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前言 荀子曾说:“人之初也,不能无群”。孩子从一出生就有与人交往的要求。同伴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与同伴的交往经历对其身心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缺少朋友比成绩差是更严重的问题。
人际交往能力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之一。特别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如果一个孩子的交往能力差,就很难与老师、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整日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无论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还是性格的养成都是极其不利的。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能力呢?
了解同伴交往的意义
同伴和圈子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儿童从个体的人快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拥有同伴,意味着被接纳,被认同,被认为有价值;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持续提供成长的动力。
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促进个人人格的健康发展。
同伴关系有助于社交技能的发展。缺乏同伴的儿童的交往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协作互动能力都会显著低于有同伴支持的儿童。
熟悉同伴交往的发展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需求逐渐增加,与同伴相处的时间也增加,容易形成小群体。
研究发现:7-11岁的孩子与同伴玩耍的时间占其全部时间的40%左右。逐渐与同伴交往更密切,与父母的交往相对疏离。
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与同伴交往太少,而对父母过于依恋,就说明在同伴交往中出现了严重问题。
●6-10岁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易形成群体。与同伴群体其他成员的交往中,儿童会发现团队合作的价值,萌生对实现共同目标的团队责任感和忠诚感。
如果交往的同伴圈在穿着、爱好、行为等方面有偏差倾向(打游戏过度、上网、打架、挑战班规校纪、奇装异服等),儿童个体会在群体的影响下,表现出从众心理和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归属感和作为成员的责任感。这个非常危险,家长必须进行干预。
●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
“实用主义的友谊观;”,谁有玩具跟谁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没有友谊概念,“朋友”就是暂时的玩伴,“友谊”不稳定,容易受物质影响。
第二阶段(4-9岁)
单向帮助。要求朋友服从自己的要求,满足自己的 愿望;如果顺从,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友谊的小船随时翻”。
第三阶段(6-12岁)
双向帮助。了解了友谊是相互的,但仍然不稳定,“友谊的小船也会翻”。
第四阶段(9-15岁)
亲密共享。认为朋友要共享,互信,忠诚,甘苦与共。朋友逐渐成为孩子愿意亲密交流的人,而非父母,也是这个年龄段发生与父母交流的疏远。
第五阶段(12岁以上)
自发的相互依赖。交往双方能相互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友谊关系稳定。
同伴接纳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同伴接纳:指儿童被一群同龄人关注和喜欢的程度。被大部分同学喜欢的,同伴接纳程度高;被大部分同学讨厌的,同伴接纳程度低。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影响儿童的自我认知、自尊水平、幸福感、归属感、情绪和校园生活适应状况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