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在国内对于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将教育与生活相互结合的教育家有很多,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研究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服务于生活,将生活融入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人更好的生活。教育往往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尤其是对于幼儿来说,教育更加需要与生活相结合,尤其是数学活动,更应该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通过孩子的参与、实际操作,在做做玩玩中自然而然的学习,将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把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埋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挥数学教学的作用,让幼儿认识到数在生活中的关键作用。
一、生活化的幼儿数学教育具有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一个生命发展的最初时期,在幼儿整个的人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点环节,也是奠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这个时期的孩子对数学还是懵懵懂懂的,只有在生活中来联系数学的内容,带领幼儿去寻求数学问题的奥义,在教学和生活中不断突破,体验学习数学过程的快乐。在寓教于乐中不断向幼儿渗透数学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指南中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是对于幼儿在生活中能够体会事物的数量关系,数学自身拥有着趣味性和对于理解的需求,数学教学的环节要贯穿于幼儿生活的始终,在教学的同时加入动手的环节,以动手操作来体会数学的学习过程及发现相关的数学思想,将数学的教学过程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数学教学的本源之水,在于生活与数学的对应和结合,要在生活中发现数,发现数量关系,并在生活中对于数学不断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对事物的数量关系进行体验,并试图用这些方法去解决一部分数学问题,在生活的事物中去感受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在方法和教学上要逐步明确,在数学能力上得以提升。激发幼儿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是不断提升和完善数学知识学习的最好途径,日常生活对于数学学习的指导则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在学校的数学教育过程中如能更好的贴近生活,才能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形成良性的指导和兴趣的激发。作为老师我们在幼儿的数学教育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多关注我们周围的事物与数学的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之外要对幼儿的生活予以高度的关注,在教学的内容和方向上要尽可能选择与生活相互贴近的内容,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推动数学思想和理念教育,贯彻形成相关思维,把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深刻植根于幼儿心中。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一)、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生活化——“给生活以教育 ”
常规的教学和数学学习流程中,针对生活的点滴进行教学引导,在教育课堂上对教学过程进行场景化的建立并辅助教学。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教学机会随处可见,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各项内容来了解和认识身边的世界,作为教师也要对于这些机会予以积极的把握,
引导孩子们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大班幼儿每天播报天气预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幼儿感知今天、昨天、明天之间的关系,了解星期和月份的顺序……可以在早晨上学、午休等特定的时间段让幼儿对于时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准确识别表的读数,长期坚持下必然会对时间有着明确的认识和帮助。
再如,对于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我们可以利用饭后散步的时候,带孩子去寻找校园里的几何图形,对于在生活当中出现的图形,可能更加直观的被儿童所认知,在幼儿玩玩具的过程也是对于数学教学一个极佳的方式,这其中蕴含着对于数的归纳和归类以及对于量的概念,在生活老师组织幼儿饮水时,可以让儿童认知对于数量的叠加过程,生活的各项事情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素材,让幼儿对于数学有着感性的认识,在这些简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数学经验和数学思想,同时也增加对于生活的经验。
(二)、幼儿学习数学材料生活化——“用生活来教育 ”
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具使用也是关键一环,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保证和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耗费很多的精力去准备大量的活动材料,但是往往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孩子们并喜欢这个材料。相反有时老师准备生活中的材料,孩子们很感兴趣,玩得爱不释手,像石头、叶子、空的薯片罐、糖果、扑克牌等,物料足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学习兴趣上才会有所提升。我们生活中的袜子、鞋子可以帮助大班孩子区分左右;形状不同的物件可以帮助其认识归类和排序;扑克牌可以用来比大小、排序、数的加减;利用纸杯可以进行垒高、比高低;不同的盒子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各种形状;利用各种豆类进行分类式的比较和重量的比拼 ……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不仅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还能让幼儿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玩中学,在学习中玩乐,不断在游戏和娱乐中引起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和渴求,在无声之中经验就得到了积累。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往往会把所有的材料都为孩子准备好,而孩子只负责操作,这殊不知这是在把孩子的主体地位给抹杀了,在准备教学材料这样的环节中,应该让幼儿有机的参与进来,本身幼儿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和最终受益者,在材料的准备中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互动过程,在物品的选择中针对材料进行对比、观察以及分析,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帮助其思维的提升和拓展。
例如在学习排序的时候,听老师讲可能会学到一些排序的方法。但是,如果在活动开展之前,让孩子去家里找一找排序所需要的的材料,把它们带到幼儿园来,这样活动时候的不仅材料会更加的丰富,玩的方法也会更多,孩子的兴趣也会更加高涨。幼儿在物品选择上自然是风格各异,形式各样,种类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样对于活动的开展我们不仅可以学习数量上的正逆排序,还可以进行其他的排序活动如:大小、长短、颜色等特征的排序。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物品的特性进行排序如:通过触觉我们可以进行软性排序;通过味觉我们以进行酸甜排序等等。孩子们徜徉在众多的物品中,增强了同伴之间交往能力,求知欲也变得更强了,获得了无穷的快乐。这样能让我们的老师从繁重的准备材料中获得解脱,从而能够更加投入的去观察指导幼儿。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之中,这一教学活动在开始之前,可以让幼儿自行观察,找到相关于梯形的物件,把它带到幼儿园来,布置一个“梯形”展览会,引导幼儿去认识梯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看到许多梯形的物品,还能帮助孩子架起抽象几何图形与实物之间的桥梁,建立了双向联想。再如“用什么测量教室”这个活动,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适合测量的物品,有的孩子找来了书本、有的找来椅子、有的找来绳子……幼儿在选择物件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为了解决问题就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此外,孩子对于自己亲自找来的物品或者自己制作的东西会特别感兴趣。这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材料投放进数学区里,给孩子们去操作,还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制作的东西介绍给其他小朋友,从而锻炼了其口语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
(三)、家园配合,让数学在幼儿生活中运用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孩子们学习、讨论数学除了在教室、户外,还可在家里学习。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这里要做的就是去引导他们在家里如何去发现家庭生活中的“数学”。
国外有研究表明,一些数学能力强的孩子通常来源于有浓厚数学氛围的家庭,这些家庭有的是爸爸喜欢计算,总喜欢拿着笔在纸上计算,平时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这些都会和孩子进行讨论;有的是妈妈喜欢看这方面的书籍。因而家长在其中的作用就尤为关键,数学教育的关键就是家长的参与,有了家长的参与才有了教学动力。通过半日活动、家长讲座、家长会以及平时的交流等途径,向他们介绍在家里如何进行“数学活动”,在家中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教学的有效场景,儿童与家长可以共同配合进行数学的认识和学习。
家长朋友们可以这样做:一是可以以玩具指导学习,如七巧板等教具。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布置一些需要用数学解决的小问题,如去超市购物,统计一下买了多少件物品;吃饭时,让孩子分发婉、筷、勺;出去玩时统计一下需要带的东西等。三是和孩子一起玩,可以和孩子玩建构方面的玩具,帮助孩子提高其空间概念。另外,在各种场景,可以向孩子提出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引起孩子对数学信息的关注,如:在停车场上,数一数白色汽车有几辆;红绿灯倒计时也可以让孩子进行读秒计时;还可以让孩子观察汽车的车牌等等。
三、结束语
作为老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好孩子的生活,不断去挖掘孩子所处环境的教育机会,要为他们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景,在场景化的过程中,要尽量选取有着生活化特性的相关内容以及材料和活动形式的组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与实际生活进行匹配,使得幼儿在数学认知的形成过程中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深刻认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深入理解和认识数的意义,生活实践中不断发现数学认识数学,在数学的深入学习中不断收获新的学习乐趣和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