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这一教研形式,更能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通过试上、打磨,使教研课日趋成熟,在展示中让我们领略别样的教学风采。而我也深深地领悟到:好课是磨出来的,优质课需要的是创新,创新才能出彩。那如何使集体教学更加“优质”呢?
《纲要》在数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教育潜能,让幼儿真正地爱上数学呢?
一、创设情趣盎然的游戏情境,让幼儿享受游戏的乐趣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环境是主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小班数学活动《蝴蝶找花》,教师打破了以往传统桌椅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活动中,教师扮演蝴蝶爸爸,幼儿扮演蝴蝶宝宝,一起去花园玩耍,并提出“一只蝴蝶找一朵小花”的要求,建立了良好的师幼关系,创设了积极向上、充满自由欢乐的集体气氛,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活动中,孩子能主动地融入到情景中,很喜欢在这样的情景中边玩边学,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二、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
《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应根据活动的内容,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例如,中班数学《好玩的夹子》中选用的操作材料就是幼儿平常熟悉的、很喜欢玩的小木夹子。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通过选夹子、晾衣服、抢夹子等一系列游戏,反复地夹夹子,取下来又夹上去,几只简单可爱的小夹子,既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夹夹子的兴趣,锻炼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又能把数学中数物的匹配练习融入其中,使数学活动更具有情趣性,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成了有趣的活动,把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相整合。
好的操作材料能激发幼儿浓厚的操作兴趣,更能使教学活动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操作材料也并不是越丰富越好,教师要争取以最简单的材料,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左右手》中,操作材料就很简单,只有幼儿自己的左右手以及一些红、蓝两色的橡皮筋,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多个竞赛性游戏,以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展开,贯穿运用到各个环节中,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地感知、发现、提高观察和辨别能力,由此可见,简单的操作材料同样能使整个活动妙趣横生,幼儿兴趣盎然。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因此,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充分地调动幼儿的感官,使幼儿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亲身体验。
三、教学媒介多样化,促进幼儿快乐主动地学习
一提到数学教学,我们教师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通过幼儿的反复练习来实现、巩固教学内容,的确,要使幼儿掌握知识点,一定的练习是要的,但是如何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幼儿自身感兴趣的方法,这关系到课堂是否“确有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灵活地掌握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小班活动《智力大闯关》,其教学亮点是借用多媒体手段,营造了一种流动的音画效果,使幼儿沉浸在激烈的游戏氛围中,通过闯关、竞赛,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复习了10以内的数量。又如中班数学活动《好玩的夹子》,其亮点是为幼儿提供精致的夹子为教学媒介,通过“数夹子”“帮妈妈晾衣服”“抢夹子”等游戏环节巧妙串联,使幼儿在与教学媒介的互动中学习10以内的序数。
这样把数学的有关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操作,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构建经验,促进新知识新经验的形成。
四、与各领域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数学教育内容不仅可在数学游戏中进行,也可以与其它形式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1、数学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数学活动中更注重启蒙性、生活化,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门牌号是幼儿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不同的楼层,不同的房间门牌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编排规律,而这些,幼儿未必清楚。例如,中班数学活动《豆豆和迪迪》就是从幼儿最熟悉的生活出发,进行数概念的扩充和引申,使幼儿不仅熟悉了基数,还进一步巩固了序数,左右、上下等知识,从而使幼儿对门牌号的编排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样的知识正是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凸显了教学的生活化,实际性和可操作性。
2、数学内容的艺术化
中班数学《我给喜羊羊拼地板》,教师在让幼儿获得三角形与正方形、长方形相互转换关系认识的同时,渗透了美术拼贴的知识,促进了幼儿美术技能的发展。再者,小班数学《蝴蝶找花》活动中,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边唱边跳,在音乐带来的相对宽松的氛围下,遵循循序渐进、适时渗透、逐步深化的原则,寻找与自己颜色或大小相同的朋友,巩固已有的知识经验。
3、数学内容的绘本化
爱听故事是每个幼儿的天性,中班数学活动《豆豆和迪迪》就是以绘本的形式,依据故事的情节,巧妙设疑,逐层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幼儿习得有关门牌编号的若干知识。
数学活动已不单单是数学知识的汇集,更是融合了多方领域,多种知识点。数学活动与其它领域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引导幼儿通过用语言、音乐等多种方式来感知数学,增强幼儿的学习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逻辑思维,使单纯的数学活动融合了多种教育元素,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五、教师及时引导和恰当地评价,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教师按幼儿的年龄和自己的意愿,在固定的教材上选择内容,而忽视幼儿本身对活动内容的要求和兴趣。中班数学活动《豆豆和迪迪》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幼儿讨论在数学游戏中发现的问题或解决的办法;小班数学活动《蝴蝶找花》中,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建立了良好的师幼关系;在大班数学活动《智力大闯关》中,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向幼儿讲解教学中的游戏规则与玩法,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应是幼儿的引导者,引导幼儿探索,激发幼儿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的提问不要求多,应该是少而精;教师更是幼儿的合作者,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带来的乐趣;教师还是幼儿的支持者,教师适时地鼓励,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同课异构”这一教研形式,更能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让听课老师在听与评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对许多问题的研讨中,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张扬个性,从而追求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境界,从而激发幼儿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建构新的知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