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竹竿,快乐合作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9日

舞动竹竿  快乐合作


【案例背景】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中说: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我们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跳竹竿”,发展幼儿的弹跳能力。大班幼儿很喜爱玩民间游戏,跳竹竿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游戏之一,即可以让幼儿感受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氛围,又可以发展幼儿身体的灵敏性和弹跳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使幼儿在自然式、生活化的情境中练习跨跳等动作的灵敏度,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的目的,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集体合作的快乐。


【案例呈现】


大班体育活动:竹竿乐


活动目标:

1.在竹竿游戏中,丰富幼儿身体移动的经验,提高身体的控制、协调、灵敏度。

2.学习与同伴相互协作,培养小组及团队协作精神,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评析: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认识、能力、情感角度提出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目标符合《纲要》《指南》要求,能抓住关键性经验,表达明确具体。]

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1.5米长的竹竿8根、图片、方位箭头、队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热身活动

(分析:音乐节奏清晰、明快,能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同时,利用走、跨跳、双脚跳、单脚跳等基本动作进行热身,能为后续活动打下基础。)

二、基本部分

(一)游戏——巧过竹竿

1.介绍玩法

今天我们要和好朋友,一起合作过竹竿。怎么玩呢?

2.示范玩法

(分析:师幼共同示范,便于幼儿快速准确地把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3.提出要求

4.分组游戏

(分析:提供了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幼儿分成4组进行尝试。教师指导有重点,一是鼓励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大胆尝试,二是引导幼儿能同时过竿。)

5.分享交流

(分析:通过小组展示和教师抛出的问题,幼儿踊跃将尝试中遇到的问题大胆表达出来,教师组织幼儿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教师梳理出成功的秘诀。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幼儿学习发展的特点,而且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师小结:我们过竹竿成功的秘诀是:首先要和同伴商量好方法,然后根据口令,同时过竿。

(分析:本次游戏主要让5人合作用跳、走、下蹲等方法过竹竿,这些不同的动作对幼儿身体移动核心经验的获得极有作用。)

(二)游戏——与竹共舞

1.介绍玩法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游戏玩法:小组成员要一起手握竹竿朝箭头方向一起移动。

(分析:借助图片,能让游戏玩法变得形象易懂。)

2.提出要求

3.分组游戏

(分析:每组一份操作图示,不仅能让幼儿的尝试更有目的性、次序性,而且也利用于目标的达成---朝同一方向一起移动。)

4.分享交流

5.教师小结:在和竹竿跳舞的时候,每组组员要朝同一个方向一起移动,移动的速度也要一样。

(分析:小组游戏后的经验的梳理提炼能为后续集体游戏打下基础。)

6.集体游戏

(1)提出要求

(2)集体尝试

(3)分享交流

(4)再次尝试

(5)随乐移动

(分析:音乐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提升了游戏的难度,使幼儿必须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去改变方向和动作,去适应环境,其协调、控制、稳定性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6)教师小结:看来我们不仅要看着图示方向统一移动,而且还要听着音乐跟着节奏,用同一速度来跳舞,这样跳出来的舞蹈才能整齐,又好看。

(分析:本次游戏侧重幼儿腿部肌肉群的锻炼。通过小组游戏--集体三次游戏,让幼儿在前进后退、左右侧移动中体验运动方向,锻炼腿部的灵活性,也促使幼儿身体协调能力有效提升。)

(三)游戏——开汽车

1.第一次:四散开。

(1)介绍玩法

师结合图片介绍:每组手握两根竹竿;一边一根,最前面的小朋友要握住竹竿的最前端,最后面的小朋友要握住竹竿的最后端。

(评析:细节图片的展示,让幼儿明确了握竹竿的方法。)

(2)提出要求

(3)幼儿游戏

(评析:《小汽车》音乐的加入,增加了游戏的情境性。)

 (4)分享交流:师:刚刚小朋友在开车的时候发现了什么问题?

(5)教师小结

2.第二次游戏:

(1)介绍玩法

(2)提出要求:要注意安全,同一速度往前开。

(3)幼儿游戏

(4)教师小结:4辆汽车要整齐的行驶,不仅大家要看着图示,同时改变方向,而且还要互相看齐,保持同一速度前进。

(分析:本环节通过两层次的游戏,不断加大对肌肉神经的刺激,促进肌肉的快速收缩,从而提高身体移动能力。在游戏中,注重幼儿自由尝试探索和讨论交流,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和同伴合作的快乐。)

(四)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和竹竿一起玩了这么多有趣的游戏,有过竹竿、和竹竿跳舞还有开汽车。这些游戏都是要和小伙伴配合、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

三、结束部分----放松结束

【案例反思】:


    跳竹竿这项民间传统游戏非常吸引幼儿,让他们从中体验民间传统游戏的无限乐趣,由浅到深地进行游戏,积极尝试、探索多种不同的跳法。跳竹竿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请幼儿观察竹竿不同节奏的打法,练习打竹竿而且分合有序,在掌握竹竿的打法后,尝试探索跳竹竿,学习用不同的节奏跳。 

  在教学方法上,我不示范竹竿的跳法,而是引导幼儿去自主探索,从而通过尝试、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当幼儿学会基础的步伐以后,他们没有只是枯燥地练习,而是积极地在创编着新的跳法。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了节奏的敲法和跳的步伐,不仅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能够同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一起游戏。


    一、准确定位,体现集中活动的价值和必要性。

    自从《指南》颁布以来,我们在设计组织体育活动计划时,应首先思考要发展幼儿哪些而身体素质来增强幼儿的体质,然后再考虑围绕这些身体素质应该选择哪些事宜的身体活动。《指南》围绕幼儿身体素质提出了“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发展目标,以上表明了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是幼儿体育活动的核心目标。因此,本次活动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控制、协调、灵敏”为切入点,依托身体移动这一运动方式,借助本土材料——竹竿,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在与同伴多样玩竹竿的配合分享中,不仅提高移动中的本体感受力,而且控制、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都能得到极大的锻炼,同时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重要性。

为了能发挥集体教学的价值,在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多层次幼儿集体移动的活动情境,让幼儿借助以往个体移动的经验,学会与5个、20个同伴一起协作移动,在尝试、讨论、再尝试的过程中,逐步积累集体协作的经验和方法,从而获得控制、协调等方面的发展。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目标定位准确,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同时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二、教学方法恰当,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游戏贯穿始终。

活动中,教师以幼儿身体移动发展的特点创设了三个循序渐进的游戏:巧过竹竿---与竹共舞----开汽车。巧过竹竿游戏,引导幼儿5人这一组用各种方式同时过竹竿,让幼儿获得“和同伴商量好方法,根据口令,同时过竿”的经验。与竹共舞游戏,则通过小组、集体两个层次游戏,获得“每组组员要朝同一个方向一起移动,移动的速度也要一样。”的经验。开汽车游戏,也是通过小组、集体两个层次游戏,获得“4辆汽车要整齐的行驶,不仅大家要看着图示,同时改变方向,而且还要互相看齐,保持同一速度前进。”的经验。

2.给予幼儿自主尝试的机会。

在以往的体育活动中,我们较多采用老师教学一种动作技能,而后幼儿通过个体自由练习,集体游戏练习来完成。而本次活动,教师注重幼儿自主性的发展,给予幼儿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每个游戏中,都提供了一次幼儿和同伴协商配合自主尝试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以观察者、引导者的身份陪伴幼儿游戏,鼓励幼儿积极尝试探索,允许幼儿在失败中习得合作移动的经验。并且通过集中交流分享,组织幼讨论尝试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梳理出集体移动的方法。

3.教具、学具具有特色,有效支持幼儿的学习。

活动中,教师采用了本土材料----1.5长笔直不能弯曲的竹竿,创设了一种需要幼儿克服困难的情境,幼儿必须与同伴配合,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并与同伴分享快乐。

在活动中,教师利用图片讲解游戏玩法和注意事项,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幼儿直观形象地了解游戏的玩法,而且也避免了户外教学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同时小图片的使用,不仅让小组合作的内容更加清晰,而且也为其能朝同一方向协调移动提供了支持。

    三、活动环节清晰,师幼互动有效。

    本次活动环节清晰,有针对性、层次性,重难点突出。首先活动是按三个游戏开展的脉络来进行的,其次在每个游戏中,教师也都以介绍游戏规则---提出要求---幼儿游戏---交流分享---小结的程序进行的,可谓结构清晰、明确。在重难点环节,教师不仅通过两个层次的游戏来解决,而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如结合图片讲解、幼儿示范、讨论梳理等,以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

在活动中,教师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学习需要,用亲切、大方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肢体动作,采用师幼、幼幼互动的形式,积极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整个活动气氛活跃。

    四、不足与改进策略

    因为集中活动容量及时间的控制,在第三个游戏----开汽车中,幼儿集体移动转弯的体验还不够丰富,且挑战性也不够。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