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2日

浅谈科学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有人说:幼儿的科学是行动中的科学。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或探究本能,在他们的眼中,科学就是自己拆开家里的闹钟和电动玩具的过程,是自己对着脸盆中的水痴痴地观察和水对话的过程。而我们知道3—7岁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动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周围事物;他们需要观察、了解、解释、适应周围事物;他们需要探索。因此,我们认为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科学探索行为的产生应该是情境性的,而不是把固定的、充满理性的知识塞给幼儿。这就需要教师在营造宽松的环境的同时,还要进行有目的指导的科学探索活动

《刚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面向全体幼儿,给幼儿充分的主动学习机会的活动。既要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机会与条件。那么,在科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指导重点有什么变化呢?

1.初始阶段:提出挑战任务,引起幼儿的探索动机。 
  明确提出任务。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引起幼儿探索动机。可以以任务形式提出问题,如:前几天我进行的一次科学活动《神奇的蛋壳》,活动一开始,我就提问:小朋友,你们猜猜小鸡是自己用嘴巴啄破蛋壳出来的还是鸡妈妈帮助它啄破蛋壳出来的?带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倾听故事《小鸡出壳》,故事讲完,孩子们议论开了,有的说事鸡宝宝自己啄破蛋壳的,有的说是鸡妈妈帮助它啄破的,活动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为下面的活动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2.活动过程中——激发幼儿探索。 
  科学活动的首要任务是使幼儿学会自主探索,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时机,提出发散性问题 ,始终让幼儿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秘密,自己总结出结论。《神奇的蛋壳》活动中,教师让孩子们用铅笔去啄蛋壳凹面和凸面,让她们自己去发现蛋壳凹面容易破还是凸面容易破,又通过滴水滴的实验让孩子们发现蛋壳凹面上水滴都集中在一起了,凸面上水滴都向四周滑落下去,通过这两个现象,通过孩子们的讨论,最后,她们总结出了这样的结论:从蛋壳凹面啄蛋壳容易破,从蛋壳凸面啄不容易破,因为用在凹面的力就像水滴一样,会集中在一起,力量就大,用在凸面的力也向水滴一样,向四周分散,所以力量就小。深奥的科学道理,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孩子们一下子就掌握了,所以,幼儿的自主探索在科学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活动结束——引导幼儿拓展经验。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拓展经验。《神奇的蛋壳》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让孩子观看各种桥梁,隧道,圆形屋顶,上海铁路南站屋顶等图片,让孩子们发现这些建筑都是和蛋壳的形状是一样的,从而了解蛋壳结构在生活中得运用。最后教师让孩子们根据蛋壳结构自己来设计一个建筑,并把它画下来,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从别人的设计中得到启示。 
语言描述法:集体或小组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师引导幼儿自我评价。 
  科学活动的指导没有统一的模式,它是伴随教育过程始终的隐性教育能力,存在与教师对幼儿的兴趣点的观察、把握中;对幼儿讨论与争辩的引导中;……这种隐性教育能力在活动前无法准确预料,但却是教师高水平教育能力的体现,且在促进幼儿的发展方面具有价值。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