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莲山课件
作家雨果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未来的社会不仅是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只有能与人友好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没有爱心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在未来就无法发展,甚至无法生存。如果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爱心,不会爱,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出现了“单向输出”,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爱心缺乏现象在我国儿童中相当普遍。古人云:“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
一、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而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等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中,及与同伴的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1.利用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每种活动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诗歌《摇篮》,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小诗,诗歌展开美丽的想象,将自然界的事物现象比拟为摇篮和宝宝。在蓝天的摇篮里,睡着星宝宝;在大海的摇篮里,睡着鱼宝宝;在花园的摇篮里,睡着花宝宝。白云、浪花、风儿都轻轻摇动,宝宝们安然地睡着了。诗歌最后一段笔锋转向人的世界,在妈妈的手中,小宝宝听着歌儿也睡着了。这些画面充满了亲情和温暖,情景有机交融,物我共同升华。诗歌洋溢着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情绪,对幼儿有很强的感染力。
2.利用身边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孩子的生活每天都是新鲜的。稀奇、古怪的事儿总围绕着他们,在这些事中,蕴含着众多的情感因素,我们应该及时把握有利条件,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户外散步时,王陈和丁鹏因为谁排前谁排后而争抢不休,最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丁鹏动手把王陈的脸上抓破了一块皮肤,然后洋洋得意地排在了王陈的前面,而王陈则捂着抓破的脸,一脸的沮丧站在了后面。孩子竟然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在给人惊讶的同时,不免让人深思一番。面对自己朝暮相处的同伴们,竟然毫无感情可言,动不动就是动手、动脚,何来的“相亲相爱”呢?对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我问:“每天在幼儿园里,是谁和我们一起度过?”幼儿回答:“是老师和小朋友!”我又问:“幼儿园的生活开心吗?为什么?”幼儿回答:“每天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休息,所以我觉得很开心!”“我不开心的时候,是好朋友陪着我玩,让我变得开心起来,所以在幼儿园里我很开心!”“我遇到困难时,是小朋友帮助了我,所以我喜欢幼儿园的生活,它让我觉得非常开心!”我接着问:“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好伙伴呢?”幼儿回答:“关心他!”“帮助他!”“和他一起玩”“和他一起分享吃的和玩的!”……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搭起连接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的桥梁,努力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环境,使得幼儿的情感能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湾,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一生中具有奠基作用,他说:“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
1.尊敬长辈,关心、爱护家庭成员。
许多独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是家中的“核心人物”,有些孩子甚至于丝毫没有感受到父母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为着他的健康成长而付出辛勤的劳动。因此,家长要从培养孩子关心身边的人做起,让他们懂得尊敬爱戴长辈,珍惜父母的劳动,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快乐幸福来之不易,从而努力给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从而关心、体贴大人。
2.淡化“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往往是由于处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所以,从孩子一懂事开始,家长就要注意,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婴儿”看待,包办一切,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做父母的要在思想上深深地铭记这一点,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吃东西时,要让孩子养成考虑食物分配的习惯,能让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能享用到美味的食物;家务劳动了,可以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做;家里来了客人,应教育孩子礼貌待客,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玩具。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相处的习惯,让孩子失去感受自己特殊地位的机会,那些不良的习惯自然而然就不会存在于孩子的身上。
3.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那么所谓教育的一致性就是要求家长对孩子在教育的要求上要同唱一台戏,不要各唱各的调。即使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了分歧也不要紧,但绝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而应该在私底下交换相互的意见,从而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教育不一致,教育作用就会相互抵消,使孩子无所适从或者导致孩子在行为表现上出现两面性。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爱心
情感是行为的内在动机,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唤起幼儿内在的情感体验。就必须引导幼儿把认知、情感落实在行动上,教给幼儿相应的积极的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人的爱。爱心培养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中共同关注的热点。认为,使人懂得能得到别人的爱,亦能爱别人是爱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幼儿的爱心,家庭和幼儿园必须密切配合,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1.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老师是孩子最崇拜的人,对孩子的爱心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单纯、幼稚,喜欢模仿。所以我们应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对人对事热忱友好,为幼儿树立楷模。爱心是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可以通过自身独特的观察、感受方式,从成人的谈话和行为中,产生自己的理解,模仿并学习成人心灵深处的这种优良品质。
2.加强家园联系,达成一致。
在“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始终很难转变过来,他们总在认为孩子学到多少文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爱心的培养,有的认为爱心培养可有可无;甚至于有的家长在面对孩子被欺负时,教导他:“别人打你,你也打他”“他不给你玩,你就跟他抢”……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受了气。针对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向家长宣传爱心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了解爱心培养的内容、目标,使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培养工作有个初步的正确认识,并帮助家长分析幼儿忽视长辈的辛苦、任性、乱发脾气、不知体贴大人、随意对待小动物等种种缺乏爱心的表现,对幼儿今后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产生的危害,促使家长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同时,我们还应该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爱心的方法,使家长了解到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如何适时地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行为的巩固与内化,并与家长相互交流,共同商讨新的对策措施,从而达成家园一致,朝同一个方向并进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向幼儿渗透爱的精神教育,充分调动各种教育力量,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影响,增强教育的力度,不仅让孩子们得到了别人的关爱,也能做到关爱他人,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培养孩子爱心情感的目标。