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同行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2日

摘要: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中进行的,任何教育都超不出生活的领域。同样,幼儿园美术教育也渗透于幼儿的生活中,生活是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对生活、事业、对我们周围的一切永远保持着诗意的理解,是童年生活给予我们最伟大的馈赠。俄罗斯一位伟大的作家如此说道。由此我认为:让幼儿感受生活、融入生活,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幼儿的生活与美术教育紧密结合,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也是这个馈赠的一部分。因此,在实践中,我努力挖掘美术教育中的生活气息,使幼儿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回归真实世界。

关键词:

生活、渗透、美术、教育


生活即教育,任何教育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同样幼儿园美术教育也是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然而在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将幼儿摒弃在他们的生活之外,只是简单地组织几个绘画或手工活动,甚至将一些技能技巧作为定理教条式地传授给幼儿,孩子们大量地体验、感受以及独特的表达方式被压抑了,排除了体验生活的作品是毫无生气的。

新《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表现和美化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幼儿的美术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

一、材料的生活化,鼓励幼儿寻找。

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单一的美术材料会让孩子们对活动失去兴趣。观察孩子们的生活,他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碎布、毛线、糖纸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善动手,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利用资源,让这些生活资源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美术活动中来,拓展孩子们美术活动的材料,引导他们通过美术活动走向自然,走向生活。例如,冬天到了,孩子们对自己穿的毛衣感兴趣了,相互间老是比较毛衣上的图案,很多孩子还用画笔画了出来,我于是引导孩子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毛衣。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想到了平常闲置在家中的旧毛衣、碎布片等,他们开始在家中四处收集这些材料。又剪又贴,一件件不同寻常的毛衣出自孩子们的手中。他们的这些材料大大丰富了毛衣这一美术活动,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闪耀出的熠熠光芒。我将他们的作品贴到墙上,大大加以表扬。这下,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他们由点及面,纸工各种各样的住宅中,孩子们自发的用上了各种烟盒、糖果盒、食品袋、包装纸甚至果冻盒。圣诞节日布置,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树枝、彩带、花环、拉花、气球等等,孩子们在活动中用各种方法赋予这些材料以生命,使它们灵动起来,扮靓了整个教室,使整个教室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每次活动孩子们都表现出了少有的积极。由此可见,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寻找生活中的材料,鼓励孩子赋给生命于它。它们的价值会成百上千地体现出来,对丰富和充实孩子们的美术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内容的生活化,满足幼儿需求。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美术活动不能一个尽地钻在教室里开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的禁锢了幼儿的创造和想象空间,这样的活动再精彩也缺乏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模式,将美术活动融于孩子们的生活之中,把孩子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自然情景中学习,把百草园搬进了三味书屋。如春天的嫩芽、蝌蚪、野花;夏天的知了、荷花;秋天的落叶、果实;冬天的雪景。社会生活中的房屋造型;节日街头热闹非凡的场面,都让孩子尽收眼底,成为了孩子们美术教育的内容。美术教育的内容是动静结合的产物,不仅是孩子所看到的静,更是孩子们付于行为的动。开展主题活动多彩的秋天时,我们不仅组织孩子们到田野里拾稻穗、捡落叶,还带上了自己的画笔、画板,或站在田埂上,或坐在稻田里,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玩到的记录下来,有了切身的生活体验,孩子们的作品也表现异常丰富多彩。捡回的落叶,稻穗、种子也被我们用于开展拼贴画。丰富的的画面,自由的表现,这些都体现了孩子放松愉悦的心情。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用艺术的眼光观察自然和生活,摆脱日常知觉的局限。孩子们在自然中感知、学习,具有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获得了快乐的体验,他们在生活中观察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

三、经验的生活化,促使幼儿积累。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等手段再现现实,反映的都是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所思,更是孩子生活经验的体现。因此,在日常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重视孩子们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带领孩子们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世界,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为美术再现、创造活动服务。在主题活动奇妙的海底世界开展过程中,如果仅凭借图片、VCD丰富孩子的知识,进行绘画活动显然是不理想的。于是我们结合春游,与家长一起带孩子们到上海海底世界参观、观察,在海底世界里,孩子们看到鱼的五颜六色,鱼的多姿多彩,感受到鱼的活泼可爱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海洋鱼类的知识。在随后的美术活动中,无需过多的范例,也无需絮叨的说教,他们就能画出形形色色的鱼来,还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有了一定的夸张,深海怪鱼保护海洋我们的海洋等活动正是孩子们进行了想象和再创造。可见,生活化的经验是孩子们学习的最佳老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孩子多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与审美情趣,一汩汩创作清泉将会从孩子心中喷涌而出,一幅幅生活美景将会展现在你面前。正如陶老先生所言:与其把学生当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四、评价的生活化,建立幼儿自信。

评价要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要更多的考虑到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因此,在评价作品中我们更多的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建立自信。

孩子的美术作品充满童稚,不拘一格,稀奇古怪,却充满了灵性的人物和故事,蕴涵着大胆的想象,无穷的创造,独特的体验,孩子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特的难得的艺术品。我们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来展示出自己的作品,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快乐。每次进行完一个美术教学活动后,我们都把孩子的作品张贴在橱窗里,布置在墙面,吊挂在走廊里,摆放在桌子上,让孩子的作品充满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拉住自己的小伙伴,缠住慈爱的爷爷奶奶自豪地介绍自己的作品,让每一位忙碌的爸爸、妈妈来接送宝贝时,都能从自己孩子的作品中关注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看到作品的人都成为评价者。让每一个希望都成为孩子的动力,让每一句赞美都成为孩子的收获。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赞赏的动作让孩子在评价中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

生活化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它让孩子从中获得了强烈的满足,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保持了持久的兴趣。

毕加索认为: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幼儿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而一个民主、自由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潜能,创作出一幅幅好的作品。综上所述,在一次次的美术活动中我意识到:孩子的美术活动只有贴近幼儿生活、扎根于生活,才能使孩子乐于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正如陶老先生所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在一次次的探索活动中我们发现,只有将美术、生活、教育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美术活动生活化的巨大教育优势,才能让充满个性和想象力的孩子们撞击出最灿烂的创新之花,流洒出快乐无比的不竭之泉。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