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8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我们知道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认知水平低,缺少基本的生活经验,身体和心智都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其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当他们遇到麻烦或挫折时,本能地向老师告状。所以,在幼教老师一个工作日中,时时刻刻都要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
       一般的孩子都爱告状。这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这是孩子们爱告状的主要原因。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心理、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是非辨别型告状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概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由于幼儿期幼儿对周围人和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在幼儿园,则以幼儿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例如,有些幼儿遇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他们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
       第二、幼儿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吃饭时说话,而我没有说。”“老师,某某上课说话,我没讲。”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吃饭时没说话,“我”坐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对伙伴的“恨”,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必经是少数,因为幼儿喜怒哀乐是随情境转移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另外,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要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教师应对策略
       孩子既然找老师告状,说明他们缺乏独立的评判能力,也说明是对教师的一种信赖。“案件”如何裁决,基本上是依靠老师的评价为转移的,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他,他也能够欣然接受;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别人,他也不会有什么“异议”。正因为这样,教师对“告”上来的事情或是对“告状”双方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的“判决”应该是严肃、认真、客观、准确的。如果教师应付了事或各打五十大板,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性。在大人眼里的一桩小事,却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所以,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教师的态度决定了教育的效果,既树立了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威信,又成为幼儿的知心人。在教师的善意引导下,幼儿学会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能力;学会知道诚实会得到谅解,会得到友好;学会初步理解实事求是的意义。幼儿的内心和行为和谐,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帮助儿童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集体意识,在集体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教师应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积极作用,以友善的方式与他人及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以努力抵消这种来自媒体的消极影响。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表情和生动的语言,对幼儿做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的手势,以及身体接触(如触摸、拥抱、拍头等),使幼儿有一种充分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使幼儿感到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积极主动地进行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促使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却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我们,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因为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不仅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站在幼儿教育的岗位上,我们就责无旁贷地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培养孩子。工作中,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工作,幼儿就一定会健康快乐成长。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