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学会”到“会学”

作者: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8日

让孩子从“学会”到“会学”

从古到今,教育立足于教会孩子,孩子热忠于“学会”,现在的教育理念注重孩子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孩子自己“会学”。“学会”到“会学”,仅仅是两个字颠倒,但其内涵却大不一样。它们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解读着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会”侧重于“会”,着眼于让幼儿学到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强调的是“教”的作用,注重教育结果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学习;而“会学”则相反,侧重于“学”,它重视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向幼儿传授掌握问题的方法,养成幼儿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习惯等,它突出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学习。同时“学会”是目的,而“会学”则是达到目的的体验与过程。只有“会学”了,交给他们学习的钥匙才能“学会”,打开知识大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从“学会”到“会学”的这个过程,就是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过程。通俗地讲,“学会”给予学生的是一条鱼甚至是煮熟了的鱼,但“会学”则给孩子的是一块鱼田和捕鱼的本领。

教幼儿学会是着眼于当前,着眼于孩子具体的认知结果;教幼儿会学,则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幼儿学习中怎样变教幼儿“学会”到教幼儿“会学”呢?为此,我结合平时的教育活动作了一些探索,我的主要体会是:

一、兴趣,是幼儿学习的主动力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是打开幼儿学习内部动机的金钥匙,是打开幼儿变“学会”为“会学”的前提条件。

如:在《纸板顶顶顶乐》的科学活动中,老师准备了薯片筒易拉罐筷子记号笔、木块等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操作、尝试,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尝试的环境、尝试的气氛:第一次让幼儿选择一种材料把纸板顶起来;第二次多选几种材料顶纸板,发现有什么不同?;第三次发现什么容易顶纸板/什么不容易顶纸板?;第四次怎样让筷子把纸板顶起来?让幼儿在情绪高涨的操作气氛中发现其中的秘密,他们会知道筷子的侧面小,所以不容易顶起纸板,易拉罐等物品的侧面大,所以容易顶纸板 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时他们积极动脑,想出了增加筷子侧面积的方法来顶纸板。

就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简单的科学原理,通过操作练习,不仅培养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体现在把结果教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走在前面,大胆探索、发现、提问,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师生共同参与,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目的是让幼儿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强化训练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弥补教师灌输的不足也能弥补幼儿单一的模仿教法的不足,变“学会”为“会学”。

数学活动学习区别“宽窄”时,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尝试材料,如宽窄不同的纸、带子、木片等,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人的小盘里。开始,我让幼儿试着从盘子里任意找两样东西比宽窄,然后回答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说出是看出来的或是用重叠方法比出来的。然后请幼儿比比教室里钢琴和桌子哪个宽,哪个窄,又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这时再让幼儿动手尝试测量,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幼儿用带子测量,有的幼儿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有的测量方法正确,有的测量方法不正确,有的将钢琴的宽度与桌子的长度进行比较。幼儿的大胆尝试,不管是好是坏,教师都加以鼓励和引导这不仅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真是一箭双雕

“会学”体现在注重向幼儿传授掌握问题的方法上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会幼儿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通过讨论,培养自己会学的能力

 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幼儿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民主、自主、营造良好讨论环境,让幼儿在讨论中修正,讨论中辨析,讨论中提高。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陈述不同的操作体验,通过提出各种合乎情理的用求异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扩展了思路,大大提高了讨论活动的质量。 

在组织小兔的花园”的社会活动中,一开始即营造讨论的环境,请幼儿观察讨论小兔为什么会开心?” 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使幼儿理解小兔开心的原因然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事情会让你感到很开心?”。第二次再请幼儿观察“小兔为什么会伤心?”幼儿讨论猜测,然后教师讲解演示,让幼儿理解小兔伤心的原因,然后让幼儿讨论“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事情会让你感到很伤心?”。第三次请幼儿讨论“如何帮助伤心的小兔?就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体现在把结果教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走在前面,大胆探索、发现、提问,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迁移经验,使学习事半功倍

在幼儿认知过程中,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些存在着一定的相连关系,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这一连接点,运用迁移规律,适时诱导,可以使幼儿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越学越聪明,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大班的数学活动“7的分合”,在课上,幼儿把7”的6种分合法都操作出来后,我们引导幼儿根据7”的不同分合式让幼儿创造性地说出不同的情节或做出不同的动作,为幼儿创设了尝试的情境,如,有的幼儿说:“森林里7老虎1只是老虎妈妈6只是老虎宝宝;有的幼儿说:池塘里有7只青蛙在唱歌,5只青蛙妈妈,2只小青蛙宝宝”;还有的幼儿说:“我们拍皮球,拍了7下,有4下拍得很高,3下拍的很低”等等。就这样,放手让幼儿去想象,让幼儿在旧知识的牵引下,试着说一说,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尝试精神,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

学从单纯重视教学结果逐步转变到既重视教学结果,更要重视获取这些成果的途径,从要我”走向“我要”, 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使幼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活动来改变枯燥的传授教学,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来使他们产生再次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帮助幼儿从小就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幼儿园的教儿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