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象,更加“美”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6日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但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创造教育是生活教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照本宣科的教,不但不能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而且还会扼杀创造力的形成。那么,如何来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呢?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赋予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机会。下面就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谈谈我的感受:

一、解放头脑,大胆想象。

陶行知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具体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缠了起来。因此,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幼儿期的孩子充满着好奇和幻想,他们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表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所呈现的作品有着纯真烂漫的构想、稚拙有趣的造型、大胆随意的配色。孩子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进行想象创造的自信,把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潜能发挥出来。在美术活动中的幼儿,或是单看幼儿呈现的美术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思维的天马行空,甚至可以说是异想天开往往是我们成人不敢想,无法想象的。他们是很有创造天赋的,就像打开了一扇奇幻世界大门,这些看似荒诞的想象说不定可以成就未来世界的创造发明……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是应该爱护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给孩子们开拓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美术世界里自由想象,充分发挥,创造一片精彩。

在美术活动“圆形变变变”中,首先出示圆形“它像什么?”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想象是一个比较具体的影像,思维没有活起来。这是需要我们引导幼儿让画面在他们脑海里活起来:圆形慢慢变大了……,幼儿的思维也会随之一步步前进,会有很多的独特想法,这样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在他们绘画的同时得到了较好地发展。

幼儿眼睛中的世界和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成人看到的世界是真实和完整的;幼儿看到的世界是是真实世界一部分,有一种局部的美。如大班美术活动《大大和小小》,画中的大大就是局部突出,如幼儿画大象躯干很大,可以分割成几部分,涂着漂亮的颜色,耳朵一大一小;而小小的象则躲在大大的身体里,如果不仔细看,可能会找不到小象的存在。在成人的眼中这幅画一点也不美,因为象的比例不对;但在幼儿的眼中是美丽的,因为大大和小小的色彩最美丽,它们在玩着躲猫猫的游戏哦。每一个幼儿都会津津乐道的向朋友介绍自己作品特别美的地方,真象人们所说的那样;“因为不同,美术的世界才显得更美丽。”

二、解放双手,自由想象。

传统教育要求小孩静坐、静读、静写、不许小孩子动手,小孩的双手被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因此,陶行知要求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幼儿美术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教学,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环境创设、游戏活动、集体教学活动都是美术教育的课堂,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积极融入与挖掘美术教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想象力的发展,为其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班的晨晨对画画的兴趣不浓厚,别的小朋友在作画时,他却什么也不画,各种操作材料都不拿,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不想画,不会画。为了培养幼儿对画画的兴趣,我经常让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得东西,让他们去接触各种的样的色彩;让他们欣赏教室里的装饰画,欣赏丰富多彩的节日装饰;当我带领幼儿在户外活动时,我会让他们欣赏美丽的花朵、枝叶茂密的大树,抬起头看蓝天,看不断变化移动的白云,引导幼儿去接触那些美的事物。为了使幼儿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我还经常在活动室里藏好多东西,如用彩板做的大树,让孩子给大树结满红苹果;准备一个大餐盘,让孩子们准备五彩汤圆招待动物朋友……要让幼儿主动参与美术活动,克服胆怯心理,提高绘画自信心,教师要多采用激励表扬的方法。当晨晨捧着搓好的汤圆放到我面前时,我说:“晨晨,你做的汤圆颜色太漂亮了!”渐渐地,我发现像晨晨这类幼儿不害怕上美术活动了,画画落笔大胆了,对活动内容有了初步的兴趣。

三、解放小嘴,延展想象。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曾明确地表述过,生活教育理论对教科书的根本态度。他说:“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陶行知认为,教育者应拿活的东西、活的环境、活的书籍去教育学生,因此,要求编写活的教材。活的教材是“有系统的,前后都能连贯起来,不是杂乱无章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继而引导幼儿学习去感受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我将其分为以下三方面:物质、语言及思维,三者相辅相成。其一,物质环境:幼儿绘画的源泉,来自于生活中各种物体在头脑中的影像,因此,首先要给幼儿提供相关资料,实物、图片或是录影带等,为幼儿提供切实的生活体验;其二,语言环境:语言环境的提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物质环境的运用,其演示、说明,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传播媒体。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还要做到用词准确、适当,能够恰如其分发表达意思,这样幼儿较容易地理解到自己的意图,明白教师的要求;其三,创作空间的环境创设:当幼儿已对作品的主要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头脑中已产生了较鲜明的印象,但还缺乏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加入,还没有自己的个性。我们需要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其大胆创作,即为幼儿提供创作环境。

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大胆地提问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多云的天气,晨晨指着天上的云问我:“那朵云像什么?”我并未马上回答,只是对他说:“你看像什么?”他说:“一棵大树”,这时另外一个孩子走来,说:“老师,上面那是一个小仙女”,这时围上了不少的孩子,说:“我认识,我认识,这是一辆大马车。”…….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增大想象的空间,在他们美术作品中的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白色、常规的形状了。我们在绘画活动中鼓励幼儿打破常规,超越常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扩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突破单一、僵化的定向思维模式。在绘画过程中引导幼儿突破定势的同时,老师自身也应甩掉包袱,打破传统的教师范画的“权威性”,鼓励孩子不断创新,超越老师,超越自我。

四、解放空间,拓展想象。

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一切想象都源于生活,新《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要培养幼儿美术做品的想象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造欲望。

1.走进大自然,萌发创造

凡是艺术都是源于生活。幼儿天生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本能,大自然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带着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神奇魅力,观察花的绽放、草的萌动、蜜蜂的忙碌、杨柳的飘洒、小鱼儿的嬉戏,引导幼儿寻找和发现,共同收集整理自然中的资源,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也感受到大自然是人们生活创作的源泉。

2、走进家长,感知创造

家长们极富有创造力,他们背景不同、工作不同、阅历不同,他们的灵感来为孩子开辟一个展示舞台。家长也是我们美术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美术作品承载着与孩子的有着智慧的结晶,作品大大地出乎我们的意料,甚至让人震撼,让人耳目一新。在幼儿园艺术节时,大班组织了环保时装秀,家长们脑洞大开,有些拿无纺布购物袋制作了西服;有些拿五彩的垃圾袋制作成幼儿的纱裙;有些家长甚至拿来纸筒粘贴出一件战服等等。幼儿和家长在收集材料、设计过程中,形成了粗浅的经验,也感受到了自然材料、生活材料的无穷魅力,逐渐练就一双发现的眼睛,审美的眼睛。

3、 走进大师,激发创造

凡是艺术都是高于生活。利用世界名家的抽象艺术大大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在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世界著名画家的抽象画作品,给幼儿欣赏人类最优秀的艺术精品,让幼儿直接和世界大师面对面对话,直接感知艺术的魅力:优美、生动、富有情趣、具有感染力。激发了幼儿根据事物的外形特征大胆想象,观察和感受不同事物自身的肌理特点,大胆创作出新颖奇特的艺术作品,发展想象与创造。

五、解放时间,充分想象。

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根据《纲要》精神“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中的美好的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与审美情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我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不同的审美个性,放手大胆让幼儿去想象表现自我,展现美好生活,使美术增强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使得幼儿的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比如早上来园,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进行美术创作;课间休息、放学前小朋友可以自由进入教室里创设的美工区去尝试各种创作工具、自由创作;天好的日子,带着孩子去幼儿园大墙壁去涂鸦,坐草地拿上画板畅快作画等等,以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审美需要为基础,挖掘其内涵价值,孩子们在活动中大胆尝试、敏锐观察、自由创作、细致品位将天真烂漫的童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一幅幅作品,充满童趣,大胆表现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激发作画的兴趣。

六、解放眼睛,观察想象。

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思想正确地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3-6岁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做事情只注重过程,而对最后的结果不是十分注重。幼儿往往受到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累积较少,从而我们发现他们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美术活动内容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针对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带来了许多小螃蟹,带着孩子们观察小螃蟹吐泡泡的样子,设计了“小螃蟹吐泡泡”——画圆圈的绘画内容;还让孩子们观察他们身边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作为题材,设计如“朵拉过生日”、“汤圆小姐和油条先生”等为泥工内容;“糖葫芦”、“跳跳糖”等为纸艺内容。

他们喜欢画画,在活动过程中可以畅快地发挥想象力,至于成品是否漂亮,对他们来说往往不重要。而教师关注的,也不应是成品是否漂亮,而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愉快而专注地投入了创作,想象的空间有多大,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尊重每个人独特的表现方法,听一听他们对自己作品的介绍,根据幼儿原有水平与作品的特点,给以适当具体的赞美和鼓励。

我发现在美术活动中很多小朋友的美术作品会因为各种原因显得不整洁,这时候我会悄悄地提醒他们:这里可以变成一颗大树吗?这里也是可以变成泡泡哦!慢慢地发现,孩子对于自己的“败笔”也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很好的掩饰和纠正,美术作品也显得那么的丰满!

每一次的美术活动就像一次探险,做孩子们想象中的旅游,做着令人愉快的游戏。 “世界有多大,幼儿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幼儿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孩子想象的翅膀需要我们的激励才能展开,我们理解、容纳孩子心目中的想象世界,肯定鼓励孩子们每一次的异想天开,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创造出一个精彩绚烂的美术世界。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