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我的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5日

这些都是我的

注意:“这些都是我的,我先拿到的!”

区角游戏时,我转过身看到征华滨正在极力保护自己正在玩的一些积木。征华滨用手臂尽可能多的抱信他能拿到的积木。邢智程十分困惑地站在旁边,说:"我也想玩。"征华滨回答说:"你不能玩,我需要这些积木,你一个都不能拿!"我把手放在征华滨的背上,然后小声对征华滨说: “来,征华滨,这有这么多的积木呢,给邢智程一些。“征华滨:“不行,这些我都要用的。”邢智程决定自己采取措施,他捡起征华滨没有拿到的散落在四周的几个积木就开始玩起来。征华滨发现了,一脚踢飞了邢智程正在搭建的积木,大叫道:“它们都是我的!”我很生气,开始教导征华滨要懂得分享,几分钟后,从征华滨那里强行拿了一些积木给邢智程,并把他们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征华滨站起来,跺脚哭着说:我讨厌你们!你们拿走了我的积木!

识别:                                

《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常常被老师要求分享。如每个小朋友只能拿几个。"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能自己一个人玩""有好吃的可以和大家分享,来老师帮你分给大家吃""你不能拿这么多,这是不对的  "等等。在大人眼里玩具和食物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是应该分享和可以分享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玩具和食物可能是他们最珍贵的礼物。所以老师的这一要求存在着不合理性质不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因而分享的要求往往被孩子拒绝了。由此看出孩子不愿意分享的行为是正常的。我们老师不能断然评价孩子小气、霸道,而采取强制的处理方法。
回应:

1、有助于分享的应该是老师的期望,理解和环境布置,而非强制与纯粹的说教。理解孩子的行为需求,进行行为分析,寻找原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因而老师应接纳孩子的情绪,做好疏导,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在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交往中去感知体验学习,允许孩子适度不分享。在孩子愿意分享的时候才进行分享,感受分享的乐趣,从而让分享行为得以强化。

2、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时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在生活中体验分享:寻找一位愿意与之合作,性格温和的儿童,带他主动询找一起玩的机会:"我们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们想和你一起玩你的玩具。"经常说说分享活动以及分享活动给大家带来的好处
  在游戏中要求分享:要求分享不等同于强制分享,老师可创设一个情境,让征华滨参与到其中,谨慎选择方式来鼓励征华滨分享物品,并让他知道你是多么欣赏他和你一起分享。如征华滨不愿意,可简单地说:"好吧,也许等一下,我们可以一起玩。"然后走开,让孩子知道分享是积极的活动,不是被强迫的活动。

   3、巩固幼儿分享行为,建立分享规则。人们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假,当孩子表现出分享行为,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分享时,家长要给予肯定,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你真棒!”“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真是好孩子!”或给他一朵小红花,或给幼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都能使幼儿得到满足,同时分享意识也得到了巩固。另外,借助日常的教学活动,加强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例如在班上设立“分享日”,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选一天设立专门的分享日。如选每周的星期五为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带来自己的玩具、图书等,在下午将自己的玩具与别人交换着玩,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无轮流交换使用,实施规则,轮流公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幼儿在一起学习、游戏的机会很多,如一起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都可以提供创造与同伴分享的机会。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