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2日

浅议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摘要:当下,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文明,民主,平等了,但投射到家庭教育上,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平等感了么?和谐了么?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孩子的父母所关注的,而且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核心工作”了。我们知道很多父母都很努力的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可是这样能达到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吗?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观察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而不是局限于衣食问题。

关键词:和谐 平等 尊重 适度的爱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接受教育”这个过程,而每个成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因内容、形式等的不同,也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不同的教育意义。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意味着性格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人的品性是在什么时候基本形成的呢?童年时期!一个孩子在孩童期间的一些心理培养和思想教育,往往取决于自己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最重大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将会影响到孩子品性的形成轨迹,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怎样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性、保持心理健康呢?那就要将合适的教育贯穿于生活的点滴中。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

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在和睦友爱的生活环境中,即使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心情也会愉快,良好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和充分发挥其潜能,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么,家长应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呢?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出一个温暖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相互体谅、互相尊重,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其次,表现在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上,孩子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生活,精神上没有压力。此外,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进行思想沟通,如经常与孩子谈论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生活情况,营造交往沟通的氛围。

2.给孩子创设一个“小天地”

目前,家庭居住条件都越来越好,家长在装修房屋、改善室内环境时应给孩子留有一席之地,为孩子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天地,让他们在里面做自己的主人,自由自在地天马行空。这个小居室或小角落的布局以及家具的设计、摆设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还可利用客厅、卧室一角或阳台一边,做个既富有童趣又便于孩子伸手可及的壁柜,供孩子放置玩具和图书。在阳台的墙上,可贴上瓷砖供孩子作画,或在椅子背后做些富有童趣的小布袋,供孩子放置物品,更或者在一小块墙面上,用纸贴上些装饰品,让孩子涂鸦。在成人看来这似乎都是小事,但在孩子眼里,成人为他们创设的这个“小天地”是属于他们所有的,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样,产生平等感。

3.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各自有着鲜明的个性,有自身潜在的各种能力,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个体差异,他们的某些方面有快有慢、有先有后,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不要盲目攀比,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

其实,孩子的教育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培养孩子的性格,释放孩子的天性也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只要我们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权利,让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我们的孩子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尊重孩子,歧视、虐待和任意打骂、体罚孩子

如果我对某些家长说,您应该把孩子当人看待,肯定会引起家长的反感: 我自己的孩子,疼不够,爱不够,家庭的未来都寄托在他身上,能不把他当人看待?难道我会把他当做小狗、小猫?恕我直言,当某些家长对孩子宠爱得无以复加的时候,孩子往往失去了人的尊严;当孩子不令家长满意,家长恨铁铁不成钢、滥施惩罚的时候,孩子往往也失去了人的尊严……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会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凡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是失去了自尊,为什么失去自尊,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1.清除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痛”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又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家长与孩子,既有“领导”关系,又有“同志”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认识可能片面,可能错误。家长了解了,才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家长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可信马由僵,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家长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令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3.我们如果对孩子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就主动承认错误,当时明白当时承认,过后明白,过后承认。从不认为孩子忘了,明知错了也不承认,因为这极不利于父母的威信,也往往使孩子模糊了是非概念。有这么一回事,母亲批评女儿小丽,属于明显失误,但慑于大人的威严,孩子没有为自己辩护,只是委曲地撅起了小嘴。当妈妈明白后,马上抱着孩子的肩膀摇晃着说:“妈妈错了,妈妈不对。”孩子挨批评时没哭,妈妈认错了反而掉下了动情的泪水。这样做妈妈的威信在孩子心目中不但没降低,反而更高了。这就是前面说的教育孩子,父母要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如果出现失误,应由失误的一方当面向孩子承认错误,或解释清楚,另一方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为孩子辩护,这才是妥善的处理方法。

三、要鼓励、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

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社会,结交朋友,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防止羞怯、自卑、孤独等心理的产生。孩子参加群体活动,是以后参加集体生活的前奏。3岁前如果不和别的孩子交往,处于比较孤寂的状态,3岁后再开始参加集体游戏时,就会有不适应的现象,既不习惯和别的小朋友共享玩具,配合行动,也不善于遵守交往规则,结果在集体生活中,像个多余的人,为了避免孩子形成不合群性格,3岁前,父母便应引导孩子习惯于和别的小朋友交往。

1、让孩子学会支配别人与被人支配

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中,出现困难的往往是独生子女。某些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他比较喜欢支配别人,因为他在家里称王,父母和祖父母什么都得依他,使他学会了专横。这个特点带到孩子群中,就很难被集体接纳。因为谁也不喜欢一个专横的人来发号施令。于是,这个专横的孩子就会产生另一个偏向,孤独、寂寞,不敢加入伙伴的行列。因此,父母要注意孩子在家里的言行,不能事事依着孩子,听他指挥,使其学会既能支配别人,也可以被别人支配。只有这两种角色都能担任的孩子,才容易加入同伴们的集体。

2、让孩子学会宽容大度

还有些孩子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常常从一言一行中流露出对别人的轻蔑,这当然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不满,从而影响彼此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父母们应该培养孩子这样一种品德,多看小朋友的长处,即使对方不如自己,也要热情帮助。宽容大度是建立友谊所必需的,不能容人的孩子,是难以交上朋友的。

3、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

有些父母往往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当然,这些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等等。这样做等于父母们代替了孩子的思维,代替了他们分析,代替了他们去和伙伴“算帐”,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而且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觉得有父母的坚强后盾,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这对孩子增长交友方面的知识是极为不利的。父母是应该帮助孩子的,当孩子在交友期间,受到冷遇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给予关心,并且从实际出发,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怀疑等,让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触小伙伴,孩子也只有在通过自己独立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智!

研究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分为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型儿童和一般型儿童。受欢迎儿童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即不过分爱动,也不过分安静。反应快,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与人交往灵活。坚持性强、注意力不易分散;被拒绝型儿童特点为情绪不稳定、爱冲动、情绪稳定,其活动的强度大、速度较快,特别好动,感知他人方面反应性习得较低,较外向,适应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被忽视儿童不爱动,反应较迟缓。

四、给孩子适度的爱

每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最棒的,期待高目标、高效益,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个社会是由社会人组成的,里面不仅仅有科学家、名人,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人。家长望子成龙的初衷好,但是过分教育、过分要求就没有好结果。那么,家长应怎样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努力做到:

1不要事无巨细,大包大揽

孩子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要极力克制自己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的心理,尽量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去活动。譬如5岁的冰冰想吃果酱面包,于是她学着父母平时的样子,拿来了面包、果酱和餐刀,正准备为面包抹上果酱。这时妈妈担心她误了上幼儿园的时间,爷爷奶奶担心餐刀会伤着孩子,大家纷纷上前替孩子代劳。孩子需要学习,以便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小困难和小麻烦。一旦受到阻止,就会依赖于他人的帮助。以后当他习惯并且适应了这样的状况时,他在生活中会变得无助和无能。帮助是美好的,但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他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什么时候需要。因为所有的帮助只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使帮助在某一天成为多余。同时,我们也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他(她)们自己不愿意学地东西,如:弹琴、画画、舞蹈等等。这样只会使孩子讨厌学习,在家长的压迫下,慢慢地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父母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根据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2.教育目标不宜过高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目标定得过高,孩子做不到,家长在指导时恐怕也难以胜任。目标过高,必然强人所难,强人所难必然产生逼迫与逆反的矛盾冲突,孩子被逼肯定不高兴,家长也会把自己逼得焦躁不安,甚至发狂,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揠苗助长也不会丰收。适度的家庭教育目标,一定是孩子跳一跳可以够得到的,也一定是家长自身的条件能胜任的。 

3.以爱为主,宽严适度

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实行赏识教育,但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往往视而不见,或者是随便说几句就放过去了,导致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我认为家庭教育,应该以爱为主,但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宽严适度。在家庭里,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不但要在生活上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而且要对孩子在精神上进行关心。经常跟孩子进行谈心,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使孩子真正的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朋友。在爱孩子的基础上要合理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坚持有利于生活、有利于学习的原则。孩子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要挟家长,家长一定要坚持住原则,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改变自己的主意。

 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而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道德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父母要去做的,而且这耗费的,除了精力,还有父母的以身作则,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对孩子做正面的引导,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做父母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父母就要在全方位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不只是物质上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 所以要想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做父母的,要想的更多,看的更远,做的更全面。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