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出节奏“打”出智慧
——小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期作为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去发掘幼儿的潜能,在此基础上以一些手段的辅助,以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幼儿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更是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通过音乐学科本身的情感性、感染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来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幼儿获得审美感受。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的源泉。人类对于节奏的敏感性要比对音高的敏感性强多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学唱一首歌,往往节奏不会错,可音准则偏差比较大,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相对于音高来说,孩子们把握节奏会比较容易得多。音乐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开发其它领域智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而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一种宏观综述,对于小班音乐活动的开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积极开展符合小班年龄特点的音乐,丰富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内容,尝试用有趣的音乐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下面就以小班音乐活动《爱吃糖的狮子》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氛围,给予孩子敢于创造
要为幼儿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通过创设与音乐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情境,以生动的形象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创造活动中,使得孩子的创造活动有了可以依托的凭借物,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而生动的形象依托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例如,在活动《爱吃糖的狮子》中,我们利用PPT课件创设了一个小狮子在家吃糖的情境,温馨的粉红色背景、生动可爱的小狮子形象,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另外,由于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形式,这就要求了教师在活动中要以赏识的眼光、接纳的态度去看到孩子的创造。对于那些进行大胆尝试和创造的孩子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在音乐中随心、随想,在自由中理解、创编歌曲和动作,去感受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例如,在活动《爱吃糖的狮子》中,教师请孩子们自由地欣赏音乐,自由讨论猜测图谱中大狮子和小狮子的含义,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提供条件,便于孩子拓宽想象
想象是人们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而音乐作为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物质手段来塑造的艺术形式,无论在时间、空间及意识形态上都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是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独立性,尊重他们自己的思维和感知,让孩子的创造力在活动中得以解放,而不是被教师的思维模式所局限,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鼓励孩子多想、大胆地向,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感受音乐、想象从而进行判断,在自由、舒适的氛围中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含义及诉说的情境。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大胆地、主动地把自己的想象与大家进行分享。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的源泉。音乐节奏感有助于培养儿童协作意识和技能,儿童对音乐节奏感的意识是很强的。而游戏在幼儿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价值,运用一定的音乐节奏游戏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打击乐操作表现音乐的节奏,使幼儿能快乐地玩音乐。比如,在活动《爱吃糖的狮子》中,我请孩子们自由探索铃鼓的多种演奏弱音的方式,同时播放了音乐片段,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将乐器演奏和音乐融合起来,孩子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尝试将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付诸于实践,从而发现属于自己的演奏方式。在最后的演奏环节中,并没有采取固定的演奏模式,而是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铃鼓演奏。
三、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说:“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而正与“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互相支持,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给予他们同样的机会,不能因为孩子聪明就多给他机会让他说,而对于那些并不十分出色的孩子则不请他回答问题或做事。
相反的,对于那些能力有欠缺的孩子,教师要更多的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中逐渐建立自己的信心,从而敢在活动中大胆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在活动《爱吃糖的狮子》中,我就特别注重鼓励那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孩子尝试表现自己的创编动作。我班里有一个男孩子,平时非常内向,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也不是很多,但是她却非常喜欢唱歌、跳舞等和音乐相关的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鼓励她把自己创编的动作和大家分享,并邀请其他孩子向她学习动作,笑容洋溢在她的脸上,而在之后的环节中,她也尝试着举手回答问题了。
四、捕捉音乐,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先生的意思其实就是要求教育要走出课堂和书本,让孩子们关注他们生活的社会,关注社会生活。
而在音乐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去倾听鸟语虫鸣、倾听溪水潺潺、倾听车鸣人声等等,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积累相关的经验,以期碰触创新的火花。另一方面,教师在提供音乐活动的时候,也要选取那些贴近孩子生活,或是有助于丰富他们生活、感知经验的活动,创设相关的场景。如在活动《小爱吃糖的狮子》中,孩子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都吃过甜甜地糖果,所以在理解小狮子吃糖时的心情时孩子们就很能理解了,甚至可以说是感同身受。而在请孩子们尝试用表情、声音、动作表现小狮子吃糖的心情时,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丰富了表现。
音乐作为艺术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同时也是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只有拥有了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感受音乐的美妙,才会对音乐充满激情;同时,教师只有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纲要》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的进行专业的学习,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