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常规的培养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1日

幼儿良好的常规包括盥洗、进餐、睡眠、上课等十多个环节,是幼儿需要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独立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小班是培养幼儿规则的最佳阶段。幼儿是否遵守常规与教师所用的方法有很大关系。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在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中,建立良好的常规。

    作为教师都希望将自己班级的常规抓好,但是幼儿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认知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搞“一刀切”,不可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什么常规在什么时候教合适,深入到什么程度才适宜,遇到问题,如何去调整,都应提前做一个具体的计划,贯穿在幼儿的生活中。还应注意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的有效结合,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例如针对小班幼儿到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多用一些身体的语言:与幼儿抱一抱、握握手,通过这些来拉近与幼儿的距离,缓解幼儿的恐惧感,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安定愉快,孩子会越来越喜欢老师,良好的情感基础也能为培养常规做铺垫。

同时,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幼儿善于模仿,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都会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自身的言行举止,将做人和育人相统一起来,时时刻刻做好幼儿的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和启迪幼儿,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我看到地上有一张纸巾,便捡了起来,阳阳观察到了我这一行为,在教室里他发现有小朋友将餐巾纸扔到了地上,他便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里,对小朋友说:“你看我和老师一样,把垃圾捡起来了!”很是自豪。

针对环境创设对幼儿的渗透作用提示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文字符号、图示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

例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幼儿园的常规还比较陌生。幼儿不清楚喝水的流程以及应该倒多少水合适,玩具玩好后不懂得收纳。在一次观察幼儿玩娃娃家的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幼儿将玩具随意丢在地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喝水的步骤以及如何归纳玩具,给玩具“找家”拍成照片或绘画的方式张贴在教室内以便于时刻提醒幼儿。为了鼓励幼儿更好的进食,我设计了一块光盘行为的展示板,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卡通小碗贴在展示板上,每天把饭吃光的幼儿就可以在自己的小碗里贴上贴纸,每周五比一比谁的星星最多,评为这一周的“光盘小标兵”。

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采用代币奖励法,给表现好的小朋友送上小贴纸、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