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小猴子吃桃子
活动目标
●通过点数感知画面中10以内的数,感知理解儿歌的内容。
●尝试用动作表演儿歌,根据儿歌的结构,替换儿歌中的动物和食物仿编儿歌。
●乐意表演儿歌,感知表演儿歌的快乐。
活动准备
●猴子头饰一个(或小猴子服装)。
●请一位小朋友扮演小猴子,表演儿歌。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创设儿歌表演情景:大树道具一棵,树上悬挂(或粘贴)十几个桃子图片(桃子可以随意取下和放上)。
活动过程
●欣赏儿歌动作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猜猜他是谁呢?你知道他喜欢吃什么吗?
——创设儿歌表演情景,观看儿歌动作表演《小猴子吃桃子》。(见动作表演参考)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小猴子吃了几只大桃子?小猴子变成什么样子了?
●完整地欣赏儿歌表演,学习朗诵儿歌。
——观看儿歌表演,小猴子边表演动作边念儿歌,幼儿完整地欣赏儿歌。
——教师:小猴子先吃了几个桃子?又吃了多少个桃子?带领幼儿点数桃子的数量。
——教师:小猴子先吃了五个大桃子,变成了什么?后来,小猴子又吃了五个大桃子,小猴子变成了什么样子了?
——带领幼儿一起边念儿歌边表演相应的动作。
——教师和幼儿轮流接说儿歌,例如:教师念:小猴子,吃桃子;幼儿念:一二三四五;教师念:吃出个大肚子……
●鼓励幼儿仿编儿歌。
——教师:除了小猴子喜欢吃桃子,还有哪些动物喜欢吃水果?他们喜欢吃什么水果?——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的内容,引导幼儿替换儿歌中的小猴子和桃子,尝试念新的小动物吃水果的儿歌。
——鼓励幼儿边念儿歌边表演动作。
活动建议
●教学变式:
——利用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看图文感知儿歌内容,学习朗诵儿歌。
——利用猴子毛绒玩具以及桃子实物,通过操作教具念儿歌的方式,引导幼儿感知儿歌内容。
●区角活动:
语言区域:
——将幼儿用书放在阅读区域,鼓励幼儿看图文,朗诵儿歌,感知儿歌中的汉字和图画。
——提供10以内的各种水果,鼓励幼儿认识水果,点数水果数量,并尝试仿编儿歌。
●日常活动:
——在餐前和环节活动中,鼓励幼儿表演儿歌,练习发准儿歌的字音。
——教育幼儿不贪吃,知道贪吃不利于身体健康。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学习结伴表演儿歌《小猴子吃桃子》,培养幼儿对念儿歌的兴趣,以及结对表演儿歌的协调性,学会与同伴在一起友好的游戏活动。(见游戏儿歌参考)
——在学习表演儿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阅读图夹文儿歌,启发幼儿找一找:儿歌中哪些地方是一样的?感知儿歌的音韵,启发幼儿讲述儿歌中带有“子”的词语:桃子、肚子、胖子。鼓励幼儿想一想:还有哪些带有“子”的事物?带领幼儿讲述各种带有“子”的事物,例如:梨子、鞋子、茄子、鸭子、房子、裤子、包子、袜子…… 培养幼儿感知阅读汉字的兴趣。
反思:
1、情境表演在儿歌教学中的运用。本次活动两次运用了表演的形式。一开始教师以情境表演的方式导入,一方面,生动的肢体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情绪,也为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在幼儿初步学习儿歌以后,请幼儿表演的方式表现儿歌内容,大肚子、大胖子都是一些幽默的形象,用可视的方式看到桃子吃到肚子里的过程,幼儿也很乐意模仿。
2、新奇的可操作的道具,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幼儿都踊跃的想要表演,在与教具“桃子”的互动中享受摘桃子带来的乐趣。
3、声音和形象的转换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故事创编环节,教师示范捏好鼻子,用尖细的声音模仿小狐狸,用低沉的声音模仿小小象,并且替换歌词,幼儿创编的兴致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