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户外体育教学中幼儿良好秩序的培养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4日

浅谈户外体育教学中幼儿良好秩序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阐明:体育活动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体育活动除了强身健体外,还在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智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个性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纵观我们幼儿园现在的体育教学活动,由于活动一般在室外进行,活动范围广,受外界干扰多,再加之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往往导致秩序紊乱场面失控,教师“殚精竭虑”,“疲惫不堪”,幼儿却“涣散一片”,“我行我素”,不仅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更让“促使幼儿多方发展”成为无稽之谈,体育活动也由此成了广大女教师们不愿承揽的“烫手山芋”。

那如何才能在户外体育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性,使我们的体育活动既内容丰富又不显杂乱,形式多样又张弛有度,场面热闹却收放自如。恰似一篇散文虽洋洋洒洒,却形散而神不散呢?陶行知先生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一、建立默契有效的体育常规是形成良好秩序的基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常规,便是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它是实现“教”与“学”的重要保障。我们的体育教学,除了易受干扰等特殊性,还有一些区别于其它领域课程的自身特质,例如由于活动形式的多样,往往需要多样的队列与之匹配——纵队,横列,圆形,螺旋形等;还需要多样的活动方式与之相辅——集体活动,分散活动,小组活动等,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驾驭这些环节,做到游刃有余呢?常规的建立必不可少。而如何建立呢?我们教师应特别注意本班幼儿的特点,切不可“生搬硬套”或进行“野蛮训练”,应该在师幼相互默契的基础上建立一些幼儿乐意接受并有能力接受的规则,让这些规则产生效用为活动服务。比如当需要幼儿集合、散开、前进、后退、站起、蹲下、原地跳时,我们教师可以合理运用一些较形象的手势引领他们,逐渐养成他们看手势做动作的习惯;再如对于中大班幼儿,我们教师可以用哨声来提点,如一声哨响表示站成一列纵队,两声哨响表示站成两列纵队,长哨表示什么,短哨又表示什么等等 ;还可以用幼儿喜爱的音乐来进行调控,让幼儿知道听到这个音乐我该干什么了……当幼儿逐渐养成了这些习惯之后,不仅能解放了教师的嗓子,使教师能较好地完成环节的自然过渡和交替,便于掌控场面,更能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更加的专注,玩得也更开心。

二、发挥体育器材物的有效性是形成良好秩序的窍门。体育器材作为户外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因地制宜采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件作为活动器材,还经常利用废利旧,自制体育器材,同时还经常一物多用,让器材物尽其效,尽可能多地引领、锻炼、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为活动所服务。例如大班体育活动《蜘蛛运粮》,目的是让幼儿练习手脚着地仰面爬行的能力(教学活动中称织网),为了营造活动的氛围,活动前我们教师在场地上用彩色即时贴布置了一个大大的蛛网图形,以让扮演“小蜘蛛”的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热身活动开始,教师让幼儿在“蛛网”上随意找一个点站好,并用语言提点:“今天蜘蛛妈妈要带蜘蛛宝宝们学习织网的本领,先让我们一起活动一下手脚,请宝宝们赶快在我们的家里找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准备好。”这样,“蛛网”不仅调动起了幼儿的兴趣,还无形中为幼儿的活动规划出了一定的场地与范围,避免了幼儿在热身活动中出现四散乱窜,到处游离的现象,为活动有秩序并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当活动进行到幼儿自由练习手脚着地仰面爬的时候,教师又用语言提点:“这是妈妈织的网,请宝宝们先在妈妈织的网线上爬一爬,学一学。”这样,“蛛网”又成了幼儿进行自由练习的线路图,使幼儿能主动循着蛛网的线条进行练习,既分散又不紊乱,既自由又不放任,由此维持了活动的良好秩序。当进入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集体练习的环节,教师又用语言提点:“现在要请宝宝们跟随妈妈一起来织一张完整的网。”于是教师带领幼儿从蛛网的一点出发,沿着蛛网的线路成纵队出发练习。这样,蛛网又起了良好的导视作用,成为幼儿集体练习中的导视图,再次确保了活动的良好秩序。纵观活动,“蛛网”作为此次体育活动中的一种材料,既起到了作为场景引发幼儿兴趣的作用,又作为线路图成为幼学习和练习的一个载体,同时又成为一个既定的活动场所制约着活动的范围,一物多用,物尽其效,成为活动有秩序进行的内在牵引力,从而确保了整个活动的秩序性,条理性。

三、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是形成良好秩序的关键。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田。”的确,任何教学活动,只有幼儿集中注意力,才能获得认知的发展,技能的提高和情感的体验,而如果说上述两点是活动有良好秩序的外在保障,那么提升幼儿的注意力则是幼儿有秩序进行活动的内在关键。

1、内容形式能充分调动幼儿兴趣。一个能引起幼儿极大兴致的活动,必然能大力调动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注意力集中了,才能积极主动地排除一些外界干扰,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并去参与求知活动。如小班的幼儿对球较感兴趣,因此我为他们选择了“熊猫滚球”、“拖小猪”、“我和球儿来赛跑”等活动内容,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又如,我为中班幼儿选择了“猫捉老鼠”、“狼捉小兔”老虎捉猴子”等活动内容,因为中班的孩子本身就对猫捉老鼠、狼捉小兔很感兴趣,再加上活动中的变化很有趣,所以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大班幼儿活动能力较强,对竞赛游戏非常喜爱,因此我就为他们安排了“套圈赛跑”、“扎绳解绳比赛”、“乌龟赛跑”等游戏,满足他们的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用大力倡导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把幼儿难以理解或枯燥的动作和身体素质练习变成有趣的模仿活动或具体的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开展活动,并达到增加体质的目的。如我们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常常从准备活动——新授——结束放松活动用一个游戏贯穿到底,让幼儿扮演一定的角色,并为小、中幼儿适当地佩戴一些角色标志和装饰物,提高其游戏的兴趣,增强注意的持久性。如小班幼儿练习四散追逐跑,我们开展了“勤劳的小白兔”的游戏,幼儿戴着白兔的头饰,一会儿种青菜、萝卜,一会儿浇水、施肥,一会儿下雨了,一会儿狼来了……,完全进入角色之中,兴趣盎然地掌握了基本动作,在情节的不断变化发展中,以适宜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使原本枯燥、呆板的动作具有了新的含义,幼儿的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印证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丰富的游戏内容和游戏情节、游戏规则等,还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活动安排能合理符合幼儿特点。各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体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有着显著差异。只有遵循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明确其生长发展规律,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和安排体育活动,才能使幼儿对活动更专注。如由于幼儿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教学的新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幼儿对新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幼儿情绪,让活动得以有条理地延续。又如小班幼儿的体力较弱,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较差,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都有待于提高,并且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喜欢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对活动的结果不太感兴趣,也不太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因此,应选择一些规则少、难度较小的集体性活动。中班幼儿的体力有所增强,动作比小班显得灵活、协调,注意力也较集中,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初步有了合作意识,对活动的结果也有所注意。因此,在中班易开展些具有较复杂规则及带有一定合作意识的游戏。到了大班,幼儿的身体活动能力发展较好,在动作上更加灵敏、平稳,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体力和合作意识都有所发展,并且有一定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所以,在选择和组织大班体育活动时应考虑动作增多、难度增大、内容丰富、运动量大、竞赛性强、脑体结合、规则稍复杂等因素,以保证所选择组织的活动让大班幼儿喜欢,同时又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活动过程关注幼儿个体差异。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的确,幼儿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我们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一些顽劣的,特别调皮的孩子往往是让我们大伤脑筋的对象,因为也往往是这些孩子,他们没有等待的耐心,兴奋性高,运动量大难以自控,影响着教育活动的秩序。怎么办呢?我想我们教师应尽力站在幼儿的立场上,透过他们的行动去把握他们内心的想法,理解他们独特的感受方式、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我们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引导者而且是富有童心的游戏伙伴。如:体育游戏《龟兔赛跑》,由于场景较多赛道也多,而一次进行的活动人数却只有两名幼儿,如此长久的等待必然会使这类幼儿注意力分散,最终导致活动涣散,于是,我把幼儿分成六组进行,每次有三对幼儿同时进行,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等待的时间。幼儿也很感兴趣,都争抢着交换角色比赛,另外活动中,根据幼儿发展与动静交替的特点,我们应对对一些活动量大的幼儿进行合理调控。如老师可以穿插分发奖牌,拿到奖牌的幼儿可以休息一会。另外在平时的活动中,也可注重培养这类幼儿的自控能力。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规则。例如,与孩子一起玩“指挥交通”的游戏,让孩子扮演交通警察,事先约定每班交通警察要站3分钟的岗,时间到后才能换岗。在游戏中,对注意力持续时间的要求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慢慢地将外在的游戏规则内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课堂注意力的持久性。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