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出旋律 奏出乐章 ——论幼儿打击乐中节奏感的培养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8日

敲出旋律 奏出乐章

                         ——论幼儿打击乐中节奏感的培养


摘要: 
  
打击乐是最能引发幼儿兴趣的音乐活动之一,它可以提高幼儿对各种乐器不同音色的辨别能力,以及对声音高低、强弱、长短等要素的敏感性,提高幼儿与群体合作的协调能力,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获得欢乐和成功。打击乐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活动,它是指在音乐中有节奏地敲打某些打击乐器的一种活动。它是幼儿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重要途径。打击乐种类丰富、音色各异,演奏方法简单易学,演奏方便,幼儿会拍手就能掌握。所以,用打击乐活动来培养幼儿节奏感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打击乐活动  节奏感  教育价值  教育策略

打击乐教学是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又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大部分幼儿比较喜欢的活动之一。打击乐器的演奏对幼儿来说,它们是最自然的音乐表达工具也是最容易从中获得快乐的源泉。打击乐活动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组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要想充分体现打击乐活动的这些教育价值,在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幼儿音乐兴趣尤为重要。目前幼儿园打击乐教学中对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并不完善。如有的教师注重打击乐的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对幼儿的兴趣培养和审美教育,存在技能化倾向;有的教师教学中对幼儿缺乏了解,忽视幼儿主体性发展,教学方法较单一等。因此,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教育价值与教育策略很必要。

一、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教育价值

打击乐中培养幼儿节奏感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孩子对声音具有敏感性,打击乐就很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活动中,幼儿手、眼、脑、心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敏、聪慧,促进了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首先,打击乐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因为打击乐活动中需要幼儿认识打击乐器,节奏型、休止符号等音乐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必须要求幼儿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作为基础。其次,打击乐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力的发展。因为打击乐活动中需要幼儿识别音符、听辨节奏,并要创造性地演奏打击乐乐曲,这些活动中都需要思维能力的参与。再次,打击乐活动中也有助于促进幼儿注意力的发展。因为打击乐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最后,打击乐活动中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在打击乐活动中往往为了让幼儿能够有感情地演奏,教师就会要求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乐曲或者歌曲的内容,这种做法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再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总之,通过打击乐活动中多种方法的运用,会有力地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提高。

打击乐中培养幼儿节奏感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园的打击乐中要想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必须要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合奏出优美的节奏。所以,节奏感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教师要在打击乐活动中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让幼儿体验合作的过程,共享合作成功的喜悦。如:为乐队起名字(引导幼儿一起合作为自己的乐队起一个名字)。经过大家的提议、讨论,把好的想法和意见都溶进去,最后确定一个叫“喜羊羊乐队”、一个叫“灰太狼乐队”。在这次协商中,孩子们懂得了自己就是这个乐队的一名小乐手,大家必须合作,乐队的演奏才会成功。同时他们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幼儿经过这样反复与人商量、讨论的锻炼,幼儿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了。

二、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教育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幼儿最初对打击乐产生兴趣来源于对打击乐本身的兴趣。有趣的外观造型和奇特的音响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只有幼儿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参与打击乐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而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处处有节奏,而幼儿又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应该不断地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听觉去发现节奏,感知各种美妙节奏的内在规律。如:下雨时让幼儿倾听滴答滴答的雨声,他们会发现“滴答,滴答,滴答”的雨声中藏着× ×∣× ×||的节奏;组织幼儿外出郊游时让幼儿寻找各种各样的声音:哔哔叭叭的喇叭声,风吹树林的沙沙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哗哗的流水声,……。并在郊游结束后组织幼儿幼儿回忆所听到的各种声音并分辨各种不同的节奏。如他们会发现在哔哔叭叭的喇叭声中藏着××·| ××·||的节奏,风吹树林的沙沙声中藏着×××× ×××××××× ××××||的节奏等。然后,要求幼儿回家仔细寻找倾听与郊游时所听到的不一样的声音,里面藏着什么节奏。我将孩子们发现的各种声音用节奏图谱表现出来,把它们投放到音乐区,并组织幼儿初步学习拍打,孩子们从这些不同的声音中探索,初步理解了节奏,知道了节奏有许多的变化。并鼓励幼儿继续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美妙声音的奥秘,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发现节奏的兴趣。

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较易掌握的教材。例如小班教材《美丽的蝴蝶》这首歌曲,它的节奏和乐句比较明显,结合小班《春天》这个主题教学活动,带幼儿到户外寻找蝴蝶,同时感受春天的美丽。给幼儿系上纱巾当蝴蝶翅膀,伴随音乐自由模仿蝴蝶翩翩起舞,这时幼儿会觉得音乐很美,心情很舒畅。待幼儿熟悉歌曲节奏和乐句后加入乐器演奏,先让幼儿认识三角铁,知道它的声音是长长的,使幼儿对乐器更感兴趣,然后延伸至分组同时进行模仿蝴蝶飞和乐器演奏表演。

在整个打击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与幼儿像伙伴式的合作、商量、讨论,尽量多为幼儿提供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发表意见、沟通交流的机会。其次,要让教育转化为幼儿真实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打击乐器,在发放乐器后先让幼儿自己随意的敲奏,满足其好奇心理,并且还可以与幼儿玩各种游戏让幼儿辨别打击乐器的声音,并引导幼儿自制打击乐器为乐曲简单配器,幼儿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非常高兴,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再次,打击乐教育活动中还可以请幼儿先做模仿动作,如拍手、拍脚、拍腿来熟悉乐曲的节奏,然后听音乐练习模仿乐器敲打的动作,并教会幼儿正确使用乐器的方法,再请幼儿分声部用乐器实际练习,在演奏的时候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声音注意保持声音的和谐统一。最后,教师抓住了幼儿创造的这一特点,在配器过程中让幼儿相互讨论并尊重他们的配器方案,进行演奏。由于是自己创编的乐器,幼儿演奏时就特别带劲,注意力就十分集中。尝试让幼儿即兴指挥,提供机会让幼儿自由讨论确定指挥方案,鼓励幼儿大胆上台指挥。只有运用如此多样的教学方法,才会更好地激起幼儿的兴趣。《纲要》也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是“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小看戏》是一首东北音乐,旋律活泼欢快,幼儿很感兴趣。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创设充满美感的环境氛围,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形象、性质通过类比思维提示,引导幼儿采用了多通道感知方法,即:说、唱、做个体动作(头、肩、上下肢、脚)、集体动作、轮换角色、等方式,让幼儿在动作与思维、动作与乐器的交互作用中,兴趣浓厚地积极感知、体验操作,来促进幼儿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首先,我利用具体形象的图谱教学。图谱形象具体地表明了乐曲的节奏,深深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对图形发生兴趣,从而萌发跃跃预试的心情到尝试的表现,这种引导的环境,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幼儿能很好地理解了音乐、掌握了节奏。其次,通过节奏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让幼儿在活动中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幼儿有主动学习的体验,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用不同形式感受理解音乐。传统的打击乐教学中,我先出示了自己根据乐曲制作的节奏图,规定幼儿用单纯的拍手、拍腿及拍肩方法把节奏拍出来。在进行统一的分声部做模仿动作。最后,规定幼儿自选乐器演奏了这曲打击乐。这种要求幼儿服从划一的步骤与方法,看似既省时又简捷的方法,似乎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不但抑制幼儿的创造性的发展,而且会使幼儿形成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被动的去参与打击乐活动。而我在活动中,先通过视频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后,接着引导幼儿观察图谱中,每一小节与每一小节有什么不一样。分别怎么打节奏?并且不断激发鼓励,引导幼儿想出各种不同的节奏动作。(如唇响、舌响、拍腿、叉腰、跺脚等)效果出人意料,幼儿积极性非常高,有效的促进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综合运用多感官活动培养幼儿节奏感

首先要从听觉入手让幼儿接触节奏。孩子刚一入园,听音乐欣赏的水平大不一样。音乐是听觉艺术,幼儿在音乐节奏能力与他们听觉发展有密切关系,因而,在教学中,为幼儿提供各种发展听觉的物质条件,开展各种训练听觉的游戏,使幼儿掌握听觉的技巧,了解声音的属性,熟悉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穿插一些小故事,把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了。如在进行节奏练习时,穿插一些游戏活动,不仅使幼儿学到了最基本的节奏知识,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音乐感受力。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引导幼儿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这些音乐都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也具有直观的声音形象,因而幼儿很容易地就掌握所学节奏,由于教师经常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的声音,幼儿对声音产生了强烈的敏感,能从各种声音中分辨出不同的节奏,有快、急的,有缓、慢的。

其次,从触觉入手让幼儿感觉节奏。在幼儿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响声,这样的活动他们非常乐意参与。因此,在打击乐教学中应该让幼儿从所接触的周围环境中的节奏入手来培养其节奏感,这样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节奏感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对幼儿来说除了口说、手拍及一些形象性的语言节奏外,还可以充分运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来感受不同节奏。拍手、跺脚、晃身体等都是让幼儿身体来感受节奏很棒的活动。

最后,从运动觉入手让幼儿表达节奏。在培养幼儿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幼儿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也可以让幼儿听音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表现节奏。为了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和幼儿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幼儿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幼儿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幼儿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们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幼儿自由发挥,不要让幼儿一味模仿,如果幼儿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应及时引导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

四、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音乐节奏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是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8]幼儿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通过师幼互动或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学习这样的游戏,幼儿不仅学得有趣,而且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节奏。不管什么样的游戏,不管用什么形式来游戏,幼儿都会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捕捉到节奏型,掌握好节奏。在打击乐活动中设计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小铃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听辩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但是在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音乐节奏时,教师还要考虑所带幼儿的年龄特点,加入一些幼儿能理解的形象符号。

总之,音乐是声音与情感艺术。培养幼儿音乐节奏的能力,必须引导幼儿多听、多想、多进行情感体验,多表现。当然不管运用什么手段去培养幼儿在音乐游戏中节奏感,但用最有效、最佳的方法去培养,那对幼儿来说都是有益的,节奏感对于幼儿将来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是我们幼儿教育的重要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寻求最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幼儿,培养节奏感就是我们教育幼儿的比较有效教学方法。对于这种培养的探究,我们更要深刻去探讨,探讨更多的培养幼儿在音乐游戏中节奏感,让节奏感深入每个幼儿的心灵,使他们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得到提高。打击乐演奏活动是发展幼儿多种能力的积极活动,要使幼儿乐于参与,大胆创新,这样就能从中受益无穷。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