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心慧眼,绘创意童年
——浅谈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创新教育
内容提要:
绘画活动是孩子们较喜欢的活动,它是孩子认识周围环境和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手段。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但在我们日常的绘画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让幼儿快乐的绘画,在绘画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在指导幼儿绘画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在游戏的中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肯定幼儿的绘画作品,让幼儿喜欢绘画,画出孩子心中的世界。
关键词:创新、绘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幼儿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力。我们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幼儿接受一些创造活动的熏陶,产生一些最初的创造意识。幼儿不仅用语言、动作,也常用自己的画表达内心的体验。而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日常的绘画活动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教师做好范画让幼儿一味地模仿学习,幼儿是被动的学习者,没有范画,就不知道该怎么画;另一种是教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幼儿盲目地创造,忽视教师的辅导,使得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难于用美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长此以往,孩子的画也将变得空洞与苍白。可见,这两种倾向培养出来的幼儿都是不成功的,是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纲要精神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为了让幼儿快乐的绘画,在绘画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我在指导幼儿绘画过程和评价幼儿作品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乐于活动,乐于创新的动力。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的经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在日常工作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的引导他们,其结果都不是很理想,有时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学会、学懂,而是依葫芦画瓢。画出的作品是空洞的,幼儿不会喜欢和珍惜。即使老师把这种作品精心的布置出来后,孩子们也只有一点热情,因为他们会觉得画中的东西不是自己所理解的,有的幼儿甚至不理解:这个东西为什么要这样画?相反,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即在游戏活动中,许多幼儿常常会快乐的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中。虽然活动后很多的作品显得幼稚和笨拙,但是幼儿自己会非常非常的喜欢,因为其中充满了孩子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孩子觉得非常非常的亲切。可是如果让幼儿自由的在纸上随意的画,幼儿有时会觉得不知画些什么。因此,我利用添画的形式努力使画画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先在纸头上随意的画些点、线或色块或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幼儿在上面做出多种现式的设计,进行添画活动,把心中的事物完整、形象的表现出来。这种活动让幼儿充满好奇,让幼儿勇于去尝试。每次活动,幼儿画出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把点添画成火辣辣的太阳;有的在线上添画成建筑物和交通工具;有的把点扩大,添画成海洋、卡通娃娃、兔子、小鸟……;有的幼儿在色块上随意的滚动,贴上图片,也很漂亮,有一种抽象的美……这种美术活动能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之情,正如《新纲要》中说得:“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教育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幼儿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二、在日常观察中激发幼儿创造的源泉。
生活经验使幼儿进行绘画创作的源泉,幼儿画的内容都与自身经验分不开的,因此要让幼儿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去观察、去体验,特别是有求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鼓励幼儿主管猜测,大胆想象,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扩展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让幼儿具有独特的观察见解。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幼儿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的环境。幼儿小眼睛中的世界和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成人看到的世界是真实和完整的;幼儿看到的世界是唯美的,是真实世界一部分,有一种局部的美。如幼儿的画《小猫》,画中的猫的身体很大,分割成几部分,涂着漂亮的颜色,猫的尾巴很短,粗粗。在成人的眼中这幅画一点也不美,因为猫的比例不对;但在幼儿的眼中是美丽的,因为鱼的鱼的头部的色彩最美丽。
因此要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要从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入手,让幼儿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和感受美,让幼儿自己去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见解。如:在观察花朵的时候,可以引导每个幼儿去发现它特别美的地方。有的幼儿会说是花瓣、有的会说是花蕊,有的会说是花苞,有的会说是花的叶子,有的会说是花瓣的颜色……观察完后,在绘画时只要求幼儿能画出自己所要表达的,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活动后,幼儿的作品五彩缤纷,各具特色:同样是一朵花,有的有着很夸张的花瓣,上面涂着鲜艳的色彩;有的花蕊显得特别大,高高的凸显出来,有的是一片绚丽的色彩,说是一片花的海洋……每一个幼儿都会津津乐道的向朋友介绍自己作品特别美的地方,真象人们所说的那样;“因为不同,世界才显得更美丽。”
这种独特的观察见解,是平时在各种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平时可以和户外活动或科学活动、语言活动等领域中培养和提高,让幼儿在生活中多多的观察生活中事物,从小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三、在评价中赏识肯定幼儿的作品
新《纲要》告诉我们,“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表达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所以,我们应该注重的是:
1、尊重幼儿。别看孩子小,他们也有自己的自尊心,评价儿童画没有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的作品只有通过幼儿自己说出来,我们才能看得懂,但是这并不因此可以说这幅画不好或不像,因为在孩子心中,画画本来就是玩,就是学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和赞许,注重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感受,多和幼儿交谈,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2、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意发现画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与同伴沟通的机会。费尔德曼教授和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力理论和儿童能力评价》一书中提出:“把评价学习的方法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去。”“评价的目的是发现每个儿童的智力潜力和特点,让每个幼儿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评价时,通过展览幼儿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提高幼儿评价能力,使幼儿得到满足,产生快感,受到激励。
总之,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创造能力,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善于观察、善于表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大人的肯定、赏识能让孩子自信,反之,大人的猜疑、无端的批评就很可能造就一个自卑、多疑、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要想培养一个大胆、自信、快乐的孩子,那么就让孩子用小小的蜡笔画出心中的世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