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篮球,快乐无极限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3日

玩转篮球,快乐无极限


内容摘要: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指出:“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大的乐趣。”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与发展的最初阶段和重要时期,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是第一位,也是最为重要的。快乐、阳光是我园体育活动研究的宗旨,作为我园“十二五”课题研究的主角——“小篮球”,它不单单是以一个活动形象而简单存在,伴随着孩子们的活动,在我园它是作为一种健康运动的文化而滋润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深入人心,沁人心脾。我们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玩球运动氛围。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篮球,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体验到球类运动的乐趣。如何让小篮球的游戏符合孩子的发展特点,为孩子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本文将从一个个玩球活动中,展现我们不断在实践中的反复锤炼,在实践中打造一个阳光、快乐、健康的体育品牌形象的小小片段,与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健康、快乐、游戏、球类运动

一、抓住契机,激发宝宝浓浓兴致

玩球活动开始了,吕承霖坐在地毯上,独自玩着皮球,边看看,边拍拍,一下,两下,声音杂乱无序。过一会儿,李美仪也坐到吕承霖身旁,学着吕承霖的样子拍了起来。吕承霖像找到了知音,敲得更起劲了。两人拍皮球的声音有轻、有重,有先、有后,给单调的拍球声带来了几分活跃。声音这么有吸引力,我走到了她们身边,蹲着看她们拍皮球。吕承霖很快注意到了我,脸涨得通红的,拍皮球的节奏也有些迟缓了。我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渐渐的,吕承霖的身体往旁边挪了挪,给我留了块地。我便坐下来和她们一起玩,成了她们中的一员。我认真地玩着,一会儿拍一拍,一会儿滚一滚,比她们还好奇。她们好象发现了什么,改变了原来的方法,学我的样子滚起来。看到她们一脸兴奋的神情,我又把手中的球滚给了李美仪,李美仪滚给了吕承霖。不知什么时候,又有几个小朋友加入了进来,一起来滚皮球。这时,我看到吕承霖的脸上露出了羡慕的神情,我便轻轻的拉着她和我一起滚球,起先她有些害怕,老是出错,小脸涨得通红还偷偷看我的神情,我微笑的看着她,继续和她面对面的滚球,也许是我的神情鼓舞了她,不一会,她也滚得有模有样了,小脸上充满了笑容,不时还扬起清脆的笑声……

案例分析:

《指南》中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魄、协调的动作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记得有人将吕承霖这类孩子归类为迟缓型幼儿,他们往往沉默、内向,不爱表现,较难引起教师的注意,容易被老师忽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做到不忽视他们,使他们融入幼儿园这一大集体,同时不至于让他们由最初的胆怯转变为惧怕呢。我认为只有走近这些孩子,抓住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他们不是不想表现,只是不好意思。如果教师能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用亲切的声音鼓励,用温暖的双手抚摩,那么孩子就会多一份胆量,多一点勇敢与自信。

吕承霖在活动一开始就对皮球表现了浓浓的兴致,我非常理解她此刻的心情,没有急着去打扰、加入,而是抓住契机以欣赏的态度旁观,使她的表现需要得到满足。而当她发现我的关注,表现为退缩时,我的平视、信任的目光注视着,用微笑来感染她,使她多一份胆量。当我成功的加入他们时,我没有用语言来指导她,而是通过参与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这符合幼儿易受引发的游戏特点。这一方面也使孩子从老师的参与中获得鼓励。这种指导比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的多。

的确,老师以玩伴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中间,成为他们假想、创造的支持者、鼓励者,能让孩子体验成功融入集体的喜悦。渐渐的,吕承霖脸上的笑容多了,开始和大家一起玩了,有时还会来告诉我一些有趣的事……

二、观察敏锐,捕捉宝宝身上闪光点

幼儿在音乐声中自由练习快慢拍球,我引导幼儿观察球的高低,共同寻找球高低的秘诀——用力拍球就弹得高,拍的轻球就低,小朋友进一步体验掌握快慢拍球的动作。王彦昊是一个男小朋友,他拿到球后就自顾自地玩了起来,将球扔来扔去,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看到其他小朋友将球拍的重他就拍的重,他也跟着学起来,嘴里还发出“慢慢慢”的声音,球拍的轻的时候,他就发出“快快快”的声音,脸上笑眯眯地说:“足球比赛的时候就有这种声音”我赶紧说到:“小朋友来来来我们和王彦昊一起快慢拍球。”小朋友听到“慢慢慢,快快快”发出的声音,玩得可带劲了。教师与小朋友共同游戏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案例分析:

《指南》中提出要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王彦昊虽然调皮,但是也常常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他拿到皮球后,按照自己的玩法快慢拍球。有时拍得高、有时拍得低、有时拍在地上。虽然,他没有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但是他在活动中还是玩得很开心的,如果这时,我不顾孩子的想法,对他进行批评,很可能会使他对活动丧失兴趣。我在肯定他的同时,使用一些有效地策略,引导他按照我的要求进行,效果很好。

活动运用了示范法、讲解法以及体育活动和音乐节奏相整合的方法,通过调动视听感官,增强幼儿的兴趣,我运用一只皮球来开启小朋友的智慧、活动身体、再用音乐节奏的快慢来进行快慢拍球交替。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我既让小朋友玩得十分尽兴,又锻炼了体能,有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儿童发展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教孩子如何去思维,引导孩子怎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从而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三、挖掘天性,善于观察每一个宝宝

又到户外活动时间了,孩子们看到我从器材室推出来一车篮球,一个个开心地欢呼着。经过一段时间滚球、对接球的训练,孩子们玩球的手势明显熟练多了。所以我决定渐渐加强难度,让幼儿开始学习抱球 ,发展手眼协调能力。我拿过一个皮球做示范,告诉幼儿抱球的方法:将皮球用力摔到地上去,眼睛看好皮球,当皮球反弹回来时,两只手紧紧去抱住皮球。看似简单的动作幼儿做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容易。王柘远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一直跑过来和我说:老师我接不住,老师皮球都打到我的脸了……一次次的失败,王柘远想放弃了。于是我不断鼓励他,我说:那王老师来帮助你好不好。我先先轻轻地将皮球(打到球反弹幼儿能抱住的高度)拍下去,王柘远一下子就接住了。小家伙一下子就重拾信心了,我和他一起练习着抱皮球,我喊口令,扔皮球,抱皮球,再多次尝试下王柘远终于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了成功,可开心啦!

案例分析:

    《指南》指出:“体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及基本动作练习,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个性品质,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球类运动是体育活动中的一大项目,对于小班幼儿,好动是他们的年龄特点,运动是他们的本能,同时也是幼儿探索客体环境的最有效手段。球类活动独特的趣味性、多功能性能有效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让幼儿在过程中能完全展示自我,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体能,培养自信、勇敢、团队合作等良好品质。小班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协调能力不是很好。

为了培养幼儿对球类运动的兴趣,培养自信心,我尝试从易到难,从基础动作慢慢强化幼儿的运动技能,逐步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小班幼儿心理较脆弱,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有好奇心,但是不够坚持,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鼓励,教师需要对他们有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善于观察每一个幼儿。小班幼儿以无意意识为主好模仿,所以我多次带领他们做抱球的动作,边说边玩,在游戏中学习本领发展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组织写有趣的球类游戏,在反复练习中,强化幼儿的基础运动技能,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小篮球学习只有多鼓励多展示,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只有多学多练,才能提高孩子的技能;只有多思考多总结,才能保障孩子的成长。为了让孩子更阳光、更有活力,一直在不断努力。同时,也倡议大家能够参与到我们的篮球运动中来,让我们一起追逐小篮球的大世界。

参考文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