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亿童学前教育》
教育不好孩子,是因为你没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好幼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举止端庄、善于倾听、止于至善……小编认为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得欣赏孩子、读懂孩子、理解孩子。
今天恰逢10月10日,第26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帮助幼师更好地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呵护他们纯真敏感的童心,小编采访了几位园长老师,他们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给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肯定能够带给你触动。
中班的壮壮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幼儿,经常在午餐时抢着吃完饭菜,并时常因为第一个吃完饭菜而洋洋得意。但是,最近壮壮吃饭的兴趣和速度都大幅下降,显得闷闷不乐。
田老师经过仔细观察,找到了原因。原来自从中班上学期,老师就开始鼓励孩子们使用筷子进餐,有的孩子手部小肌肉发育较好,能很快掌握筷子的用法,熟练地使用筷子进餐,而壮壮还没有掌握要领,使用筷子时不能稳稳地夹起饭菜,总是洒落到身上、桌上。他从吃饭的“优等生”一下子跌落到了“困难户”的境地,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
当田老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先是建议壮壮改用勺子,但被好强的壮壮拒绝。于是,田老师在区域游戏时间,主动邀请壮壮玩“筷子夹小球”游戏。经历多次失败,壮壮想要放弃之时,田老师继续鼓励壮壮,并给他做示范,让他观察老师拿筷子的姿势。通过观察,壮壮发现自己拿筷子的姿势不够正确,继而学习田老师拿筷子的方式,慢慢地夹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球,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
很多观点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认为经常受到夸奖、表扬的孩子以后会更自信,将来也会更成功。实际上,那些接受不恰当表扬的孩子,在面对失败与挫折时,更容易低落。当孩子面对失败时,能够乐观地面对,理解失败是暂时的,知道自己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来克服困难,比无底线的表扬更重要。
因此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和老师要正确、具体评价他们的表现,帮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迎接挑战,可以获得成功,从而收获对自己的正确评价。
如何智慧、科学地夸奖孩子呢?可以参考斯坦福大学教授给出的建议:
停止夸“你真聪明”!来自斯坦福教授的忠告:请用这15个夸奖方法
不被重视让孩子缺失自我认同
最近,小班的陈老师发现以往孩子特别喜爱的美工活动出现了问题,任凭她怎么鼓励,都很难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经过仔细观察,陈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孩子提不起兴趣竟然是因为自己的一个失误。由于小班孩子的动作较慢,难以在一次活动时间段内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在活动结束后,她在收纳孩子们尚未完成的作品的过程中经常随意收拢叠放在一起,孩子们看在眼里,心里产生了不被重视的感觉。在第二次活动时,老师再发放半成品,就需要花很多时间分辨才能找到孩子各自对应的作品,并且还会因上次收纳时颜料、固体胶未干造成作品的粘连、混色等损坏。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孩子对于自己的半成品也毫不在意,在进行第二次活动时也就多半敷衍了事。
在观察分析出原因之后,陈老师在班上设置了一块区域,专门用于摆放孩子的半成品作品。同时,陈老师还准备了很多注明孩子姓名的标签,仔细贴在这些半成品上,并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这些作品,下次活动时再继续完成,陈老师还会将孩子完成的作品张贴于园所各处,用于布置和美化环境。慢慢地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逐渐珍视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也重新从美工活动中找回了失去的快乐和满足。
经验总结幼儿游戏或学习时,可能经常因为时间不够,只能完成半成品。有的老师认为半成品没有保存的价值,经常随意收拢在一起,而且由于保存不善,很多半成品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这种不尊重会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印象,“我是无关紧要的,不被重视的”,无形中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当然,重视孩子的作品只是一个方面,孩子在游戏中提出的意见和想法、在生活中的点滴发现、在平日里发表的真实感受,都应该被我们所接纳,即使老师不认同孩子的观点,也可以先肯定孩子的勇气和兴趣,再用示范、建议、提问等方式,引导孩子获得正确的经验和感悟。
最不可爱的时候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开学伊始,中二班转来一位叫阳阳的小朋友,孩子虎头虎脑挺招人疼爱的,但却很调皮,经常无缘无故地招惹别的小朋友。班上几乎每天都有小朋友告阳阳的状:孙老师,阳阳打我了;孙老师,阳阳抢我东西;孙老师,阳阳朝我吐口水,让主班老师孙老师很头疼。
状告得多了,孙老师就开始特别关注阳阳。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她发现阳阳较其他的孩子确实反常,喝水时,会把水吐在旁边小朋友的头上;户外活动时,喜欢打人、咬人;集体活动或区域游戏时,总是坐不住,坐几分钟就会到处乱跑……针对阳阳的这些反常的举动,孙老师一方面对阳阳进行沟通教育,一方面将情况反馈给了阳阳的奶奶。令孙老师诧异的是,奶奶听说后,不由分说地一巴掌打到他的屁股上,只见豆大的眼泪在他眼眶里打转。
至此,孙老师终于明白了阳阳反常的原因: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他得不到充足的父爱和母爱;朝夕相处的奶奶管教方法过于粗暴,让孩子也学会了打人等不良习惯;沉默寡言的阳阳,希望在幼儿园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与老师的关爱。从那之后,孙老师每天看见阳阳都会悄悄跟他说“阳阳,孙老师最爱你了!”这一类的话,阳阳慢慢地收获了自信。与此同时,老师更与孩子的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向他们传递正确的教养观念,让阳阳从家庭中汲取充分的爱与养分。
经验总结: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爱的时候。那些调皮孩子的每一次捣蛋行为都是在控诉爱的缺失。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明白,孩子闯了祸,本身就是害怕而紧张的,没有一个孩子是有意识地要与老师“作对”的,而且孩子所有的“过错”,其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原因。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用心观察,全心接纳和理解孩子,帮助孩子重拾自我。
心理教育专家陈彦玲博士曾说过:“要提高孩子学习效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就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如果一个孩子表面的行为看起来是对的,但他内心的指导思想并不是正面的、善良的,那么这个孩子还是算教育不成功。”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明白,我们很多的小举动,都会对孩子的幼小心灵产生影响,因此教育者与孩子的互动至关重要。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孩子出现一些负面表现时,首先要做的事儿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反思自己,从以上几位老师的分享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最后,真心期待每一位老师都能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助力他们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