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课程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8日

摘要:学期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甚大。落实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将游戏化架构于学前教育课堂中,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保障学前教育效果,不断丰富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成果。在游戏化课程的建设中,受办园理念、教师素质、幼儿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游戏化课程建设还存在流于形式、内容浅薄、游戏与课程建设脱节等问题,不利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本研究从幼儿成长的规律出发,结合最新的学前教育理念,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为广大幼儿教师开展游戏化课程探索提供借鉴的参考和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游戏化课程;学前教育;素质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课程时,应重视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将游戏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实现游戏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全面打造高效幼儿教育课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关注幼儿本身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成为广大幼儿教师的共识,其中,将游戏与幼儿教育的课程进行融合和创新,就是一个富有价值的研究发展方向。


一、幼儿游戏化的创新价值


1、促进了幼儿的素质发展


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生态育人、立德树人”的核心就是发展。让幼儿拥有发展的机会和权力,实现自身的成长,这是学前教育的核心目标。


根据幼儿年龄段、智力发育、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现状,幼儿接受能力强,但是集中注意的时间不够,他们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因此,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进行组织教学,调整课堂教学方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获得较为长久的注意力。在这里,游戏化的课程教学就成为非常实用、非常有效的手段。


“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适合幼儿参加的游戏,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并保持足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通过对课程进行游戏化创造和加工,让课程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幼儿充分参加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实现了对课程知识的架构和迁移,由此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2、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


以人为本、自主学习,这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实现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转变,让幼儿课堂充满了生机。


与以往的教学手段相比,游戏化课程的设施,将声音、图像、视频、材料、环境、课程等教育元素进行了融合,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形式变化多样,教学内容精彩纷呈,能于寻常之中“独辟蹊径”,给幼儿们神秘感和新鲜感,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研究、讨论、成长的平台。


3、实现了幼儿教育目标


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语言意识、健康身心、美育教育等方面的训练,为顺利进入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在幼儿阶段中,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一旦点拨到位,他们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将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一时期,幼儿的大脑发育更加成熟,发展比例高达80%以上。因此,幼儿教育课程的实施,将直接决定着幼儿的综合发展。通过游戏化课程的实施,就保障了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为落实和实现幼儿教育目标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游戏化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化课程研究和探索中,单纯追求活动的游戏化,忽视了游戏活动与课程的架构和融合。这样的课堂教学,只呈现游戏的表面形式,但是无法实现课程所承载的目标。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游戏化课程建设的目标、途径、学生的成长规律等认识不清所致。


2、游戏化课程建设内容简单,没有内涵


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根本核心,在于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和加工,将相对复杂的课程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的游戏课程过于简单,基本上都是幼儿们已经熟知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化课程,不会让幼儿获得进步和发展。


3、教师缺乏游戏化课程架构的专业能力


在游戏化课程建设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思想认识是最关键的因素,决定了游戏化课程建设的实效。受幼儿园师资队伍水平、教师的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制约,教师不具备进行游戏化课程建设和架构的能力,自然无法保障游戏化课程建设的推进与实施。


三、解决的策略与方案


1、重视教师培养,提高思想认识


教师是实施游戏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实践者,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深化教师对游戏化课程的认识,明确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融合游戏与教学。


对教师的培养,应涉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等各方面。在理念上,要通过专题活动、讲座培训等途径,让教师充分认识游戏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注意将幼儿课程教育看成一个整体,在其中融入知识性和体育技能的内容,注重设计游戏化的教育活动,让幼儿教育获得更多的活力,增强幼儿的个人感受,让幼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专业能力上,要通过园本教研、教师交流等形式,研究游戏化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先进理念、操作流程等,提高教师从事游戏化课程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如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开展了游戏化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展示教师在游戏化课程建设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和创新模式,对如何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组织实施游戏化教学进行研究,并举行了游戏化课程教学的公开课,帮助教师认识了游戏化课程建设的操作路径和基本流程,提升了全园的游戏化课程建设水平。


2、遵循成长规律,体现自主学习


在幼儿园课程上,幼儿是学习和游戏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适当放手,还原生本课堂的本质。研究认为,幼儿的认知行为本身就具有“由我及他”“由具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该学龄幼儿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在幼儿学习阶段,教师必须以大量的形象化、具象化的内容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学习的内容和音乐逻辑体系。


在确定游戏化内容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幼儿熟悉的场景、人物、行为习惯等,应用到游戏化课堂中,通过课堂中的知识学习,让幼儿简单明了地理解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


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课堂游戏,将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教师在组织“家庭角色”的游戏时,可以让幼儿回忆自己家庭的主要成员,平时是如何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如何完成做家务、做饭等活动等。通过回忆,设计方案,确定角色,让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体验到家庭成员的辛苦、幸福、快乐等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承担责任的积极意识,达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此外,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权,让他们自由活动,快乐游戏,教师只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让游戏主题的参与权与自主选择权在幼儿手上。这样的课程内容能够使幼儿自主地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与课堂情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重视教学评价,巩固教学效果


适当的教学评价,可以肯定幼儿的积极学习行为,让已经形成的教学成果固定下来,成为幼儿自身的品格修养。


在幼儿游戏化课程中,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重视对幼儿教学评价的内容进行分类,明确值得关注的重点内容。


在游戏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关注,及时对幼儿参与游戏情况进行点评、指导和纠正,确保游戏有序高效;


同时,教师富有情感的指导点评,也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增强幼儿的安全感,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总之,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教学为提升幼儿综合素质提供了崭新的路径和模式,与新课改的理念、方向、目标等高度一致,成为优化学前教育课堂、促进幼儿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改革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明珠.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策略探析[J].才智,2020(16).


[2]黄卉 . 开展适宜性实践推进幼儿课程游戏化探研 [J].成才之路 ,2019(33):72-73.


[3]李芳芳 .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 [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 ( 8 )


[4]任淑芳.游戏化课程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体现[J].学周刊.2020.08


[5]严幸佳.浅谈游戏化课程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家长.2021.03


[6]张亚娟.基于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探析与实践[J].幼儿教育.2021.03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