合作者,并根据孩子的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
3.科学探究的欣赏者
每个幼儿就是一道不同的风景线,教师应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保护好孩子的每一次惊奇,并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充满智慧地引导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只有幼儿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才会获取有意义的知识。
五、教师要有效地提出问题
1.以一定教育目的为依据来提问
提问的价值更多地在于或引起注意、强调巩固,或激发探究欲望、引发思考,是以一定教育目的为依据的。因此,教师应该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渗透有层次、有目的、有生成的提问,培养幼儿的兴趣、专注力,营造自主、好问、善思、巧为的科学探究氛围。同时使幼儿认同并接受“尊重事实”等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2.切合幼儿的实际能力来提问
问题的选择应该切合幼儿,从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阶段、知识经验背景、个别差异情形等出发。 因材施“问”,难度适当,问题的中心应是幼儿认知冲突的焦点。同时,问题的表述应该简洁明了,尽量使用幼儿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那些深奥的问题。在保持问题类型多样化的同时,也要避免琐碎繁杂、简单浅显的问题,多设计一些具有明确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
3.选择合适的时机来提问
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和把握最佳发问时机。如“会跳舞的磁铁”科学实验中,教师预设了一个 “找朋友”的小游戏, 当幼儿首次观察到磁铁会吸住东西时,产生了“怎么回事啊”的疑问。 在此“心求通而未果”的状态下,教师施问:“刚才有的小朋友问我这是怎么回事,谁能帮助他找找答案? ”由此引发幼儿积极地猜测、探究。
4.发散性地来提问
老师还应该学会实施渐进式启发提问,问题由易到难,由远及近,逐渐靠近预设或生成的目标。 比如在《大太阳》活动中教师就是通过巧妙地提出一系列渐进的问题, 引发幼儿的思考, 如:“透过这些小工具你看到的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太阳会发光、会发热吗?”“为什么太阳这么热?”“在太阳光下怎样才能使自己凉快呢?”
六、教师作出正确的评价
1.以鼓励为主
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幼儿进行评价: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动手操作、较好地完成师交给的任务等。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探究活动“各种各样的标记”,幼儿对标记的认识不多,并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因此探究活动很难展开。教师通过鼓励幼儿搜集资料、展示、交流等活动,了解、探索标记的种类。通过开汽车游戏、歌唱标记、小制作等形式,使幼儿了解标记的实际意义,并会开动脑筋自己制作标记。
2. 评价应该具体、全面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不可以太笼统,而应该仔细观察、了解幼儿探究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具体评价幼儿在活动中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设计活动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笼统的表扬会使受表扬的幼儿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在哪里,甚至使幼儿只关注教师的喜好,而不关注探究活动本身。教师应该具体地说出幼儿的优点在哪,如:“你这个想法很有趣,把大家的意见都结合了起来。”幼儿会想:“原来这样也是一个好想法啊!下次我可以再试试。”
“生活即教育、自然即教育、自我即教育”。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既要求老师更新观念,尽可能把生活引进课堂,顺应孩子的发展需要;又要求老师实现角色的转变,让教师当引导者,构建探究平台,搭建创新阶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也是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