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合作状况调查研究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4日


【摘要】人生百年,利于学幼。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是幼儿园的主要任务。目前,幼小衔接、家园合作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是通过对幼小衔接中有关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研究,它关系着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成长过程,是为了保证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能快速地适应。现有研究多是单方面的研究幼小衔接或家园合作,没有将幼小衔接和家园合作结合起来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幼小衔接;家园合作 


农村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处于被支配状态,缺乏主体性


在家长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农村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本科学历的寥寥无几,低学历与不专业让家长产生了不自信,“教师”是一个神圣的名称,让家长多了几分敬重之心,长时间的不自信与尊重让家长习惯了服从,习惯了不发表建议,因为家长的习惯增加了教师的权威,从而导致家长处于被动状态。


家长过于重视学习,缺乏指导性


为了幼儿的“未来”家长不择手段,缺乏科学的指导,而且与幼儿园当前阶段所学的内容不符合,让幼儿适得其反。


研究数据表明:在幼小衔接准备中,家长与老师谈论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幼小衔接期间家长做得也是在家辅导孩子拼音、算数,也因此认为教师应该提前教幼儿拼音和算数。在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教师与家长交谈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能力。


父母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孩子不能多生,但在他们出生后必须努力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给幼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甚至于每天幼儿回到家,父母的第一句话竟是“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更严重的是家长会添加课外作业,家长在边上监督,不会的就要进行大声呵斥,让幼儿在毫无章法地打骂中完成不属于自己的作业,一套作业下来,不仅压制了孩子的思想,而且逐渐地幼儿就会产生厌恶心理。


招生的压力促使学习知识成为幼儿园的招生优势,家长也因为学习知识,相继转园,就是为了让幼儿提前学习,为了在起跑线上比人家先跑一步。幼儿园为了继续经营,教师只能顺应校长和家长的意愿开始教幼儿拼音、汉字和算数。


(三)家长与教师的态度,缺乏合作


教师和家长在态度上不够积极,他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以前,孩子在谁那谁就是责任人,对于自己的认知过高。


一方面,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权力,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的开展,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而家长也盲目地把教师当成权力,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意见。


另一方面,家长的地位高于教师,在沟通过程中教师觉得自己是家长服务的提供者,为了避免与家长发生冲突,沟通交流变成了“工作报告”。导致了家园合作流于形式,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教师与家长都是家园合作的参与者,但他们只意识到了重要性,却不能明确分工各自的责任,这是对幼儿不负责,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


二、农村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影响因素


(一)家长的认知存在偏差


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最好方式的就是上更多的培训班、学习更多的知识。儿童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只是一个过程,学习更多知识和参加培训班,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确保能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因此,除了要做好相应的入学知识准备以外,还要做好相应的生活准备;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改善自己的行为。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情,在升入大班后就变得疯狂了起来。虽然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主要集中在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要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了幼儿更好的发展,绝不能等到大班下学期的,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中国的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做任何事,唯一的要求就是努力学习;而且他们还认为,如果孩子的成绩好,家长就会受到尊重。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庭关系。现在很多家庭是三代同堂,有的对孩子溺爱、有的对孩子进行打骂,不正确的教育,会使家庭因为孩子产生矛盾,出现效果抵消现象。一味追求智力的开发,而忘记了去关爱,关心幼儿,长时间的压力会使幼儿在本来就享受不到父母爱的情况下产生排斥心理;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


幼儿园与家长作为教育的主体,只有教师与家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相互学习教育方法,建立共同的教育力量,逐步达到环境稳定、方法稳定的目标,使幼儿健康成长。


(二)开展方式存在缺陷


面对繁华的世界,信息瞬息万变。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园也跟上了脚步;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参加活动由原来的班级,转变成在家通过手机完成。这一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很多家长不会及时看到、及时参与其中;而且手机信息传递的消息不如当面传达得更清晰、更明了。家园合作的形式多样,主要有大型文艺汇演(如:六一、元旦等等)、亲子活动等。这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家长也要为之调度自己的工作时间,多次的活动给幼儿园、家长都带来一定的负担。


三、改善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措施


(一)面向家长多开展教育活动


开展讲座或是大型教育活动,让家长和老师更充分的了解幼小衔接、家园合作的意义,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实现高效的教学。组织家长科学育儿交流会,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幼儿教育。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缓解家长的紧张、害怕的心理,疏导教师健康、开朗的心态。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先进的科学育儿的理论内容,梳理出过渡的“小学化”造成的后果与危害;力求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家长理解体会。正确进行家园合作与幼小衔接各种活动的开展,丰富教师的知识水平,提高自我修养。 


注意父母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家长委员会,介绍幼儿园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以及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任务。通过开放日,让家长亲身体验教师是如何带领孩子开展活动,让家长了解自己应该如何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等。每月组织一次线上的讲座,讨论孩子最近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给予正确的解决方案。引导家长参加幼儿园课程建设。让幼儿家长了解自己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让家长参加幼儿园课程,如特殊职业(警察、消防员、收银员等),具为有特殊技能的家长举办讲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家园合作通常都是以幼儿园为主要场所,家长所了解的信息的方式大多都是坐、听一些无聊且没有目的内容,时间长会促使家长反感。因此,可以更换“配方”让家长感觉眼前焕然一新,增加对家园合作的互动。


首先,充分与家长做好沟通,及时向家长传递信息,并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教育的信息,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共同承担教育幼儿的任务,及时解答家长的疑惑。


第二,保持孩子的成长记录工作,及时告诉家长幼儿的在园情况,并做好录。农村的幼儿行踪不定,成长档案是幼儿度过最美好时光的历史,为幼儿做纪念。


第三,通过登录网页或其他网络程序,年轻的家长可以跟上最新的发展趋势,变得更加活跃,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


第四,以年龄段或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时间的长短,不仅要照顾到家长的年龄,也要顾及家长的时间安排;因此,形式必须丰富多彩,内容必须有趣、有指导性。让家长感受到形式新颖的家长会,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最后,利用社区中的资源,领导幼儿参观社区、走向自然,观赏各类环境及场合,增进他们对文化和环境的了解。让幼儿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来学习和培养他们的技能。同时还要开展各种模拟游戏。让幼儿在玩耍中得到进一步的体验与提升。


(三)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法


儿童的日常生活组织是动态和静态相互交替的,要关注他们的感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个人体验,并保证他们进行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


首先,改善教学内容。对于教育不一定通过机械式的、强加给幼儿。在幼小衔接这一块,学习知识必不可少,但要注意方法:1、鼓励幼儿学习。2、适当地进行书写练习。一个正确的书写姿势可以影响幼儿的一生,进入小学会有大量的作业,那时就没有时间供幼儿去纠正写字姿势;而且,在幼儿园不进行练习,那么升入小学会不适应写作业,从而落下课程。3、数字认识活动及基本加减法和认识注音符号及读音的练习。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内容,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教育与纠正,从小改正错误。这样一来,不仅消除了家长的顾虑,也让幼儿在宽松、舒适的环境进行活动。


其次,提高教学方法。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重要过渡阶段,在教学方面要进行加强。除了保证必要的营养,还要积极地锻炼幼儿的身体,发展运动能力,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紧张的学习生活;培养幼儿的积极态度,对自己自信,对周围的人热情,鼓励幼儿去探索、尝试,获得更多有趣的体验;注意幼儿对于时间的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减少成人的帮助,更好地进入小学生活;注重幼儿的人际交往,在进入小学后能与朋友友好相处、遇到问题可以找老师反应或寻求帮助,培养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每个教师和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自己独特的教育经验。育儿过程应考虑到整个家庭,应把家园共育看作是一个整体,并主动与家长分享教育理念、资料、经验。只有双向的互动与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韩燕.论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与老师配合的重要性[J].下一代,2019,(11)


万文雅.浅谈幼小衔接中的家园互动[J].知识文库,2017,(4)


周家宇.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合作时间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4)


田茵.浅谈家园合作如何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212-213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