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通过对镜子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知道镜子可以照人和物,会反光的现象。
2. 引导幼儿萌发探索镜子的兴趣和爱好。
3. 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名幼儿准备一面小镜子和一个小物品、可折叠的双面小镜子、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照镜子,知道镜子可以照出物体的影像。
1、用镜子照一照自己。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看看是什么?(镜子)
(2)请你们从箩筐中拿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你从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3)小结:小镜子真好玩,可以照出你,照出我,照出很多的东西。
2、小玩偶照镜子。
(1)看看,又有谁来了?
(2)小玩偶也想照一照镜子,请你们也给小玩偶照一照吧!
你从镜子里看到几只小玩偶呀?比一比镜子里的小玩偶和镜子外的小玩偶长得怎么样?
(3)小结: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小玩偶。
(二)、请小玩偶照特别的镜子,初步感知光的无穷反射现象。
(1)出示可以折叠的双面平面镜子。师:“孩子们,看这面镜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如果请小玩偶来照一照这面特别的镜子会怎么样呢?请你们动动手来给小玩偶照一照双面镜吧!
(3)小结:这真是面奇妙的镜子啊,我们可以从镜子里看到2个、4个甚至更多个小玩偶啊!
三、尝试让镜子里变出很多个“小玩偶“。
(1)请大家给小玩偶再来照一照镜子。看看谁能发现镜子里的小玩偶不一样多的秘密。
请个别幼儿到视频展示仪前操作。和孩子一起用双手示范镜子打开合拢的样子。
(2)小结:看来镜子里的小玩偶变多变少是和镜子打开、合拢有关系,那到底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来做个小玩偶照镜子的实验。
(3)出示记录纸。引导幼儿再次验证操作并记录。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记录纸,要请孩子们看清上面的标记,把镜子固定在这个点和线上,下玩偶放在前面的圆点上。再从镜子里你能看到几个小玩偶,把你看到的数量记录在横线上。
4、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镜子慢慢合拢,镜子里的小玩偶就会变得越来越多,镜子慢慢打开,镜子里的小玩偶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其实小镜子的秘密可多呢,下次我们再一起来发现更多的秘密好吗?
教学反思:的秘密。
请个别幼儿到视频展示仪前操作。和孩子一起用双手示范镜子打开合拢的样子。
(2)小结:看来镜子里的小玩偶变多变少是和镜子打开、合拢有关系,那到底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来做个小玩偶照镜子的实验。
(3)出示记录纸。引导幼儿再次验证操作并记录。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记录纸,要请孩子们看清上面的标记,把镜子固定在这个点和线上,下玩偶放在前面的圆点上。再从镜子里你能看到几个小玩偶,把你看到的数量记录在横线上。
4、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镜子慢慢合拢,镜子里的小玩偶就会变得越来越多,镜子慢慢打开,镜子里的小玩偶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其实小镜子的秘密可多呢,下次我们再一起来发现更多的秘密好吗?
教学反思: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我展示了单面镜和双面镜,既利于组织教学,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当众揭穿谜底,“原来里面是几面普通的镜子!”把学生从对镜子的好奇心引导到镜子的探究上,帮助学生确定了探究的主题,也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个万花筒),作了精心的铺垫。摆正了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我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我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如:在探究“多面镜子反射阳光照在物体上,物体的温度发生怎样的变化”时,根据课本内容设计教案,我预想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很单一,只会用教材上提示的方案去分组实施。实际却大出我的预料,学生各组设计的方案都不相同。我放手不管,尊重了学生的猜想和实际,并把实施的探究过程带到了大自然,达成了科学和人文的有机融合,成为本节课的亮点。小组合作在设计方案、实施活动、动手制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每一组的方案的实施没有全组的通力合作是完不成的。在合作中学生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感,分享到了合作的快乐。评价注重了多元化。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整体和个体的评价,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这节课活动多,教师巧妙的安排了教材,调整了教材。学生看似在玩,其实在玩中既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展示了“猜想——设计——方案——探究——交流——应用”这一完美的过程,也使这节课上得更有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